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华国锋故乡:故乡吉他谱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   交城的山水实呀实在美   交城的大山里来了游击队   游击队里有咱的华政委   华政委最听毛主席的话   毛主席引路他紧跟随
  华主席为咱除四害
  锦绣那个前程放光辉
  
  如同歌颂毛泽东有陕北民歌《东方红》那样,自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出现了这首交城民歌,歌颂“英明领袖华主席”。这首歌经过出生于山西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演唱,一时间传遍华夏大地。
  其实,这首华国锋颂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在当时作为“突击任务”重新填词完成的。这首交城民歌的原词是:
  
  交城的山呀交城的水
  不浇交城浇了文水
  交城山里没有好茶饭
  只有莜面烤酪酪
  还有那山药蛋
  灰毛驴驴上山
  灰毛驴驴下
  一辈子也没坐过那好车马
  
  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汾河西岸的交城县,是华国锋的故乡。2009年9月8日,我从晴空万里的上海飞往秋雨纷飞的太原。上飞机的时候,我穿的是T恤,下飞机时却不得不加上长袖衬衫、毛线背心和一件外套。我先从太原到平遥县,轿车在一○八国道上飞驶,只用一个半小时就到达平遥古城。在那里住了两天之后,我从平遥前往交城。太原、交城、平遥呈“人”字形路线,太原在顶部,交城在左撇,平遥在右捺。轿车先是沿一○八国道向北,到了与太(原)汾(阳)高速公路交叉处折向西南,沿太汾高速公路驶向交城。下了高速公路就见到收费站上方“交城”两个红色大字。
  过收费站时,我见到一辆大卡车,一个个饱鼓鼓、沉甸甸的塑料编织袋,小山般堆在车斗里。透过编织袋的网眼,可以看到全是绿中带红的鲜枣。一过收费站,道路两侧便是一个个竖着的长方形牌子,红底白字,只一个巨大的“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交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枣庄”。初秋正是枣儿的收获旺季。此后我在交城处处看见枣树以及满树、满地的枣子。交城所产的骏枣甜而脆,是遐迩闻名的特产。
  交城因位于汾河、孔河(今天池河)、狮子河三河交汇之处而得名。由于地处要冲,古时候在此修建一城,叫交城,唐代称之为雁门关,如今称为古交城。现在的交城县县城为天宁镇。古交城在县北部。交城县城的迁移,据考证,与武则天有关。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南徐村人,也就是“交城的山呀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了文水”的那个文水。文水是交城的邻县。在武则天执政时,文水县作为武则天的故乡理所当然受到重视,特辟并州通往文水的驿道,便于武则天回乡省亲。这条驿道经过交城县东南部,顿时使这一带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于是交城县城也就从古交城迁至此地的天宁镇。
  交城县只有二十多万人口,县城不大。街上跑的是当年北京“面的”那样的出租车。天宁镇有纵横两条宽大的主干道,即南北走向的永宁路和从东至西的天宁街。我下榻于这两条主干道交错的十字路口的芦川大饭店。这家宾馆在交城算是不错的了,一进门那“宾至如归”四个大字,一望而知是华国锋的手笔。在已经流行用卡片式电子钥匙的今日,这里似乎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管理模式,旅客没有房门钥匙,每次进房都要请服务员开门,不胜其烦。就连斜对面交城长途汽车站候车大楼上的钟,一直停摆在11:50,管理人员居然熟视无睹。
  我给交城作家田瑞先生打电话,他非常热情,当即请儿子开私家车赶来。与新中国同龄的他,对交城文史了如指掌,而且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文物收藏家。作为同乡,他曾多次看望过华国锋。他得知我专程前来探访华国锋故居,欣然陪同我前往。
  
  走访华国锋出生地
  
  天宁镇明显地分为新城和旧城。轿车沿着永宁路朝南走,过了沙河街,就进入交城的老县城。旧城街道狭窄,房屋低矮,间或见到高高的砖砌围墙。那是晋中一带农村大院的建筑特色,我在平遥农村见到高达十四米的围墙,据说一是为了防盗,二是为了挡风沙。这里刚下过雨,没有风沙扬起,却是一片泥泞。
  永宁南路过去叫南关街,是旧县城一条主要街道。如今,只有十来米宽的马路,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常常从行人身边擦过。华国锋的两处故居,都坐落在永宁南路上。倘若时光能够倒流的话,一定可以在永宁南路上见到背着书包上学去的华国锋的身影。
  华国锋的出生地,就在永宁南路四十六号。那是一座典型的晋中农家小院,七米高的围墙围着小院。围墙下方的大门只有门框没有门板,过道里堆着一垛垛煤饼。大门之后照例是一道屏风般的影壁墙。墙内供奉着一尊飘着如霜长髯、拄着长拐杖的土地爷。走过影壁墙,迎面就是一个坐东朝西的小院,一溜平房围成“П”形,有正房七间、倒座七间、南北厢房各八间,均为单坡屋顶,布瓦屋面。相对于北京的四合院而言,这里该算是三合院。这座小院在清末民初由贾氏所建,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雨,大体上还是原样,主体结构百分之八十完好。
  田瑞指着两间北房(由西向东第三、四间)告诉我, 1921年2月16日(民国十年农历正月初九),华国锋就出生在这里。山西人所说的北房是指房子处于院子北面,朝南。华国锋与中国共产党同龄。1921年华国锋呱呱坠地之时,二十八岁的毛泽东已经是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所以,华国锋与毛泽东是两代人。
  华国锋其实姓苏,原名苏铸。田瑞告诉我,华国锋祖籍河南范县苏家堡。华国锋的父亲苏庆惠1874年出生于交城县城天宁镇南面不远的杜家庄。交城当年号称“皮都”,是晋商中“皮毛帮”的大本营,县城里拥有皮坊、皮店上百家。苏庆惠不识字,在十五岁的时候,进县城隆盛裕皮坊当学徒。东家叫王酋。五年后满师,苏庆惠在城里租屋成家。他迎娶县城东关武建元的次女为妻,婚后不久武家次女病亡。武家又以三女许配苏庆惠,婚后不久又病亡。
  东家王酋见苏庆惠老实能干,将次女王二女嫁给苏庆惠。苏庆惠租了永宁南路四十六号的此屋。王二女在婚后连生四子。华国锋在1948年亲笔填写的《干部成分调查表》上所载:“我兄弟原四个,我三哥生下时,我大哥死。我生下时,我二哥死。”因此最后成人的只有华国锋和他的三哥,三哥名叫苏钅共。
  华国锋的父亲苏庆惠成为东家女婿之后,升为隆盛裕皮坊的二掌柜。所以华国锋在1948年填写《干部成分调查表》时,家庭成分一栏写了“商人”。华国锋还在《干部成分调查表》中写及:“我七岁上,我父亲死。父亲分下在杜家庄有墓子地两三亩,无劳动力,由我叔伯兄弟们无代价种着(负担我家亦不管)。还有一间房子,亦是叔伯兄弟住着。我家在城里租赁房子住。我三哥小学毕业后,到本城大顺永当学徒二三年后被开除,又到合聚永当学徒,事变前提升为记账的,他的名字叫苏钅共。现我家有母亲、嫂嫂、两个侄女及我三哥四口人(引者注:似应为五口人)……”
  华国锋所说的“事变”,即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华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按照华国锋自述,他七岁时,也就是1928年,父亲苏庆惠去世,终年五十四岁。从华国锋亲笔填写的《干部成分调查表》,可以真实地了解当时他的家庭情况。
  院子里的一棵桃树,据说华国锋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如今长得粗壮茂盛。
  乡音难改,华国锋后来一直讲一口浓重的山西交城话。
  1991年,华国锋回故乡时,特地到这座他出生并度过童年时光的小院细看,发出无限深情的感慨:“到家了!到家了!”
  确实,这座小院就是华国锋心中永远的“家”。
  虽说华国锋曾经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但是诞生了华国锋的这座小院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晋中百姓小院,院子里晾着衣服,放着塑料脸盆、水桶和自行车,没有任何纪念性标志,也没有任何修缮。倘若不是田瑞带我来,很难找到这个华国锋心中永远的“家”。
  
  来到华国锋故居和母校
  
  沿着老城的永宁南路,相隔几百米,是华国锋的另一处故居。
  沿途,既有“永宁肉食”、“关东大盘菜”、“现炒现卖”之类餐馆广告,也有“宝元澡堂”之类多处公共澡堂招牌,表明这里居民家中大多数没有卫浴设备;既有“炫酷一族・专业烫染店”之类现代派理发店的招牌,也有“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的计划生育大字宣传标语,还有“薄利棺材店・货比三家满意第一”的大幅广告……走在这条窄窄的永宁南路,目击五光十色的招牌,给我一种时光错乱之感。
  我来到永宁南路二十九号,大门之侧倒是竖立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石碑,上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华国锋旧居”。底下的落款是“交城县政府2007年10月公布,天宁镇人民政府立”。我注意到,在“2007年10月公布”之时,华国锋尚健在。只是碑下的水泥底座上被人涂鸦,写着“办证13934××××××”,所谓“办证”就是办各种各样的假证件,只要拨通“13934××××××”手机号就能联络上“办证者”。
  这座小院同样有着七八米高的围墙。大门上方,有一个圆环式的砖雕,看得出这围墙是当年建造小院时的原物。大门之后同样是一堵影壁墙,上面的砖雕虽然有些残缺,但是相当精美。
  这座华国锋旧居除了门口有一块石碑之外,一切如旧,里面仍然住着普通的居民。大门旁钉着“遵纪守法户”、“十星级文明户”之类由“交城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交城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给的铭牌。
  走过影壁墙,出现在我眼前的同样是一座“П”形的三合院。小院建于清末民初,任氏建造。小院落坐西朝东,有正房五间、倒座五间、南北厢房各五间,均为单坡屋顶,筒瓦屋面。
  华国锋家在天宁镇并无自己的房屋,曾经迁徙多次,租过多处房子。其中住的时间较长的除了华国锋出生的那个小院之外,就是永宁南路二十九号这处小院了。华国锋家租住此院北房两间(东次间和梢间)。
  1928年,华国锋的父亲苏庆惠去世。靠着娘家的接济,三十五岁的苏妈妈带着两个儿子艰难度日。她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坚持送两个孩子上学。1929年,华国锋入城内下庙小学读一年级。1933年,十二岁的华国锋考入当时交城最好的小学念高小。这所小学当时叫“交城县立第一两级小学”,现在叫交城“城内完全小学校”。
  我从老街永宁南路往北,回到刚才经过的宽阔的永宁路。就在离永宁南路路口一箭之遥,有一座颇具气派的百年老校。波浪形的红色围墙,拥立着一座绿瓦红柱、牌坊式的校门,上方是华国锋题写的“城内完全小学校”七个金色大字。
  步入学校,翘起四角、古色古香的吕祖阁、奎星楼翼然而立。操场之侧的主席台上,矗立着红底金字的八个大字:“勤奋求知,团结向上。”下署“华国锋”三字。
  1935年,十四岁的华国锋毕业于城内完全小学校,考入交城县“商业职业学校”,学习到1937年。所以,华国锋后来在填写履历表时,“文化程度”一栏总是写“中学文化程度”。
  交城地处晋绥边区,很早就有中共党组织活动。在华国锋上中学的时候,离学校不远处住着两个中共地下工作者。华国锋在那里看了一些进步书刊,思想倾向革命。
  1938 年6月, 华国锋离开当时所住的永宁南路二十九号,上了交城山,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抗日游击队。他化名“华国锋”,取义于“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后来他以“华国锋”这一化名闻名于世,以至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苏铸。如今,华国锋的子女仍用苏姓,并不姓华。
  1938 年10月,由李伯林作为介绍人,十七岁的华国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华国锋就走上了红色之路。
  
  “华政委”打游击的卦山
  
  地处吕梁山脉的交城,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山地。从天宁镇四望,周围全是山。山地便于周旋和隐藏,是当年与日军打游击的好地方。田瑞让儿子驾车,陪我直奔华国锋当年打游击的据点之一――卦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于9月初侵入山西,11月 8日攻占太原。11月13日,日军清田、福田率骑步兵五百多人,占领了交城。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牺盟”抗日游击队便以大山为屏障,跟日军展开了游击战。
  卦山就在交城县城北三公里,进山之处高悬华国锋题写的“山形卦象”四个字。所谓“山形卦象”,是指山的地形如同八卦太极图形,因而得名卦山。
  进入卦山,神清气爽,山青峰挺,古柏参天。走遍华夏大地,难得一见古柏逶迤满山。“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云栖之竹”,并称为中国树木三大奇观。
  卦山早在唐代就声名远播。唐贞观元年(627年),卦山上创建天宁万寿禅寺,成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巨刹。天宁寺依山而建,气势雄伟。这名山古寺,今日成为交城旅游的第一景点,被誉为“易学之源、八卦名山”,而在当年却是华国锋打游击的据点。
  1939年,十八岁的华国锋担任抗日根据地晋绥边区第八专区汾阳县牺盟会特派员,在汾阳的峪道河、开垣庄、鳌坡一带,开展抗日游击工作。
  1940年初,十九岁的华国锋在山西交城县担任了工、农、青、妇、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华国锋当年就住在卦山天宁寺里。
  在天宁寺大雄宝殿的佛像前,我见到一尊白色毛泽东半身雕像和一幅华国锋彩色照片,这大约就是交城人对于华国锋的特殊的怀念方式。
  在天宁寺,我还见到有两间屋子门前挂着“华国锋同志手书毛泽东诗词碑刻展”的牌子。酷爱书法的华国锋在晚年把毛泽东所有诗词恭恭敬敬地手书一遍,交城朋友见到后,索取墨宝,刻在一块块石碑之上,陈列于此。
  华国锋打游击的另一处所是交城玄中寺,那是一座在交城与卦山天宁寺齐名的古寺。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位于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石壁山中。所谓石壁山,那山崖如同用斧劈刀削一般笔直陡立,是名副其实的石壁。正因为这样,山门之上高悬华国锋手迹“石壁圣境”。
  石壁山处处翠柏林立,玄中寺掩映于古柏丛中。玄中寺始建于北魏,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也是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曾来此学习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传入日本。近年,日本净土宗教徒不断来玄中寺进香。我在玄中寺的佛教壁画中,竟然看到周恩来和赵朴初的画像,那是因为日本净土宗教领袖来华,曾经受到周恩来和赵朴初的接见。
  打游击时,华国锋曾经在玄中寺住宿。
  1945年,二十四岁的华国锋担任了中共交城县委书记、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从此,人们称华国锋为“华政委”。诚如那首交城民歌所唱:“交城的大山里来了游击队,游击队里有咱的华政委。”那“大山”指的就是卦山和石壁山。
  
  华国锋成为“英明领袖”
  
  笔者曾经在北京采访华国锋的老上级、当时担任中共晋中区党委副书记的武光,问起对担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的华国锋的印象,武光说:“华国锋是个老实人,好同志。那时华国锋给我的印象便是正派、老实。”
  1949年1月,二十八岁的华国锋担任中共晋中第一地区委员会宣传部长。这时,华国锋与韩芝俊结婚。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国南方,中共中央决定从华北抽调五万名干部随军南下,以便接收南方的城乡。武光回忆说,当时华北的干部差不多是“走一半,留一半”。武光和华国锋都是属于“走”――南下的。
  1949年8月,华国锋担任中共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委。决定华国锋命运的是在1952年,他调任湘潭县县委书记。1954年,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湘潭是毛泽东的家乡,华国锋成为毛泽东家乡的“父母官”。
  1955年夏,毛泽东第一次注意到了华国锋的名字。1955年7月,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华国锋在学习了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后,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写出了《克服右倾思想,积极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充分研究农村各阶层的动态》、《在合作化运动中必须坚决依靠贫农》等三篇文章,这些带有浓郁湘潭乡土气息的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并使得他记下了华国锋这个名字。1955年秋,毛泽东来到湖南视察,在长沙第一次接见了担任湘潭地委书记的华国锋。面相忠厚的华国锋给毛泽东留下了老实厚道、忠诚可信的印象。1955年10月,毛泽东破例邀请华国锋列席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并让华国锋在全会上介绍了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
  1959年6月下旬,毛泽东又回到湖南,在长沙约见了已经担任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长兼省委文教办主任的华国锋,并提出要回韶山家乡看看。华国锋立即作出安排并陪同毛泽东到韶山。同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问题牵连到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中共中央调湖北省委书记张平化接任周小舟,毛泽东亲自提名华国锋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
  由于毛泽东的看重,1970年11月,华国锋当选为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并任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71年1月,华国锋调国务院工作,任国务院业务组副组长,之后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1975年1月,华国锋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
  在周恩来总理去世之后,1976年2月,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年4月,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这一决定清楚表明,毛泽东在重病之中,选定了华国锋作为接班人。
  在毛泽东去世之后,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以极大的政治魄力,和叶剑英元帅、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等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在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决战中,华国锋起了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华国锋对于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在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借助于毛泽东生前手书的“你办事,我放心”稳定了人心,一时间被称颂为“英明领袖”。
  
  叶落归根,安葬故里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因此失去了“英明领袖”的光环。
  在1980年8月30日至9月10日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华国锋辞去了国务院总理的职务。这样,华国锋失去了他在“政”方面的最高职务。
  在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接替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接替华国锋,出任中央军委主席。这样,华国锋失去了他在“党”、“军”方面的最高职务,逐渐淡出中国政坛。
  此后,华国锋仍是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7年1月初,胡耀邦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华国锋的多年挚友、亲家,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向中共中央提出,让六十六岁的华国锋复出,接替下台的胡耀邦。李立功受到邓小平的严厉批评。邓小平选择了赵紫阳接替胡耀邦。
  此后,华国锋仍是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2002年2月中共十六大召开时,已经八十一岁的华国锋由于年事过高,没有成为十六大中央委员候选人,但仍是十六大特邀代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时,八十六岁的华国锋依然是特邀代表。
  1949年,年仅二十八岁的华国锋离开山西,之后只回过故乡交城三次:
  第一次是在1958年,当时华国锋在湖南工作,出差路过交城,回家看望老母亲。
  愈是步入晚年,华国锋思乡之情愈切。1991年8月底,华国锋偕夫人回到交城住了近一个星期,重游交城的旧居以及曾经打过游击的地方,感触良多。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华老”。
  1995年,华国锋偕夫人再度回到交城,看望许多当年的老朋友,深感故乡的温暖。不过,乡亲的盛情,又使华国锋心中不安。从此,他没有再回交城,生怕打扰乡亲。
  乡情,乡亲,时时萦绕在华国锋心头。华国锋在北京,常常接待来自交城的乡亲,细细问起故乡人民的生活。华国锋向来不收礼,但是来自故乡的骏枣以及小米,他收下了。晚年的他,受糖尿病的折磨,每一次只能尝一颗骏枣,而他的心往往随骏枣回到那片生他育他的热土。他的厨师谢师傅,也总是给他做可口的家乡饭菜,诸如莜面、猫耳朵、刀削面、羊肉臊子。
  华国锋生前还曾吩咐后事:“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
  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七岁。他的骨灰暂时安放在北京八宝山。
  2008年9月22日,华国锋之子苏彬、苏华以及华国锋的老秘书曹万贵来到交城卦山,为华国锋选择墓址。亲属提出选择墓地的“四不原则”,即“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他们选中卦山南麓的荒山石坡,作为墓地。田瑞指着那一大片石坡对我说,墓的两侧是两大块山崖。如果说墓是鸡头的话,那两大片山崖如同张开的鸡翅。“华老是属鸡的呀!”
  山西省建筑设计院承担了华国锋墓的总体设计。据说,墓前将有三百六十五级石阶,每三十六级为一组,每组石阶中间有一平台供歇脚。
  墓的外形为五点五米见方的石鼎,看上去像个巨大的“H”,取意为“华”的汉语拼音开头大写字母,而五点五米的寓意是华国锋在五十五岁那年成为中共中央主席。
  华国锋的墓南距县城一公里,紧连规划中的卦山公园,东邻六十米宽的卦山大道、迎宾大道,交通方便。
  2009年4月8日上午,华国锋墓奠基仪式在交城县卦山南麓举行,山西省委原书记李立功主持了奠基仪式。
  预计一年之后,华国锋墓落成,华国锋可以魂归故里了。届时,华国锋的在天之灵一定会讷讷自语:“到家了!到家了!”■
  (责任编辑/刘晨芳)

推荐访问:探访 故乡 华国锋 探访华国锋故乡 华国锋故乡 华国锋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