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驯鹰人赵明哲】训鹰人赵明哲

      他整天游手好闲,只知道耍钱。   他把钱都耍在了猎鹰身上!   因为鹰,使得他债台高筑,变卖了家产,穷困潦倒;   亦是鹰,使得他声名鹊起,成了名人,转换命运……
  他作为民间第十三代驯鹰人,被央视收入《中国记忆》,被称为“最后的驯鹰人”。
  
  驯化猎鹰,是满族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以狩猎为生的满族先人捕捉鹰这种凶悍的猛禽,经过一系列复杂、艰难的驯服,让其成为人类捕猎的工具。女真人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驯鹰的传统从古至今流传了近千年。
  在吉林雾凇岛西岸,距土城子北面约十公里处,有一个名叫打渔楼的村庄。史书上记载,这里又叫鹰屯,是努尔哈赤设立的专门捕鹰机构,类似于皇家猎鹰专供站。当地人世代为皇族服务,捕到的鹰在这里驯服后供皇上及王公们打猎把玩。猎鹰猎手自称为鹰把式。如今,仅存的鹰把式只剩下一个支脉,其第十三代传人赵明哲便是其中最执着的一位。但是,他们世世代代上山搭棚、下网诱鹰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已悄然发生变化,现在在这片土地上呈现的是繁忙的农耕景象。
  
  传奇驯鹰人
  
  初见赵明哲时,他正和几位朋友在冰天雪地的原野上狩猎,顺带驯鹰。他们手持长棍,在荒芜的杂草丛中拨来拨去,驱赶着野物,口里一边出声吆喝,雪在脚下吱吱作响。
  忽然,一只野兔打斜刺里蹿了出来,向前狂奔。远处的赵明哲,满脸皱纹,胡子拉碴,戴了护套的手臂上立着一只鹰。他及时下令,鹰腾空而起,疾如闪电,直扑逃跑的目标。须臾之间,野兔挣扎着命丧锋利的鹰爪之下。
  鹰开始撕扯、啄食,佩在它身上的铃铛不断地发出悦耳之声。
  年届六旬的赵明哲出身驯鹰世家,一生驯鹰不下六十只,驯鹰的历史已经有四十多个年头了。狩猎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赵明哲的血液里似乎仍然涌动着一种对猎物的征服欲。这种灼热的欲望,使他十九岁因为徒手抓狼而名震一方,成为当地最优秀的驯鹰把式,也使他的妻子为此吃尽苦头,因为他把妻子也当成了驯服的对象。
  那年出门,遇着出没的野狼。同行的伙伴一棍打下去,棍断了,狼也逃了。可是走不多远,阴魂不散似的,那匹狼又跟了上来。血气方刚的赵明哲被惹恼了,冲上去就薅住了狼的后腿,几经周旋,终于将其制服,招呼同伴用绳索捆了,抬回村去。如此一来,可吓坏了他的岳父岳母,这还了得,活狼都敢抓,我闺女在他家将来还会有好日子过?
  赵明哲不喜种地,把大部分重担都撂给了妻子。他“欺负”起对方来大多都是口恶心善的,而且诙谐幽默。有一次,他右手架鹰,左手替爱人抓背上的痒,一边说:“我使劲给你挠,抠下半斤肉来喂鹰。”
  或许是血脉相传的缘故,赵明哲自小便对猎鹰有特殊的感觉:十二岁就跟着爷爷学架鹰,十五岁就独立捕鹰驯鹰,并用鹰狩猎。
  尤其令他念念不忘的是1966年,那年,十八岁的赵明哲上山拉鹰。拉鹰是驯鹰环节中的第一步,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捕鹰。
  赵明哲记得很清楚,那只“神鹰”扎进网时,大概是上午10点半光景。那一刻,欣喜的他忘记了必要的保护措施,赤手上前就想给鹰摘网。可鹰毕竟是空中霸王,他刚一伸手,鹰张嘴便啄。最终还是等到父亲和哥哥过来,才齐力将鹰带了回去。
  
  奇特驯鹰术
  
  “这鹰下山的时候是二斤二两,特别胖。”鹰捕回家,赵明哲把它当宝贝一样看待,将家里准备好的牛肉切成小块,递到鹰爪下。可任凭赵明哲怎么吆喝,它就是不领情,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远方,不肯吃。鹰只有逐渐熟悉人类的气息,明白“即便在它最没有防备能力,眼前的人也不会下手攻击它”时,才会消除戒备心理。欲达此目的,只有一条路――熬鹰。
  熬鹰就是要让鹰与鹰把式彻夜四目相对,逐渐消耗鹰的体力。一般来说,熬鹰要熬五至六天,直到最后困倦的猎鹰能够在人面前合眼睡觉,才证明熬鹰成功了。熬鹰的同时其实也在熬人。赵明哲举着架鹰的胳膊,紧紧地盯着这个“宝贝疙瘩”。可一宿、两宿过去了,鹰竟然毫无睡意,瞪着圆眼机警地环顾着四周。这可把赵明哲急坏了,但他也下了狠劲:“看谁能撑到最后!”
  熬鹰时人不能久坐,否则会打瞌睡。为了提神,赵明哲只得时常走动,或者不停地吸烟。又过了几天,眼瞅着那鹰的下眼睑慢慢地抬起来,把那对亮黄的眼珠子盖上了,赵明哲乐了:“我就不信熬不过你,现在想睡觉了吧!”
  第二天,当赵明哲再次将切好的肉块递到鹰爪下,这个几天前还“机警”得厉害的家伙,稍作迟疑便低下头,一口叼过肉吞了进去。欣喜之余,赵明哲知道,驯鹰的过程才刚刚开始。
  为了让鹰在进食时形成条件反射,每次给鹰喂食,赵明哲都会在一旁发出“这、这”的吆喝声,“这样,以后捕猎的时候才能依靠这个口令将鹰召回自己身旁”。就这样,驯服这只“神鹰”,赵明哲只花费了十二天的工夫。时间之短,竟然在鹰屯的历史上创了纪录。
  
  鹰在半饥半饱的时候,无论体力还是精神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膘欠了,体力上不去,根本抓不到猎物,而且东北这天气,说不定哪天就给冻死了;但如果膘过了,它就飞了,到那时候,你求爷爷告奶奶都不中!”
  所谓的膘就是体内的油。给鹰“减肥”,赵明哲使用的是非常奇特的方法,即将麻纤维缠成指头大小的一个团,形似橄榄,再在外面敷裹上一片生鲜的牛肉,饿极的鹰不知是计,叼住便一口贪婪地吞下。可麻纤维它是消化不了的,通常都是在进食十个小时后,鹰会自行从口腔将其排吐出来。赵明哲此刻就接了,以手指捻之,如果发现麻纤维团里挤出油脂来,证明此鹰营养过剩,需要减轻体重;要是捻出的是寡淡的清水,则说明其肥瘦适中或应该适度补充养分。
  
  痛失好猎鹰
  
  每隔一段时间,赵明哲都会严格遵照祖辈传下来的“秘方”,给猎鹰喂食,然后,让麻纤维将鹰肠子里的油一并剐出来。由于调理得法,那年冬天,赵明哲带着自己的“神鹰”一亮相,便在高手云集的鹰屯一举成名。“那只鹰,抓野鸡的方法和别的鹰都不太一样。不抓野鸡的时候,它就在空中盘旋,飞得高高的,一旦发现了目标,马上就俯冲下去。”同去的族人也架着鹰,但他们的鹰刚抓了两只野鸡就跑了,他们只得无奈地回家。只有赵明哲,八天就创下别人的猎鹰难以打破的纪录:捕到一百二十只野鸡!
  不幸的是,后来有一次捕完野鸡,这只鹰误入了一个大姐家里,那农妇不认识鹰,见它不吃自己撒在地上的苞米,以为是尖尖的鹰钩“捣鬼”,用剪刀把鹰钩剪掉了……那以后,它再也撕不开肉了。“我心疼啊!就把肉切成小块一点一点喂它……”略作停顿,赵明哲深深吸了口烟,将头扭向窗外,看着院子里自己新捕的猎鹰,“要是能再拉到一只当年那样的神鹰,我这后半生就相当满足了!”
  这时,赵妻接过话去,说:“喂鹰喂到来年二月份,生产队要种地,队长不止一次地找上门来动员,赵明哲才不得不把那鹰放生,自己回到公社劳动。”赵明哲在一旁插话:“要搁在现在,我说什么也不会放走的,但当时没办法。”
  
  可这只“神鹰”偏偏通人性似的,几天后,赵明哲下午4点多钟收工回来,一抬眼,就在自家南边的一棵大榆树上看见了它。赵明哲像往日一样发出“这、这”的招呼声,一抬手,它“嗖”的一声就飞了下来,停在赵明哲的胳膊上。“那嗉子都是瘪的!”他心疼啊,找来肉切成小块喂它,它吃完了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杠子上,到第二天日头要冒红了,才往东飞去,连续七天都是这样。最后,它挪到西山,才见不着了。
  赵明哲不止一次地当着妻子的面对别人说:“说实话,老婆还不如这鹰让我喜欢。”不过,在这后面,赵明哲还说了一句,“我要是先走了,她就能省心;她要是先走了,她也就少了麻烦了。”这“走”并非逃避、走脱的意思,而是代表死亡。一向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丈夫说出这么一句话,把妻子的心都搅酸了。
  只要赵明哲一驯起鹰来,常常是右臂架鹰,左手夹烟,指头给熏成香蕉的黄色,东遛西逛,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家里的农活儿就靠妻子一人支撑,与其他人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就连赵明哲自己都觉得像个“二流子”。尽管这样,妻子还是能够做到夫唱妇随,虽然家里除了鹰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日子过得却很开心。
  为了供女儿上学,他们曾经借贷过,都是高息。眼看支撑不下去了,赵明哲以一万六千元的价格卖掉了瓦房,然后出一千四百元买了一幢草房,一住就是十年。
  每年,赵明哲总会带着心爱的鹰来到河边,与它静静对视。因为依照祖训,秋天新捕捉到的猎鹰,都必须在来年春天放归山林。每放一次,赵明哲的心就会疼一次,而这四十余年,他整整心疼了七十多次。但是,越是舍不得,就越要放手。因为与鹰相伴了一生的赵明哲知道,如今,天上的鹰越来越少,而每放归一只,它就可能多繁衍一个后代,延续它们族群的生命。
  在现今的鹰屯,赵明哲无疑是最优秀的鹰把式,他已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由于赵明哲捕鹰、驯鹰、使鹰、架鹰的技术极其娴熟,并亲自接触过著名的猎鹰极品“白玉爪”,因此在东北十分出名。一个偶然的机会,媒体了解了他的事迹,做了大量宣传报道。因此,赵明哲得以协助某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开始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改善生活……
  三年前,他在自家的草房边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他表示,他还要继续将鹰玩下去。■
  (责任编辑/陈 思)

推荐访问:驯鹰人 赵明 最后的驯鹰人赵明哲 驯鹰人 哈萨克驯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