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摘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河南四大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并且这种特征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大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不均衡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按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
  
  一、四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
  近年来各省辖市经济呈现普遍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并呈现不断扩大之势。
  1. 区域经济总量差距较大,发达地区呈现加快集聚的态势
  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占全省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达到5942.08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6.1%,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豫北经济区在河南省经济中占比重较小,比重不断下降。2005年豫北地区经济总量达到1127.68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0.7%,与2000年基本持平。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在河南省经济中所占比重略高于豫北经济区。2005年豫西和豫西南地区经济总量达到1388.6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3.1%,比2000年下降0.5个百分点。2005年黄淮地区经济总量达到2165.19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0.1%,比2000年降低2.7个百分点。
  1990-2005年,中原城市群GDP年均增长12.2%,豫北地区年均增长11.9%,豫西豫西南地区年均增长11.1%,黄淮地区年均增长11.1%。尤其是2000年以来,这种发展速度的差距更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年均增长12.3%,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分别增长11.5%和11.0%,而黄淮地区年均增长仅有8.9%。发展最快的中原城市群与最慢的黄淮地区竟有3.4个百分点的差距。
  2. 人均水平差距明显
  中原城市群人均指标均高于其他经济区。2005年中原城市群人均GDP为1516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4倍。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基本处于同一水平。2005年两个经济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0917元和10734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6.2%和94.6%。黄淮地区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人均GDP为618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5%,比2000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
  1990年中原城市群人均GDP分别是豫北地区、黄淮地区的1.23、2.03倍,2005年中原城市群则是豫北地区、黄淮地区的1.39、2.45倍。黄淮地区与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在明显扩大,1990年黄淮地区人均GDP比中原城市群低746元,到2005年则比中原城市群低8976元。
  3.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工业化实现程度存在差异
  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11.6:56.3:32.1,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省5.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省3.7和2.2个百分点。豫北经济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05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16.3:59.7:24.0,第二产比重高出全省7.1个百分点,第三产比重低于全省5.9个百分点。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2005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22.3:52.7:25.0,第一产比重高出全省4.8个百分点,第三产比重低于全省4.9个百分点。黄淮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对滞后。2005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33.2:39.1:27.7,第一产比重高出全省15.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省13.5和2.2个百分点。
  
  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
  针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区域经济不能坚持平衡发展,也就是说,在发展的政策、发展的空间上,不能均匀用力,而应当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应当在政策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形成若干个经济增长极,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发展。中原城市群理当加快发展,走在全省经济乃至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前列,发展成为带动河南全省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豫北经济区应选择石化、冶金为主,形成南接中原城市群的经济“隆起”带;豫西三门峡应发挥资源优势与郑汴洛工业走廊对接,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补充;豫西南区域南阳与黄淮经济区,应加速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发达地区转移。最终,用一种全局较为均衡、局部不均衡的战略来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消除区域经济的分化现象,改变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格局,促进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积极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努力实现超越式发展
  虽然各地区资源丰富,但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各地区之间的产业设置由于缺少规划,产业衔接度较低,都在争抢有限的资源。这一来使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二来形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了河南经济的“合力”。因此,各区域可通过借助外部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本地资源,选准发展突破口,形成各自鲜明的产业特色,实现产业的跨越式、跳跃式发展。
  中原城市群应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主导产业。
  豫北地区应加快资源型工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主导产业。
  豫西豫西南地区应着重发展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主导产业。
  黄淮地区应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加快农区工业化步伐。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制药等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将黄淮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猪、肉牛、肉羊、油料生产加工基地。重视劳务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步伐
  发展中原城市群是实现河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和重要举措。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而且也符合我国对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因为,中原城市群是位居我国中西部地区,处于北京、武汉、济南和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交通区位优势最突出的城市群,它同时具备了大工业、大农业、大城市并存的显著特点,能有效地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河南省的发展。因此,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政策和空间上有所“区别”和“侧重”,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使其随着经济“增长极”地位的巩固、作用的加强,必将带动、辐射其它三个经济区域的发展,促进各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相互衔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区域间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推荐访问:河南省 对策 不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