中俄蒙经济走廊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lj/xblj201601/xblj20160103-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lj/xblj201601/xblj20160103-1-l.jpg
  摘要:当前,在中俄蒙三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情况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必要性凸显。三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而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可以促进丝路带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以大通道建设、加强互联互通为基础,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可以促进三国尤其是三国毗邻地区经济发展,还能有力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东北亚:经济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举行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他指出,中俄蒙三国是好邻居、好伙伴,需要增进三方互信,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中方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加强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三方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实现共同发展。
  一、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必要性
  (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仍未完全摆脱阴霾,多种力量碰撞交错,各经济体复苏态势分化加剧。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美元汇率波动、资产泡沫膨胀、资本大出大进、大宗商品价格起落,给不少发展中经济体带来挑战。发达经济体正在表现出复苏迹象,但增长趋势出现分化,多数新兴经济体却呈现增速下滑趋势。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和宣布“再工业化”政策之际,全球资本流动方向发生大逆转,对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稳定构成了新的威胁。俄罗斯面临西方经济制裁和国内经济衰退压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市场竞争和动荡,促使各国争相加入或发起新的自由贸易安排,在寻求稳定和长期市场空间的同时,培育区域间组合比较优势。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战略呈现全面推进的态势。短短几年内,美国已推动、促成并主导了多项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的启动,并预定在近年达成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构成了美国的亚太区域战略,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反映了美国的欧洲区域战略,诸边服务业协议(PSA)构建了美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战略。美国面向新世纪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已日趋凸显。美国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体现了美国的诉求:一方面,希望通过全面而多层次的区域一体化促进美国的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希望主导构建有利于美国的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并进而推广成全球规则,迫使发展中国家按照美国的规则做出让步和扩大开放,维护和扩大美国的经济利益。这一发展趋势可能在发达经济体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拓展。
  (二)中俄蒙毗邻地区迫切需要加快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国家在东部地区集中投资建设大批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世纪之交,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40%,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汽车产量占全国的25%,船舶产量占全国的30%。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国有经济进入战略调整阶段。东北地区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历史包袱沉重,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放缓,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200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前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进行考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先后实施了《东北振兴“十一五”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201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目前正在酝酿出台《东北振兴十年规划》,明确东北“再振兴”基本战略。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总面积103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0%。这里集中了大量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等能源资源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和淡水资源。但是由于人力资源匮乏,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截至2014年1月,该地区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而且人口自然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13年该地区人均月收入21236.5卢布,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仅相当于中央联邦区的63.5%。该地区所获得的投资也仅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0.7%,比上年同期减少10.7%,其中远东联邦区减少近20%。2012年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实现地区总产值5.1万亿卢布,在全国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10.2%,其中远东联邦区占5.6%。在全国总产值增加3.1%的情况下,远东联邦区呈现1.4%的负增长。远东联邦区在全国制造业中所占比重甚至仅为1.6%。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经历了转型初期的严重衰退逐渐趋于稳定,为加快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政府于1996年通过了《1996-2005年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2003年重新修订为《1996-2005年和2010年前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同时发布《西伯利亚经济发展战略》。2007年成立总理挂帅的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委员会,实施《2013年前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亚太地区国际合作中心子规划》。2009年政府批准了《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10年批准了新的《西伯利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2年设立独立于俄联邦地区发展部的俄联邦远东发展部。
  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大规模勘探开发尚未全面展开。目前,已探明的有80多种矿产和6000多个矿点,其中煤炭蕴藏量约1520亿吨、铜2.4亿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黄金3100吨、石油80亿桶。矿产业是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矿产开采及加工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60%,矿产品出口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超过80%。蒙古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确立了矿业兴国的战略,国民经济在矿业开发带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蒙古国是典型的内陆国家,且只有两个邻国——中国和俄罗斯,所以其经济合作伙伴主要是中国和俄罗斯。它出口的山羊绒占世界的30%,70%的绵羊毛出口到中国,30%的肉类出口到俄罗斯。2013年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106.3亿美元,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矿产品、纺织品、宝石、贵金属、动物毛皮等。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国家,其中中国占比高达98.6%,俄罗斯占1.8%,韩国占0.3%,日本占0.1%。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地位,2013年两国贸易额达60亿美元,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蒙古国渴望寻找出海口,将自己的畜牧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

推荐访问:东北亚 经济合作 中俄 走廊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