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最好的作品 周梅森:“作家要把握时代的脉动”

  周梅森,从矿井深处走进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内核,用《人间正道》、《我主沉浮》、《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梦想与疯狂》等重磅长篇小说和影视剧作反映时代矛盾及悖论的当代著名作家。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周梅森搞房地产,开运输公司,做股票,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写小说剧本,以股东代表身份领导股民“起义”,做电视剧制片人。他轰轰烈烈去亲历这个时代的天翻地覆,去探查财富权力人性的纠结,将所见所感所思呈现于世,在作品中再现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血雨腥风的资本市场的大博弈。
  周梅森获得过三十余种奖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读者评其作品“大胆深刻”、“真实得令人咋舌”。周梅森一有新作面世,便能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2010年9月,十几位著名作家受邀赴粤做“品鉴岭南行”,周梅森也在其中。车抵清远,笔者堵住了周梅森,约好晚上访问四十分钟。周热情洋溢,思维跳跃,语速很快,一句话未完,就跳到了下一句。周梅森用很强的逻辑性,生动精确的语言,让笔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位作家的时代责任感。
  
  中国制造 矿山的野孩子
  
  1956年3月9日那天,周梅森在扬州市皮市街板井巷九号一个普通转业军人家中呱呱落地了。出生不到三个月,即随支援苏北建设的父母来到了徐州煤矿。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距南京、济南、郑州、合肥均三百余公里。徐州素称南国门户,北国锁钥,中原屏障,地理环境优越,民风�悍,乃兵家必争之地。周梅森父亲转业的地方是徐州矿区的贾汪煤矿,那里远离城区,相对闭塞,周梅森的童年又遇上了所谓的“三年灾荒”,饥饿是自然免不了的厄运。周梅森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时煤矿周围的榆树皮都被扒光吃了,榆树也都死了,杨树花和杨树叶也都摘下来吃光了。他与弟弟捡到两只死麻雀,在煤矿大澡堂的暖气片上烫烫就吃了,感觉还很快乐。“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父亲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上初中的周梅森因此常常受到同学歧视。因为不能忍受,周就用暴力回敬辱骂者。如是,在矿山学校里,周梅森几乎天天要与孩子们打架斗殴。那群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煤矿少年谁都不会想到,那个瘦瘦高高与他们一样野的周梅森,有一天竟会走出矿山,走南闯北,变成一个很有出息还发了财的大作家。
  周梅森生命轨迹发生转变,缘于周梅森与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70年,十四岁的周梅森不再“无法无天”,他每天下井劳动,成了一名半工半读的矿工。 当时每月工资九块钱,还加两年一套工作服,这样的待遇让周梅森觉得很开心,这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因为,那时中国每月六元钱就能养活一个人,九元钱除了能养活自己,还能多养活半个人!在徐州煤矿中学半工半读一直延续到1974年,周梅森算是“高中”毕了业,彻底端起铁饭碗,留在矿上当了矿工。
   就在十四岁那年,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周梅森得到了一本残缺的书。书的作者在拿破仑像下写了一句话:“你用剑征服世界,我用笔征服世界!”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在周梅森心中犹如电光石火般啪啪闪耀。放下这本书,仅仅只认识三千多个字的周梅森开始奋笔写小说了。下井时,他将包炸药的纸做成一个个小本子,在炸药纸上,写了二十五万字的小说《煤乡怒火》,寄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稿子给退回来后,周仍然不停地写,不停被退,以至于时间长了矿山邮递员认识了他,隔老远就喊:“周梅森,稿费来了!” 他们心里都清楚,那不是稿费,是“废稿”来了。
  此时的周梅森仍然非常野。那时,家家户户都穷,都用十五瓦的灯泡,周梅森想,如果有一支二十瓦的日光灯多好!看见一千多人的大食堂有那种日光灯,做井下电工的周梅森带着一个工友,把食堂正在吃饭的人赶开,上去,咔,剪得火星直冒,就把一个日光灯一抱,拿回家了。
  周梅森回忆,当时没人敢阻止他剪日光灯。那个时代很混乱,矿山的人都野,法制是什么,谁都不清楚。唐山大地震后,地震风波波及矿山,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砍树搭防震棚,周梅森也提着斧子冲出去,一夜扛回五棵树回来搭防震棚。一夜之间,煤矿周围碗口粗的树全部被砍光了,结果没多久,上面就开始抓人了,因为政府如果不阻止,更大范围的树都会被砍光。周梅森说,那个疯狂无序的时代,我现在想想都非常可怕。
  时间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年轻矿工周梅森的腰板开始挺直了。当时社会上还有很多知青没有返城,当工人是许多人的梦想。聪明的周梅森有本事能干上电工这样的好工种,令同伴羡慕,也让他开心。并且,此时周梅森父亲已平了反,头上没有了黑锅,周梅森心里轻松,他埋头写小说,只管把大包大包的稿子寄出去。
  1979年,周梅森的短篇小说《明天一定再来》及《家庭新话》,在江苏省党刊《新华日报》上发表,那时,中国刚刚结束政治运动,百业荒废,人才奇缺,二十三岁的周梅森,很快被调进南京刚创刊的《青春》文学杂志社。矿工周梅森由此转行做文学编辑了。
  周梅森笑说,老爸开始不同意自己做文学编辑,理由是儿子已经是技术工人了,煤矿工资又高,去当编辑每月就要少拿二十多块钱呢!二十多块钱,是人家一个青工一个月的工资!另外其父还担心以后中国再搞“反右运动”,儿子在煤矿就胆大放肆,到了文学界,儿子会老实?到头来,惹出事来,还不如在这里稳稳当当做技工!
   但周梅森热爱文学,坚持自己的选择,头一天还在井下干活,第二天就拎着只柳条箱到了省城,迈进了青春杂志社的大门。周梅森笑着说,那段日子过得胆战心惊――自己文化水平低,“的地得”都弄不清楚,怎么给人改稿还不露怯呢?因为露了怯,就难以在编辑部立足了。
  
  我本英雄 下海网天下财富
  
  在杂志社的几年,周梅森很发奋。1983年,在《花城》发表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一下子轰动中国文坛,周梅森作为作家的身份被认可,又从编辑部调到江苏省作家协会做了专业作家。这一年,周梅森二十七岁,也许是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年轻的专业作家吧!
  至1990年,周梅森接连发表《军歌》、《黑坟》、《大捷》、《国殇》、《神谕》等十二部小说,又拍了三部电影作品。创作之余,周梅森还发现,中国南方发生了大变化,经济飞速发展,深圳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一部分人还真的就先富起来了!一天,山东作家矫健从南方回来,打开手提箱,里边装着炒股赚来的十几万。矫健问周:“想不想发财?”周说:“谁不想发财啊,当然想发财了。”矫健就说,咱们就一起干吧!
  周梅森带着多年的全部稿费积蓄十三万,跟矫健来到广东,选定热度最高的房地产行业来投资。周梅森回忆,那天他与矫健在深圳一大排档要了炒花蛤与干烧牛百叶,弄两瓶啤酒喝着,就开始做梦。俩人说,得想想,将来我们变成老头儿的时候,深圳哪一座摩天大楼会是我们盖的呢?但当时钱少,不好在深圳下手,就找到了广东惠阳淡水,因为它是全中国第一个可以把土地分割成七十、八十、一百平方米,像邮票这么大小来卖的地方。
  买到土地后,周梅森他们把向著名老作家冯德英、江苏作家叶兆言他们借的钱,还有周母及其弟妹亲友的一百六十多万投了进去,盖了三座六层小楼。楼盖得像纪念碑似的,阳台一层层向外伸。楼房首层小,二三四五六层大,结果,大家都如是建房子,楼建好后,都不能向外开窗子,变成了名符其实的握手楼。更可笑的是,这些外行把房子全建完了,却发现整个小区没有地下排污系统。
  周说,当时在极其糊涂的状态下搞房地产,又在房价最高时没舍得卖出去,结果也真是够惨的,苦挨了十几年,最后才四十多万就由矫健打包处理给别人了,简直连裤子都赔掉了。
  虽初战不捷,周梅森他们却不愿就此放弃,他们跑到深圳,找到一家号称有资产四亿五千万的大公司合作,认为背靠大公司好做事。但没多久,周梅森他们就发现,这个所谓的大公司,地上没一间房,甚至连地基都没有。周梅森就赶紧把房产证通过关系领出来,然后把贷款的钱分了。祸不单行,周梅森他们从劳务市场招来的会计吸毒,把所有资产卖了,把账上五十多万现金全部带走了。但周他们还算幸运,案发地惠州市的市委常委也是一位作家,而且读过周梅森他们很多作品,常委同志很重视,也很帮忙,一周之内这个案子就告破了。
  初入商海,不识水性的周梅森呛水无数。但自小养成的拗劲与改变清贫的梦想,不让他停下来。离开广东,周梅森又到上海浦东,开发了一片别墅区,盖了一百五十多座别墅。这一次他们总算打了翻身仗,但矫健参与炒外汇期货,把赢利赔了进去,这样生意勉强算是打了个平手。
  这段时期的周梅森是个愣头青,不知道怎么做生意,不懂得业务往来可以转账,到上海投资,他是拎着一麻袋钱去的。所以,这段时间他学费交得真不少。1993年,周梅森回到了南京,独自操作,购地六十四亩,又开发了一片别墅区,同时做股票。周梅森渐渐成熟,至2005年,他已拥有金丰投资的股票七十多万股,成了其流通股的第一大股东。
  
  人间正道 挂职体味政府运作
  
   1990年至1995年,作家周梅森的社会角色是商人。可周梅森毕竟是一位作家,活跃的思路不可能只停留在赚钱上。也是在1995年,周梅森想,在当代中国,我对煤矿、基层、商界都比较了解,但还缺一块不知道,官场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国家政权是怎么运作的?
  于是,周打算结束自己的商人生涯,瞅机会转行。那时他在南京的别墅廉价倾销,卖得很好,公司运作可以告一段落了。他作好了必要的理财安排,听说上面鼓励作家到政府部门去挂职体验生活,周梅森决定一试。一个星期后,周梅森被安排到了老家徐州,担任市政府的副秘书长。
  挂职期间,周梅森把大量时间用在跑到下面听工作汇报上。下基层要跟人家喝酒,所以他酒量见长,小说素材也丰富了很多。周梅森切身感受了什么是“特权”,他说,自己开市政府的车去听车管所领导汇报工作,汇报完以后,就让人家把驾驶证办下来了。有一次过十字路口,周梅森的车嗖一下冲过去了,红灯亮了,交警很生气,手哗地落下来拦车,走过来一看,是市政府的小号车牌,马上改成敬礼,车就过去了。
  周梅森很皮毛地介绍了自己这一年多的挂职生活。但那几年的生活积累,却都显现在周梅森后来发表的一系列长篇小说和长篇电视连续剧中了,如《人间正道》、《忠诚》、《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等。在当代文坛上,周梅森独具的风格与他一个猛子扎进深海的个性不无关系。他真实地再现当代商海官场生态,对官员商人的刻画入木三分,对中国特有的市场经济和权力经济关系进行了冷峻的揭示。
  商人周梅森赚钱了,脱贫了,作家周梅森在文学上的收获则无法用金钱计算。
  
  我主沉浮 人民的归人民
  
  与周梅森交谈,感觉一股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正义感扑面而来。周梅森整个人带着一种能量,讲话抑扬顿挫,语速很快,官方语夹着民间语,生动地叙述过往,精确表述自己对当下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状态的观察思考。
  2005年中国股改,周梅森说,自己一不小心站到了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因为连发三封公开信,周“发动了一场股民起义”,创造了一点八亿次的网上点击率。
  周认为,股改是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改革,应该说是成功的。但它另一方面也存在大量问题,股改违背了初衷,在送配问题上极不公平,成了大股东对流通股东新的掠夺。2005年11月5日,周梅森向《大众证券》投稿《我愤怒――致全国中小流通股东的公开信》,对金丰股改方案说“不”。之后的两周,他又接连发表了《致非流通大股东并国资管理部门的公开信》、《致管理层并证券决策部门的公开信》。
  周梅森的公开信不亚于在证券界投下一枚炸弹。一点八亿次的网上点击率表明,周梅森的“我愤怒”,说出了亿万中小股民想说却不敢说,说了也白说的心里话。11月28日,金丰投资的投票现场挤满了流通股股东,终于, “恺撒的归恺撒,人民的归人民”,金丰投资的原有方案被否决。金丰成为继清华同方、科达机电之后,中国股改第三家股改方案被否决的公司。
   周梅森回忆此事时仍然很感慨。“我比较较真,有公民意识。我认为,每个人手上的一块钱都应该是等价的,不应包含权力的因素。”
  之后,周梅森又率先参与喝止了中国平安的一千六百亿大融资。他说:“其实,证券投资现在已经成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我这可不是所谓体验生活,而是深深扎在市场中,和这个市场共存亡。”
  
  至高利益 痛恨资本压迫劳动力
  
  周梅森所说的“共存亡”,是自己拿银子在资本市场作贴身肉搏。周梅森之上,有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及股市庄家众多力量在博弈。他的近作《梦想与疯狂》,就酣畅淋漓地再现了中国股市的癫狂及波谲云诡的政坛风云。周说:“作为一个作家,参与了,感觉了,愤怒了,思索了,经过冷静客观的沉淀,我不能不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我必须把它写出来,力求以资本市场为舞台,反映中国当今充满矛盾的社会场景。”
   接着,他加重了语气强调:“在中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目前这样的体制下,资本市场在上演大戏,自己和亿万中国百姓参与其中,看到人性沉沦,权钱交易,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劳动与资本的不断冲突,不能不不断探究,不断拷问。拷问到最后,越发觉得心情沉重。”
   “资本压迫劳动,房地产绑架了国民经济,问题已相当严重。”周梅森非常气愤,“我一个做实业的朋友,辛辛苦苦做了二十年,每年赚钱。二十年赚了四百万。但他在深圳用大半辈子的辛苦钱还买不起一幢大房子。当年,假如他用起家的五十万,不断地买房炒房,那他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
   周直指房地产价格的要害――政府独家垄断下的土地成本太高。这又是一个矛盾,中央要把房价降下来,而地方要做事,需要钱。如果把地价降下来,那些城市建设,公共服务,钱从哪里来?周又算了一笔账,说如果房价跌百分之五十,中国所有银行会全部垮台。他沉痛地说:“在中国,资本对劳动力的压迫,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中国若不改变现状,将会出大问题,走入死胡同。而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开创新局面,就一定要把人民创造的财富还给人民!”
   周梅森的许多作品被拍成电视剧,成了当代作家中的幸运者。而许多作家无法与电视剧结缘,优秀作品如珠置瓮,透不出光彩,周梅森深深叹息:“现在文学若不借助网络与电视,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这个正在崛起的民族,要面对并解决那么多的矛盾困惑,文学失语是莫大的遗憾。”
  周梅森认为,作家应该与新兴传媒结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走出一条生路。周说,他早就看到这一点,五年前就自己投资做制片人了。他相继参加投资拍摄了《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至于新作,他说,对目前中国上述状况我还在做进一步观察思索,应该怎么做,尚在思考中。“到了我这岁数,不能再说假话了,更不能欺骗读者。我的作品,要一部比一部写得好,一部比一部看得更透!”
  在广东清远,笔者访问周梅森时,见到了吉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张笑天,他送给周梅森一幅“落笔惊风雷”的墨宝。是肯定?是期许?几部相机“咔咔嚓嚓”拍下了两位文坛宿将紧紧握手的照片。大家希望,作家周梅森再落重笔,直面时代,写出更多更好的力作!■
  (责任编辑/刘晨芳)

推荐访问:要把 脉动 作家 周梅森:“作家要把握时代的脉动” 周梅森论 作家要把握时代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