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讨


  【摘 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广西大学近五年来已毕业和在读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质量现状,分析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学术型硕士 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71-04
  我国经济新常态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众多学者探究的热点和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随着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西要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对高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全面调查和分析其培养质量现状,探究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从而不断满足广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调查样本和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培养机制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现状,而且有助于发掘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到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着力点,进而更好地完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本次调查问卷面向最近五年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全体研究生,包括已经毕业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由于该专业的性质,每年招生人数较少,近五年共招生65人,已毕业30人。故本次调查问卷总体样本数较少,总共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3份。其中,男生占41.86%,女生58.14%;已经毕业人数为11人(占25.58%),在读32人(占74.42%),其中,一年级9人(20.93%)、二年级13人(30.23%)、三年级10人(23.25%)。
  (二)指标选取及问卷设计。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紧密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总体设计思路,以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中的关键因素为设问重点,根据培养环节和培养诸要素等相关因素提取评价指标,试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来找出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进行评价和衡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毕业的研究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学校的培养、管理模式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研究生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外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大致有四种视角,即学术视角、过程视角、效益视角和就业视角。本调查基于此,并根据研究所面向的群体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选取了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去向、工作满意度、外语运用能力、研究生感受、工作区域等9项指标。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导向性。研究生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才特色培养的根本,培养目标应紧跟社会的需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既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又能满足社会对特色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去向比较广泛,意向工作单位分散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等各行各业。其中,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已经尘埃落定,留在机关单位的人数为0,基本集中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且在国有企业的占首位,高达54.55%。相比之下,目前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却更倾向于选择机关单位,走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道路,比例达到37.5%,选择去国有企业的仅占18.75%,比较符合当下公务员热的时代背景。并且,已毕业的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记录为0,而当前在读的研究生却有少部分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笔者认为这和时下国内创业热潮的影响有关。然而,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即无人选择继续升学。由此可知,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就业导向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短短几年间跟随着社会的潮流不断发生变化,而自身所研究的学科影响力极其微弱,对其就业选择没有显著的引导性和影响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广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广西大学应当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级经济管理型人才,而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更是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慧支持的生力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工作区域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仅占36.36%,可见原有的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脱钩,缺乏明确的社会导向性。
  (二)拔尖人才培养和激励措施不足。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尤其是热点专业更是几十个研究生一个班,而上课的老师只有一个,或者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如此一来,研究生的课堂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互相探讨,实现一对一或一对二、三的教学模式,进而任课教师很难发掘学生的资质,为有潜力的人才提供特别辅导以培养拔尖人才。实际情况如图2所示,调研对象中的在读群体,在学术上表现优秀的极少,有65.63%的研究生都只是在一般期刊上发表过1篇文章,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的仅有18.75%;而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群体,在读期间科研产出如图4所示,无论是一般期刊论文或是核心期刊论文,能发表2篇以上的人数为0,大都集中在0-1篇,同时,在读期间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的次数也集中在1-2次,并且,获得奖励情况也不太乐观,所获最高奖励为省级奖励,获奖人数仅为总人数的9.09%,而72.73%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另一方面,由调查结果可知,已毕业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奖学金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8.18%,其余81.82%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由此可见,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漏洞,即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

推荐访问:经济学 硕士 探讨 提升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