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的另一种境界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and/hand201209/hand20120946-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and/hand201209/hand20120946-2-l.jpg
  一般人对石雕的印象,大多是较质朴或具象的艺术品。而台湾攻玉山房的石雕家陈培泽,却用玉雕的技法创作石雕,以抽象的方式展现创意,甚至将漆艺与石雕做结合,将石雕艺术带入另一种境界。
  
  从美玉到顽石
  攻玉山房,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工作室坐落于风景优美的竹山半山腰。每天,在辛苦劳作和严肃思考之余,陈培泽都会到室外透透气,换换脑。这个居高临下、视野辽阔的环境,对激发创作灵感颇有裨益。
  外界都知陈培泽在石雕艺术领域独具特色,造诣非凡,谁曾想,他最初的艺术创作并非石雕,而是玉雕。
  陈培泽是南投人,从小喜欢美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香港玉雕师傅来台湾授艺收徒,陈培泽幸运获选,尽得真传。出师后,他被台北一家艺术品店聘请,开始琢玉生涯。
  传统的玉石雕饰,重在平安如意、龙凤呈祥、长命百岁、花开富贵等精雕细琢的吉祥图案,以表现人生的圆满。趋时近利的作品做了不少后,陈培泽深感创作的乏味。一次有幸见识了两位台湾石雕工艺师的作品,虽比玉雕粗犷,却表现出石雕本身的朴拙感。那一刻,陈培泽久违的创作激情苏醒了。
  从美玉到顽石,原本应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但对陈培泽来说,材质的改变,并不是首要克服的问题,因为长期的严谨训练,在工具使用及技巧成熟上,任何材质都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思考。到底玉雕匠师的背景及对治玉思想的理解能为自己石雕创作提供哪些帮助?如何给创作方向定位?
  “在我眼中顽石和玉并无区别。”陈培泽说,“我试图跨越玉雕与石刻的传统界线,揭示一种创新思维,在治玉文化底蕴里,发展出一种石雕的新貌。”所谓“物尽其用,体尽其形,色尽其巧,刀尽其极,瑜尽其质,瑕尽其掩,镂尽其丽,泽尽其采”,成为陈培泽创作依循的准则。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顽石与美玉价格相差甚大,直接导致陈培泽作品价格下跌。面对左手美玉右手顽石的博弈,陈培泽依然选择了在顽石上舞动。“就我而言,价格不等于价值。工艺的材质美,固然影响价格,但我追求的是作品能呈现的意义。虽然价格上有很大落差,但情绪反而得到较大慰藉,不再那么骚动不安。这种感觉有点像枯燥疲累的行程中邂逅一位温柔的爱侣,她抚慰了我艺术的渴望!”
  妙契自然 随石赋形
  陈培泽很谦逊,问及他最拿手的绝技时,他想了一会,才道:似乎我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绝技。或许,他早已将技艺融于骨髓,信手拈来,便是佳作。
  锯剖、粗型、引洞、细雕、修饰、打磨、抛光、安置台座……陈培泽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全手工达成。别人刻石头可能是一颗颗地捡,一颗颗地雕,但陈培泽不同,他是一口气买进几吨石头,然后从中挑选适用的石材,因此他使用的石种非常丰富。“我对石材并不是太讲究,纯净与否、颜色分布、粗粝皮壳与肌理、瑕疵赘疣,如善加利用,有时反而成为特点。”
  一块砂岩与太湖石共生的奇石,原本并不出众,陈培泽却独具慧眼,把褐黄色砂岩及岩上粗犷的裂痕看作峻岩峭壁,墨绿的太湖石是一望无垠的森林。于是,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壮丽的山峦和蜿蜒的流水。就在这片高山流水间,以细腻的刀法,雕出一幅勤奋安详的农家乐。这件《山中乐岁》作品,在1996年获得第51届台湾全省美展金牌奖。即便后来获奖无数,陈培泽依然认为那是对他最重要的一个奖,因为那是一个里程碑。他的得奖,至少证明了玉雕的碾玉技法,已登入艺术的殿堂,对于从事玉石雕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风中之子》顺应天然原石的外貌,表现一个女孩在凛冽寒风中依然快乐戏耍的模样;《静山》以主体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山的气势与气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减去多余的描写与细节,提炼成山的想象之境……这些作品浑然天成,有时只是简单几笔,却让整颗石头有了新的生命。
  永不止步的实验家
  
  陈培泽并不是高产的艺术家,却可以说是一位永不止步的实验家。
  迄今为止,他共创作300多件石雕作品,综合起来为6个系列。从这几个系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思考及风格演变,看到一个从匠气到创意、从工艺到艺术、从自然到现实、从建构到解构的实验过程。
  以抽象形式呈现石雕,是陈培泽的独特之处。在他看来,以具象手法创作石雕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一个好的艺术家需要创造而不是固守,所以他尽量尝试一些新的题材,比如走向哲理、走向超现实、走向抽象等,让作品显现一种有别于传统符码的时代性与创新形式,并传达个人的思想特质。这些系列中,陈培泽认为最特别的是“超现实系列”,“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想法来自于达利写实的物象与神秘的构成给我的触发;玉雕的精雕技巧给了我道具,石头的原始面貌给了我背景,我要呈现的只是故事的剧本罢了。”
  跨领域也一直是陈培泽想挑战的目标。一次他前往日本参观漆器,被漆艺呈现的美感所震撼,“漆的永久性、东方性的特质,可以给石头带来一些颜色的变化,并能给石头贴附各种材质,如金属、贝壳、蛋壳、宝石等达到富丽的效果。”回台湾之后,他拜漆器大师赖高山为师,并向台湾文艺基金会申请补助,开始实验传统漆艺与石材的结合。或将天然生漆涂在石雕的重点部分,或将各种漆色涂上,加以排比、层覆、磨蚀等步骤,让古朴的石材表现出难得的炫美之感,配合石雕本身的抽象风格,作品现代而前卫。
  “我会在媒材的结合上做些实验,石、玉、漆、金属的结合,皆是今后作品着墨的重点。”不久前,陈培泽参加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一个案子“机能性艺术物件”,做了一件名为《梦里琴声》的灯具作品,由此衍生了“梦塔系列”,并陆续做了7件作品。但最近他去厦门意匠做了几件大型木雕作品后,又兴起了下一阵子玩玩木头的念头。
  回顾过往的创作,陈培泽认为,不同阶段的作品代表了当时的想法与技术,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当然会有需要改进的空间。就如他多年前创作的第一件石雕作品,现在看来也许不值一提,“那是一件小型头像,当时只用了一两个钟头就完成了。一种玉雕长期训练的熟稔刀法,行之于石头相对松软的材质之上,能快速成型,抛光亦不必讲究,但显现的是从玉雕的精细到石雕的粗简的第一次转化成型,这是一种既惊奇又悸动的奇妙经验。”陈培泽说。
  过去的就过去了,唯有不断实验不断创新,继续创作新的作品,才是一位好的艺术家该有的时代使命。
  陈培泽6大系列作品解读
  1.“与自然共舞”:利用玉雕“随物赋形”、“契会自然”的工艺法则,以一般奇石、雅石为素材,藉“人功”呼应“天趣”,掌握刀锋起落间的偶然。
  2.“心灵符号的解码-梦幻超现实”: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以心灵拼图的方式,铺陈意象,以玉雕的精细雕琢,展现一种既写实又非现实的重叠与错置的意象。
  3.“从重现到再现的推演过程-写实到半具象”:除传统人物外,亦着力于本土与原住民题材的研究挖掘;半具象作品,以个人偏好的冷峻、简化、线性的造型来诠释作品。
  4.“以写实元素与造型共构的再表现”:以形式共构的方式,藉以呈现多元的神秘性,寓哲理于其中。
  5.“形象的抽离到本质的追寻-抽象的析构”:以解析再构成的方式,提炼新的空间与造型语汇,或以漆艺增饰,增加细节的可读性。常以不同的材质、肌理、色彩,复合化地呈现作品。
  6.梦塔系列:每个人都有梦,对事业、爱情、财富等的憧憬与盼望、艺术家创作的灵感,都会在梦中出现,这是本系列的主旨,探讨潜意识的“梦”对于人的影响。
  对话陈培泽
  您是从哪年开始转做石雕艺术的?石雕和玉雕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1993年,感知平凡石头的自明性,开始实验以玉雕技法与思维方式雕刻平凡朴素的石头。从宝采玉华到尚璞归本最大的差别,从我的观点来看,在各层面而言是有一些意义的。一是石头与宝玉各拥其美,各擅胜场,都值得去完善它、诠释它、利用它;另一个意义是以玉雕的长期训练背景来思考与利用石头,会是我们父辈少有尝试的做法,这在工艺史的历史纵深来看是会有意义的。
  在您眼里,石雕的最大魅力是什么?最难攻克的技术是什么?
  石雕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光泽鉴人,也可以粗犷质朴,并具备恒久不朽的坚韧特质。应该没有难以攻克的技术,有的只是体力日衰,人终究敌不过岁月的销蚀。
  台湾石雕艺术家多吗?您接触石雕时台湾石雕行业是什么情况?现在有什么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您起了什么作用?
  不太多。台湾石雕行业,在我初探这个领域时(约20年前),有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前身台湾省省手工业研究所的林文龙、许庆福,两位老师做了少量的溪石作品。我当时受邀教授玉雕,见识到这类作品,领略到它们虽不需高明的技术,却朴素而直触人心。一晃20年已过,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其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只知道,那是踽踽独行的寂寞长途。
  在您46年的艺术道路上,你有何自己的坚持?
  只谨守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本衷,不去做营生赚大钱的考量,不是我的坚持,只是我兴趣在此,将工作、创新、自我实现视为最大的幸福。
  2006年您成立意匠工房,和攻玉山房有何区别?和厦门的意匠工房有何关联?
  意匠工房是做可以量产的生活工艺品,台湾这边的设计由我主导,并与厦门意匠做生产与设计的整合。现今的重点放在:将台湾设计的文创产品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推介到大陆,并与筹备中的厦门意匠基地的文创园区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工作。
  您收徒吗?对于艺术传承和推广,您有何自己的方式和见解?
  我的工作室基于工作需要会请学生来帮忙,同时我设立攻玉山房义塾,在假日会义务教学生玉雕,已陆续教导了20多个学生。除教授基本技法外,同时也给学生一些台湾玉雕走向的概念,希望学生们能环顾竞争环境,找出一条适合台湾发展的玉雕之路。
  台湾工艺需要有多样化的创意才能有竞争力,而传承是延续台湾工艺文化最好的方法。一个国家的器物的文明其实是靠工艺的手段去承载它,所以我们每一个工艺师应该不要妄自菲薄,好好地把工艺这个部分做好,把它提升到最高的境界。

推荐访问:石雕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