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羲:“祝酒高歌”爱相伴:李光羲

  李光羲,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朝阳区文联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和著名男高音歌唱演员,由他演唱的《祝酒歌》经久不衰。在圈内,李光羲还有一段被传为佳话的美好婚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一个是才华横溢却清贫的歌唱家,一个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小姐,他们因着爱情冲破世俗走到了一起。
  此后半个多世纪,他们携手共同战胜了父母的门户之见,战胜了饥饿与缺乏,战胜了“文革”十年里的妻离子散,共同经历了因病痛而带来的事业的沉寂……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李光羲饱含深情地说:“我一生之中得到过太多太多的荣誉,但在我的眼中,最大的幸运是娶了一个理解自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有这份几十年不变的爱,我在遭遇贫穷、劫难和事业的瓶颈时才不至于丧失希望。”
  
  富家千金嫁给贫寒“戏子”
  
  1957年1月,正是北京最寒冷的时候,在北京歌剧院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却洋溢着融融的喜气,一场简陋的婚礼正在这里举行,没有丰盛的婚宴,没有像样的家具,没有体面的嫁衣,甚至连双方的父母都没有到齐,房间正中的墙壁上贴着大红的“�”字,新郎和新娘就在歌剧院的一群同事面前欢欢喜喜地拜了堂。
  新郎叫李光羲,1929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他中学时父亲突然早逝,十七岁的李光羲辍学,接替父亲的工作,成为天津开滦矿务局的一名职工,一个人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业余时间,爱好音乐的李光羲一直积极地参加天津各大剧场的演出。1953年国庆,李光羲参加的合唱团要排练节目,他在合唱团里认识了小自己八岁的中学生王紫薇,这个充满活力的中学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王紫薇也很欣赏李光羲的才华,两个人情投意合,很快成为好朋友。
  1954年,李光羲考入中央歌剧院,登台不久就成为歌剧院的骨干,好事成双,他和王紫薇的关系也正式升级。可没过多久,这段恋情就遭到了王紫薇父母的反对。王紫薇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木商家庭,两个哥哥都不在父母身边,王紫薇是家中唯一的女儿。当母亲得知女儿的恋情以后,用不容商量的语气告诉她:“跟这个‘戏子’谈恋爱,我是绝对不同意的,你还是趁早跟他断了吧!”
  王紫薇知道,母亲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出门有汽车接送,在家住的是洋房,作为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嫁到贫寒的人家受苦。在旧社会,从事唱歌、演戏的文艺工作者都是没有地位的“戏子”,不仅收入微薄,还容易“多情”,对于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有几个做父母的愿意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呢?
  面对父母的阻挠,王紫薇却心意已决,她一一向父母列举李光羲的种种品质――上进心强,虽然十七岁就辍学当了工人,却能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歌剧院;有责任感,每个月的工资有一大半交给了家里作为生活费;李光羲在工作能力上也很出色,刚到中央歌剧院就被领导委以重任……
  母亲的态度却比她想象的要坚决,她正色告诉女儿:“你跟他谈朋友也可以,那就跟这个家断绝来往!”
  来自家庭的阻挠没能阻挡住相爱的两个人,1955年,王紫薇考入北京医科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继续和李光羲维持着恋爱关系。尽管王紫薇一直频繁地给远在天津的父母写信,对于女儿的这段爱情,远在天津的父母却依然不看好。
  1957年,正赶上反右运动和“上山下乡”的热潮,李光羲被下放到河北阜宁县务农。接到消息后,他忐忑不安地问王紫薇:“过完这几天我就下到阜宁,户口也要迁过去,到时候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王紫薇听罢告诉李光羲:“你别担心,我正在做我爸妈的思想工作呢,我们迟早会在一起的!”
  离别在即,两人心中都有许多不舍,李光羲鼓起勇气提议说:“要不然我们结婚吧!”王紫薇当即就同意了。
  两个人的婚讯一传到天津,王紫薇的母亲毫不耽搁地赶到了北京,她找到李光羲,用不容商量的语气告诉他:“你休想娶我女儿回家。”
  为了促成这一桩婚事,李光羲几乎发动了歌剧院所有的力量,领导和同事们轮番劝慰,依然没能让老人回心转意。婚礼前一天,老人愤然离去,临行之前她告诉女儿:“你既然执意要结婚,就休想从家里拿走一分钱嫁妆,以后不幸福也不要来找我们!”
  母亲走了,王紫薇看着歌剧院安排的这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空荡荡的婚房,心里却没有一丝悔意。
  整个宿舍楼都为这桩婚礼张罗开了。东家抱来一床被子,西家搬来几把条凳,大家东拼西凑,总算是摆上了几件家具,在墙壁中央贴上一个“�”字,这才有了婚房的样子。第二天,这个娘家拥有一座花园别墅、一辆汽车、两个仓库和一个码头的大学生千金,穿着一件半旧的毛衣就嫁给了她的意中人,从此与衣食无忧的日子彻底告别。
  短暂的幸福之后就是别离。新婚第八天,李光羲就正式起程前往阜宁的农村。从不算计日子的王紫薇数了数大家送来的彩礼钱,除去买喜糖的钱,还剩下二十四块。她用这些钱给李光羲买了一只箱子,然后还掉从朋友们那里借来的物品,拖着自己来时的那只箱子回到了学校。
  贫穷的日子真正开始了。
  回到学校的几个月,王紫薇发现家里停止了给自己寄生活费,所有的开销全靠李光羲那点工资――李光羲一个月工资八十四元,有一半要寄给家里做生活费和两个妹妹的学费,最后到王紫薇手上的生活费少之又少……
  下放不到一年,为了响应周恩来总理引进世界经典、建立剧场艺术的号召,李光羲提前结束了在基层的锻炼,回到歌剧院参演歌剧,并一举获得成功,不久就被派往俄罗斯参加访问演出。
  尽管事业一天好过一天,经济状况却丝毫没有改变。李光羲从俄罗斯回来,送给王紫薇一条丝质头巾,这条丝巾成为艰难岁月里难得的奢侈,之后的几十年里,王紫薇几乎没再给自己添置过衣服。
  李光羲每每想起这些事情时就心怀感念,王紫薇离开富足的家庭跟随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受穷,却始终笑对人生,从未抱怨过。
  
  走过三年饥荒十年劫难
  
  1959年,王紫薇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眼看两个人多了一笔收入,却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给不足,长时间的忍饥挨饿使李光羲瘦得形销骨立。195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李光羲饥饿难忍起床喝水,一时站立不住昏倒在地上。
  一场虚惊之后,王紫薇把几乎能够省下的粮食都偷偷省给了丈夫。一个月家里可以得到一斤鸡蛋、半斤肉和二两油,她变着法子让李光羲多吃。饥饿的恐慌已经在全国蔓延,王紫薇却用她的细致和智慧维持着这个家的从容。每天,李光羲脱下光鲜的演出服,换上打满补丁的旧衣服回到家里,对于生活却不曾有一丝的失落感――小小的房间永远是一尘不染的,粮食虽少,桌上的餐具却总是别致而整洁。这样高品质的生活立场帮助夫妻俩战胜了饥饿,即使是最难熬的时候,李光羲依然从爱情和事业中看到了希望。
  1961年,喜事来了,一个小生命在王紫薇的肚中孕育。对于处在饥荒中的人来说,怀孕也是一种考验,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平安地活着,又有谁能保证腹中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呱呱坠地?
  为了孩子,李光羲只能每一顿再少吃一点。遇到歌剧院外出演出,李光羲才有机会善待一下自己的肚子。
  王紫薇的怀孕终于缓和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王紫薇的母亲虽然仍不接纳李光羲,在外孙女李棠出生后,依然带足了自己的口粮,专程来北京照顾女儿及外孙女。因为营养不良,王紫薇生下孩子后整整瘦了一圈,而刚出生的李棠,则更是瘦得皮包骨头。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王紫薇和女儿总算度过了最艰难的1961年。之后,李光羲的事业继续上升,先后演唱了《牧马之歌》、《松花江上》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
  原本以为这样清贫而又美好的日子会继续过下去,始料未及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演过《货郎与小姐》、《叶甫根尼・奥涅金》、《茶花女》等众多国外著名歌剧的李光羲首先被卷入这场风暴。
  1966年5月的一天,李光羲被几个同事叫到单位的大礼堂,一进门就被满墙的大字报惊呆了,横七竖八的大字报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罪状”:资本主义的毒草、反动派、地富反坏右的孝子贤孙……批判大会已经全部准备就绪,李光羲顿时觉得脑海一片空白。李光羲曾经因为演出过多部经典的外国歌剧而被誉为“中国歌剧第一小生”,如今,这些优秀的作品却成为他“反动”的证据,十年的噩梦从此开始。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李光羲每天清早就被拉出去批斗,在大庭广众之下弓着身子一站就是一整天,回到家里已经是腰酸背痛。王紫薇每天下午都小心翼翼地等着,盼望李光羲能平安归来。
  不久以后,李光羲被下放到海河边上参加劳动改造,王紫薇也被下放到江西。此时二女儿李和核和三女儿李纳新也已经出生,外婆终于放下过去的恩怨,将三个孩子接到天津――这时的外婆家早已不比当年,巨大的家产早已在批斗中瓜分殆尽,只剩下一间十余平方米的房子用以立足。
  妻离子散的日子,夫妻俩就靠着书信汇报彼此的平安,在劳动改造的那段日子,王紫薇最盼望的就是来自海河边上的信。李光羲的信总是很简单,三言两语地告知一切都好,老乡对自己很好。对于王紫薇来说,这些就是莫大的喜讯,在动荡的时局中,让自己知道日夜牵挂的人还活着。王紫薇的这种信念从来没有消退过:只要活着,日子就会有奔头。
  最黑暗的日子终于过去了。1977年,李光羲和妻子重新回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贫穷依然伴随着这个家庭,李光羲却感觉扬眉吐气了,作别自己心爱的舞台达十年之久,现在终于可以大声放歌了。“四人帮”粉碎后,正好施光南创作了一首《祝酒歌》,这首歌被李光羲一眼看中。有一天,李光羲在迎接外宾的演出中和自己的小乐队合作了这首《祝酒歌》,赢得了在座的李先念主席和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首歌一下子为他“文革”后重返舞台开了一个好头。1978年除夕之夜,李光羲再次演唱了这首《祝酒歌》,之后短短的两个月里,出版的一百万张唱片就被抢购一空。1979年,李光羲也因为《祝酒歌》获得了全国首届金唱片奖。
  事业重新焕发光彩,家中的经济状况却依然没有改变,即使唱片的销量突破了一百万张,李光羲也只从中得到了十几块钱的收入。有好几次,王紫薇看着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李光羲,都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身上那件衬衫已经伴随了他十几个年头,许多被外衣遮住的地方,补丁连着补丁,已经不能再补了。
  一天,王紫薇翻出所有破旧的衬衫,让李光羲挑出一件最舒适的,她熬了一个多月的夜,小心翼翼地将这件破衬衫一块布一块布地拆开,用旧报纸照着每一块布的原样剪出模型,然后买来布料,再照着模型裁剪,最后小心地拼接起来――用这样的方法做一件衬衫,比到商场买一件现成的要便宜五块钱。
  市场上的馒头一个要卖五分钱,自己蒸的话可以省一分钱,为了这一分钱,王紫薇每天从学校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回家,坚持自己和面蒸馒头,而且一直要忙到晚上才能坐在书桌前开始备课;曾经下馆子从不问价钱的富家小姐,如今买什么都是挑最便宜的……这样不畏辛苦的精打细算,王紫薇做得心甘情愿,在她的苦心经营下,这个家终于攒下了零零散散的存款。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又一个坎挡住了幸福的去路。
  1981年的一天,李光羲突然发现自己的嗓子唱不出歌了,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得了“喉肌弱症”,“文革”期间十年没有唱歌,突然放开嗓子唱,喉肌的张力不足,现在连说话都没有力气,又怎么唱歌?
  即使是在“文革”的时候,李光羲都没有绝望过,舞台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天堂,哪怕是在最黑暗的年岁里,只要还有歌唱的机会,就可以挥洒自如。那段时间,李光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王紫薇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什么都不说,只是默默地陪他一起去游泳、锻炼,陪他去做针灸,鼓励他坚持练习气息发声。漫长的六年时间里,李光羲消失在观众的视野里,只有王紫薇一个人默默地做着他的追随者,坚定地支持着他。
  1986年秋天的一个午后,李光羲像往常一样练习发声,突然嗓音亮了起来,六年的等待终究没有白费,李光羲再度登上舞台!
  
  事业比翼双飞
  
  嗓子恢复以后的李光羲,仍然要接受妻子严格的“管制”――不能多说话、要注意休息。对于他深爱着的歌唱事业,王紫薇总是无条件地支持着。作为国内最著名的歌唱家之一,李光羲几乎和每个年龄段的女性都一起同台表演过。王紫薇始终对丈夫的职业报以信任和理解,因着这份理解,李光羲在这个圈子里没有任何的绯闻。
  1999年,王紫薇从北京大学退休,那时女儿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大女儿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以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念了博士,与我国半导体领域的一名科学家结婚;老二成了一名钢琴教师,嫁给了一名画家;老三与女婿在美国和日本待过几年以后,也进了外企工作。辛苦操劳几十年,夫妻俩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来,李光羲索性带着妻子在世界各地游历起来。他们牵手走过不同风情的大街小巷,在别致的建筑物前合影,饿了就拐到街边的小吃店饱餐一顿。每到一处,他们都会花四美元买下一个代表当地形象的冰箱贴,回家后贴在厨房的冰箱门上。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冰箱上花花绿绿的已经贴满了一百多个,每一个贴都像是一个幸福的戳,见证着夫妻二人共同的足迹、共同的经历。
  2007年年底,李光羲从歌剧院退休。从工作岗位上走下来,他的演唱生涯却并没有因此而中断,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邀请函依然雪片般地飞来。对于这些邀请,只要有时间,李光羲一律来者不拒。这一年正好是李光羲和妻子的五十年金婚,两口子特意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几天时间拍了一套结婚纪念照。照片取回来以后,李光羲郑重地将两人的合影挂在客厅的中央,他看着合影,满是感慨地对妻子说:“真是多亏了你啊,如果没有你,我怎么可能这个年龄了还能站在舞台上唱歌。”王紫薇听了,在一旁笑着说:“李光羲,你不光要唱,还要比年轻时唱得更有激情!咱俩都应该越活越有激情!”■
  (责任编辑/谭玉先)

推荐访问:祝酒 高歌 相伴 李光羲:“祝酒高歌”爱相伴 把酒高歌 李光羲的演唱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