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不平等:百姓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中国社会发展失衡现象越来越突出。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发展缓慢,正在形成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和服务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问题:一个是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一个是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
  
  一、城乡“生命价格”的剪刀差
  
  卫生资源是国家公共资源,是属全民共有的一种利益,但这种全民的利益却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呈现出严重分化。全国医疗卫生资源75%用在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城镇,而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只能分配到25%的医疗卫生资源。即便是在政府卫生支出比例逐步下降的情形下,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也是严重地向城镇倾斜,城市卫生资源又严重向大医院集中,原本就缺医药的农村进一步边缘化。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和有关专家分析,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正在继续扩大。原本寄希望于改革来缩小城乡差别,但改革无形中又拉大了城乡差别。改革成就了城市的繁荣,却让农村处于“边缘化”之中。城乡差别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别上,还表现在城乡居民“生命价格”的贵贱上,而且这种城乡差别正在继续扩大。相关资料显示,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费用是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费用的2.6倍,到2001年就变成了3.6倍,五年中整整扩大一倍。城乡由于卫生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城乡“生命价格”的剪刀差。
  由于卫生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了城乡生命健康的巨大差别,根据卫生部2002年统计,2001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城市的1.9倍,农村儿童死亡率是城市2倍多,城乡人口期望寿命相差6岁(城镇75.2岁,农村69.5岁)。有专家调查,15年内全国农村的医疗需求相对萎缩了50~70%,20%的人明确表示看不起病。2000年全国农户2.4119亿户,户均人口4.11人,农村贫困户比例3.86%。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农户占农村贫困户35%左右,这意味着每年有1300万农村人口面临因病而陷入贫穷的困境。
  
  二、药价虚高背后的“食利链”
  
  药价虚高的背后其实是各种利益团体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对百姓利益的侵夺。药价虚高已经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食利链”。如今,一种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消费的流程是:药厂——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代表——医院——药房——医生。在这根链条中,药品出厂价一般是零售价的30%左右,另外70%中,有两成给各级代理和医药代表,五成给医院和医生。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药品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流通,药品从初端出厂到终端消费,通过无数环节层层加码,药价一路上涨。现在全国有4000多家药厂,1万多家医药公司,250万医药代表,上万家医院,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利益角逐空间。
  药价虚高一个重要源头在药品审批。仅2004年一年,国家药监部门便受理了10009件新药报批,而同期美国药监局受理的新药报批数量仅为148种。“年批万种新药”并非证明中美新药报批的巨大“差距”,并非证明我国新药开发水平和药品研发技术远远超过美国。这个人造“奇迹”传达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药厂药商有强烈的申报新药要求,二是政府药监部门审批把关十分宽松。为何药厂药商申报新药如此踊跃?原因就在于新药等于高额利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只有政府定价以外的药品才由经营者自行定价,而新药恰恰又是政府定价以外的药品。在政府定价药品连续降价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推出国家医疗保险药品以外的“新药”,药厂药商才能获取超额的利润。谁开发了“新药”谁就拥有了自主定价的权力,谁就拥有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于是药厂药商以惊人速度“开发新药”,而新药开发以仿制药为主,不断让“老药”穿新衣,不断推出替代产品,除了少部分“新药”确有创新之处大多数替代产品不过是换剂型,增减几个无关紧要的成份或换个包装,再以新药名义申报定价,价格就比传统药品高出数倍,甚至几十倍。新药的生产只是一个环节,更重要的环节还是新药的流通。目前,药品流通要经过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加码,而最后都会集中到患者身上。一种药品从生产到老百姓手里药品价格可能会从出厂价翻上几倍甚至上百倍。中国的流通环节多,要层层加码,药品岂有不价高之理?为什么药品招标采购看似红红火火,实际却黑幕重重;为什么国家连续17次降低药价,医院就是不售降价药这不都是医药代表惹的祸,药品的定价机制、流通机制都出了问题。
  
  三、“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百姓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作为社会服务和发展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医药卫生体系已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老百姓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享受到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反而是面对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感到有难言之苦。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中国在医疗卫生机会平等方面,位列191个国家中的倒数第4位。2005年中国综合国力已位列世界第4位,但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健康保障却位列世界之后,这个巨大的反差至少说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因为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大多数中国人看不起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严峻的现实。据统计,从2000至2003年,全国医院收入增加70%,但实际看病的人数却在逐年递减。全国只有25%的城镇居民和不到10 %的农村居民拥有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全国一半左右的人口生病时无力接受医疗救助。据卫生部对116个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因疾病死亡的5岁以下农村儿童中,有一半的人没有到医院接受治疗,其中28%人是因为无力预先支付医疗费而被医院拒绝收治。仅2005年就有1400万本来需要住院的病人却住不起医院。另一方面,实行医改以来,政府给予药厂和医院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以药养医”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之道,原本属于“公共产品”的医疗卫生服务,由于市场化作用,不仅没有调整好已经扭曲的价格,反而加剧了价格的严重扭曲。在利益的驱动下,医院和医生只有向患者转移经济压力,以获取自身的利润生存空间。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完成的一份针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是完全错误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整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正是由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过多地利用了市场化机制,才导致了现有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局面,使得处于高端的城市大医院发展越来越快,而低端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医改的不成功,让老百姓买单,这个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如果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这种“唯利”趋势不加以控制,未来的中国医疗卫生就会迷失正确方向。这绝非危言耸听。

推荐访问:医疗卫生 之重 不平等 难以承受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