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士”李辉_李辉

  李辉,一个很大众化的名字,在我的通信录里就有三位。此李辉, 湖北人氏,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是一位风头渐盛的传记、随笔作家,亦是我的一位作者。1997年,他的散文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他因发表“封面中国”系列作品被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评选为“2006年最佳散文家”。
  结缘李辉,是因读了他的传记和随笔。他的写作凝重大气、坚韧沉实;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充满着动人的浪漫。他的记录对象多是一些文化老人,他通过关注他们在历史中的命运和思想,去寻找一种渐行渐远的精神财富。
  于是辗转查到了他的通信地址,两页约稿函写得言辞恳切。切切等待中,有圈内人士透露:李辉的身价是千字千元,我等恐难入他的“法眼”。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国人皆知的事情:李辉在网上撰文揭露文怀沙的年龄和学术造假!一时间李辉与文氏一起处在风口浪尖上,人多嘴杂,尤其在网上,反对者的语言极其尖刻。
  我相信他是用责任在写作,是抱着为后人留下点精神财富的愿望,真实地记录文化老人们的人生。但,掌握了大量史实之后,他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真相。本可以选择沉默,只是眼里不揉沙的性格,让他按捺不住站了出来。这是他的性格,这种性格可以从他的作品里找到印证。
  想想此刻他一定为此事不胜其烦,便不忍继续叨扰。不想,5月的一天,李辉的短信却不期而至。短信很长,大概占用了四五条信息量。信中他提出了选题计划并征求了我的意见。一周后,他的一篇题为《龙门古镇走来的何满子》的稿件通过邮箱发了过来。在留言栏里,他没有“拨冗”“斧正”之类的客套话,言语就像面对一位相交多年的朋友,诚恳认真。一时间我又多了些感动。
  这篇长达一万字的文章是李辉为纪念刚刚过世的何满子先生而作,讲述了何满子在“胡风冤案”前后的一些人生经历。在文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客观记录者,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参与者,他把自己的感情浸润在笔墨之中,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一生充满忧患但傲骨铮铮的何满子,也看到了一个侠骨柔肠的李辉。在“胡风分子”们送别胡风的那一段,他这样写道:
  ……追悼会之前的一个晚上,大家汇集在饭店的会议室,由满子先生挥毫抄写挽联。他的古典文学功底与书法功力,在朋友中属佼佼者,由他来写挽联,堪当重任。
  房间很静,空气显得凝重,除了偶尔就挽联内容议论几句外,大家很少说话,只是站在一旁,注视着满子先生挥洒哀伤与悲愤。
  第二天,追悼会结束后,梅志请大家一同到家中吃饭――这是迄今为止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许多人都来了,而胡风先生永远不可能来了。
  饭间,互相敬酒之后,满子先生忽然站起来,背对阳台,面朝所有人大声提议:“来,为我们死去的朋友们干杯。”高亢语调中,我听出了悲愤与凄凉。
  读完,我的眼角湿润了,为文中令人敬畏的老者的坎坷人生,也因李辉那充满真情的文字。
  接下来,他的又一新作《黄永玉:漂泊中踏歌而行》如约而至。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黄永玉离开厦门集美中学之后到成家时八年间的漂泊生活。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一天,我正在翻阅新一期《收获》杂志,署名“李辉”的头题文章《漂泊》进入视线。迅速翻阅一遍,我释然了。的确是同一个李辉,不同之处在于,这一篇写的是离开集美之前的少年黄永玉。文章很美,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酸楚中带甜的味道。
  我想,他本可以把两篇文章合二为一交与《收获》使用的,因为我的执著,他没有那样做。
  至今我与李辉的联系还只限于邮件或短信。我不知道该不该算认识他,因为从未谋面,甚至连声音都是陌生的。但我的确已从他的文字中认识了他――李辉,一个文采飞扬、情怀浪漫的作家,一个情感丰富、剑胆琴心的汉子,一个温和体恤、重情重义的绅士。■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