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产品出口问题与对策


  陶瓷作为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20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第一大陶瓷生产国,特别是日用陶瓷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量与金额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出口也在迅速崛起,上升势头强劲,形势发展喜人,正在成为一支重要的出口新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由于中国的陶瓷行业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在出口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陶瓷行业能否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关系着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前途。本文结合淄博陶瓷出口的现状浅析了我国陶瓷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一、我国陶瓷业出口现状
  
  (一)陶瓷出口量大幅增长。自1995年我国进口卫生陶瓷量值达到历史最高点以来,进口额呈逐年下降,到1998年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成为对外出口贸易顺差的转折点。此后,我国的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每年保持着一定量的贸易顺差,出口量稳步增长。作为当今世界陶瓷大国的中国正以其骄人的业绩展示在世人面前。据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陶瓷出口金额达62.92亿美元,同比增长24.88%,出口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日用陶瓷出口19.15亿美元,在各品种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增长15.4%,保持了正常的增幅;建筑陶瓷出口17.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05%,增幅列各品种首位;艺术陶瓷出口8.00亿美元,列各品种的第三位,同比增长为10.06%;卫生陶瓷出口6.35亿美元,同比增长也达到了33.91%的高位;其他品种陶瓷出口11.77亿美元,增长27.04%。
  (二)出口陶瓷产品结构有所改善。在1995年之前,我国陶瓷出口产品的主要品种是日用陶瓷。近年来,由于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崛起,其产品出口量快速上升,出口额有很大提高,日用陶瓷出口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素有“江北瓷都”之美誉的淄博陶瓷历来都是以日用陶瓷生产为主,进军国际市场之初,出口的陶瓷产品80%以上均为日用陶瓷,例如淄博陶瓷行业的领头军——山东淄博华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其产品出口也主要以日用陶瓷为主,华光陶瓷的咖啡杯产品占据了美国市场的近70%。近几年来,淄博陶瓷出口的范围已从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大比例地扩展到了建筑卫生陶瓷,陶瓷产品的出口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我国陶瓷产品出口已从1997年的62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覆盖率扩大了100%。随着日用陶瓷及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升级升档,对美、加、欧盟各国的出口有了大幅的增长。此外,中、低档陶瓷也进入南美、非洲市场。
  (四)形成了出口陶瓷主要生产基地。在对外出口陶瓷产品中,日用瓷出口产品已经形成了河北唐山、邯郸、山东淄博、湖南醴陵、广东潮州、福建德化等一大批出口陶瓷生产基地。河北唐山的红玫瑰骨质瓷、邯郸的釉中彩强化瓷、山东淄博的华光瓷等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产品。就淄博而言,已经形成出口陶瓷基地、高档宾馆用瓷基地、高级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基地、装饰材料基地、建筑陶瓷基地、高新技术基地等六大生产基地。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竞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率达60%以上。
  
  二、我国陶瓷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才匮乏,产品缺乏创新。我国陶瓷企业人才十分匮乏,不仅缺少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而且缺少能有效把握市场运作的营销人才,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我国陶瓷企业,一方面忽视产品设计,仿制风屡禁不止,国内陶瓷产品在众多陶瓷企业的克隆仿制中被抹杀了灵气,产品开发设计的弱化,严重阻碍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不能及时推出占据竞争市场“亮点”的产品,导致产品贬值、价格降低;另一方面陶瓷企业管理者中“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管理者思想较狭隘限制了企业发展。不少企业实现温饱以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停留在原初产品加工、老市场,不能大胆开拓新市场,营销水平较低。
  (二)包装落后。产品品牌离不开包装,曾经闻名遐迩的景德镇陶瓷,其做工之精细堪称一绝,青花、玲珑、釉里红、薄胎瓷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消费者的目光,但粗略的包装与精美的陶瓷制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了“金玉其外”的陶瓷产品带来了市场契机,景瓷也逐渐减少了市场份额,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产量大、价格低”是中国陶瓷的弊病,淄博也不例外,同类产品出口价格只相当于日本和英国陶瓷产品价格的七分之一,包装落后影响了淄博陶瓷产品的对外整体形象。
  (三)核心竞争力对陶瓷出口的牵制作用。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相比,我国许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抗御市场风险和开拓国际市场的内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陶瓷企业重复建设严重,规模普遍偏小,经济实力较差,技术水平落后。二是许多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慢,结构不合理,能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中高档产品比例不高,产品品种规格单一,不能适应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不能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三是不少企业科技、管理、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信息渠道不灵,职工素质低,一些企业因缺少精通国际贸易和市场运作有关规则的人才,即使有好的产品也难以走出国门。四是许多陶瓷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运作品牌,造成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产品知名度不高,普遍存在档次低、品牌少、名气小的问题。五是许多企业缺乏外向型发展的经营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意识,没有到国际市场上去拼搏的能力。由于核心竞争力力不从心,在观念、人才、信息、技术开发、管理、质量、服务、品牌战略等方面与国际陶瓷品牌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这是牵制中国陶瓷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也决定了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只能扮演末端加工和获利微薄的角色。
  (四)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陶瓷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降3%。出口退税率下调后,会加大陶瓷产品出口成本,使企业流动资金变得紧缺。专家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下降4.9个百分点。据估计,此次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出口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在下半年显现,对出口占较大比重的陶瓷行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出口商检、码头等环节的手续较为繁琐、费用较高,也直接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影响了出口。
  
  三、促进我国陶瓷业扩大出口的对策
  
  (一)实施技术战略,突破技术壁垒。对接WTO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陶瓷企业必须正视目前普遍存在日益加大的“技术壁垒”问题,加强国际技术与标准化法制意识,注意了解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强化企业技术和硬件标准,铸就国际标准通行证,以适应国际贸易对技术和标准方面的特殊需求,打破国际经营中的非关税贸易“技术壁垒”,争得跨国经营的主动权,从而推进企业更快地走出去发展。
  (二)加快培植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获取比较利益的能力,它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相比,我国许多陶瓷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少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因此,我们必须抓住WTO规则给予的“过渡期”和某些优惠条件,围绕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步伐,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降低产品成本,营造竞争优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和经营管理队伍,努力造就一支懂业务、识商法、熟英语、善交际的高素质外交人才队伍。做大做强企业,扶持一批骨干出口型企业,提高经济的外向度。特别是要将陶瓷产品与华夏优秀的传统艺术与时代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打造特色品牌,创造出不仅精美而且有文化的、有自己独特优势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走文化陶瓷、特色陶瓷、效益陶瓷之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打造国际品牌战略。我国企业若要真正在国外市场上闯出一块新天地,就必须营造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自有品牌,否则将长期把金子当成银子卖。打造国际品牌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开发能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完善营销体系,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要注重发挥自己在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名品、打响品牌,创造出不仅精美而且价廉的、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以丰富产品的文化艺术品位和内涵。
  (四)推行和实施国际标准。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需要,我国已将ISO9000系列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即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这套系列标准必将成为规范市场行为的重要依据,并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建立一定的质量体系是现代企业实现质量保证的客观要求,我国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切实贯彻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以获取认证资格,赢得顾客信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五)政府部门创造公平竞争的外贸出口环境。进一步完善对陶瓷出口的扶持政策,简化出口手续;加大开发国际市场投入,组织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完善陶瓷产品质量和监测体系,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强化出口监管,规范出口经营秩序,防止恶性竞争。海关、外经贸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国际陶瓷市场的研究,积极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和预警监测,做到早预报、早防范、有目标、有准备。■

推荐访问:产品出口 对策 陶瓷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