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综合经营战略


  我国的邮政储蓄于1986年恢复开办,至2007年末存款规模已经达到1.7万亿元,成为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五大金融机构。2007年,邮政储蓄机构正式改制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为一家全国性、全牌照的商业银行。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的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未来的发展模式将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中国邮政集团的金融综合经营已初具雏形,笔者认为,顺应世界范围内金融体系发展的主流趋势,满足中国金融监管框架和金融法规的要求,充分发挥邮政金融业务之间及金融业务与邮政业务之间资源共享的系统优势,建立基于邮政集团公司的金融控股集团,通过与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互补、交叉销售开展金融综合经营,实现成本节约、收益提高、服务改进、风险分散,是邮政储蓄银行现实的选择。
  
  中国邮政金融控股集团的基本架构
  
  目前,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持股为背景的邮政金融集团已经初具雏型(见图),主要包括了以下几大金融机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具备强大的网点优势和居民投资需求的上升,在银行保险、基金代销领域树立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在个人理财产品创新方面也有所突破。银行在金融控股集团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邮政储蓄银行是邮政集团旗下规模最大、业务领域最广泛、资源最丰富的全资金融子公司,并且具备了金融综合经营的一定经验和能力。
  中邮创业基金管理公司。中邮创业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于2006年,目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持有其28%的股份,与首创证券并列第一大股东。该公司成立以来,其产品均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参与代销。
  中邮证券公司。中邮证券的前身是华弘证券,2006年,国家邮政局等邮政企业共出资5亿元,使其完成增资扩股并具备了成为一家综合类券商的必要条件,目前该公司已经董事会正式通过将名称变更为中邮证券。
  中邮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由邮政集团100%持股,日前已经获得保监会的筹建批准,并有望在近期挂牌,该公司拟借助邮政银行的网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人身保险业务,形成具有邮政资源优势与特色的业务产品。
  
  
  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优势分析
  网络优势。邮政储蓄依托中国邮政的庞大网络优势,网点规模和分布面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截至2006年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共有全国联网网点35793处,其中在农村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经营优势。邮政储蓄网络优势不仅体现在物理网点的广泛分布上,更体现在其网络的IT优势上,目前各地基本上都能获得邮政储蓄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的金融服务,为邮政储蓄银行提高服务质量、推进产品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
  品牌优势。邮政储蓄依托于邮政,得到国家信用的一定支持,具有较高的社会信用度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广大农村地区,邮政储蓄凭借其安全性深得客户信赖,已经培育出了一部分具有相当忠诚度的核心客户。
  与邮政企业的协同优势。邮政储蓄之所以能够形成比其他银行更加广泛的地域和网点优势,根本原因在于其与邮政之间形成的资源共享,由于利用了原有邮政的普遍服务网点,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邮政储蓄网点的边际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与邮政之间有效地实现了成本降低、业务互补、服务交叉的协同效应。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的协同优势并不仅仅停留在物理网点和信息系统的共享上,更基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这一共同的控股平台,建立起了包括银行、基金、保险多种金融业态的金融控股集团雏形,为将来发挥集团资源协同效应的竞争优势,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奠定了基础。
  劣势分析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延续着吸收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只存不贷无风险”的观念,随着其向全牌照商业银行的转型,其处于起步阶段的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经营管理中的短板,突出表现在组织框架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清晰、制度流程不完善、风险计量手段落后,风险管理文化缺乏等诸多方面。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创新是保持和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源泉所在。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网点优势、IT优势、客户优势,但是还没有将这些优势充分有效地服务于金融创新。以往,邮政储蓄银行的中间业务大多停留在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代收水电费等以代收代付为主的低层次、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上,不能满足高端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也不利于邮政储蓄负债成本的降低。
  资产负债结构单一。目前,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债券市场投资、协议存款两大类低信用风险业务,在资产选择上缺乏主动性,无法构建起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在负债结构方面,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来源极为单一,仅为居民储蓄存款,且活期存款比重要低于一般商业银行30%左右,不仅造成邮政储蓄存款成本的上升,而且使其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
  机会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将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进程。十多年来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的双顺差导致了我国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及国内储蓄持续大于投资的局面,中国银行业将可能长期面对流动性过剩、“金融脱媒”加速、加剧的局面。经验表明,商业银行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加速的重要举措就是加速自身综合经营战略实施进程,通过高质量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增加非利差收入来源。
  国家政策总体上已经倾向于积极开展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十一五”计划明确提出了要“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2006)也认为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模式。因此,有条件地允许境内已经具备条件的部分优质商业银行进行综合经营试点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相关法律也为银行综合经营预留了必要的法律空间。
  挑战分析
  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带来的挑战。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不但要求财富安全,而且对增值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不断地开发出创新空间,实现金融业务彼此交叉和渗透。我国银行正在经历西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走过的道路,居民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增长,对于邮政储蓄银行既是机遇,又是威胁,如果能够把握和成功应对客户需求,就能够依靠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摆脱单一利差收入来源,创造稳定收益并有效分散风险。
  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和经营现状将促使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速。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许多跨国综合经营金融集团已经进入,并加紧在华布局,受到严格分业限制的中国商业银行面正临着现实的不平等竞争,为此,国内一些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正以各种方式加速综合经营进程,以应对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随着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股改上市,高风险券商的处置完毕和证券市场的回暖,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大幅降低,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和内部管理已经大幅度改善,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具备综合经营的微观条件,并已经通过境外试点取得了经验,构建了平台,培养了人才。因此,作为一家新兴的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不仅面临来自海外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也面临着国内金融同业综合经营形成的竞争压力。
  综上,在SWOT框架下进行战略匹配,我们认为“综合经营战略”是邮政储蓄银行把握优势和机会,克服自身不足,应对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选择。邮政储蓄银行通过实施综合经营战略,根据目标客户群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来调整业务结构,对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度开发和全方位满足,一方面可以将目标客户绝大多数金融业务集中到本行,提高其对本行的忠诚度,全方位地获取客户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摆脱过去单纯依赖利差收入的格局,实现收益来源的多样化,扩大非利差收入占比,大幅度地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经营的盈利性和稳定性,有效地应对同业竞争。

推荐访问:中国 经营战略 邮政储蓄 银行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