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英雄 [从“草莽英雄”到内阁掌门人]

  2008年8月15日,在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中,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主席普拉昌达当选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   现年五十四岁的普拉昌达是尼泊尔反政府武装的一号首领,也是尼泊尔政坛的一个传奇人物。由于十多年钻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普拉昌达的人生经历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今年春天以前,许多尼泊尔人对他是只闻其名从未见其容。如今,随着尼泊尔从君主制走向共和,作为尼泊尔第一大党领袖的“普拉昌达同志”,终于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这个当今世界最年轻的共和国的新的领导人。
  
  伟人指路,热血青年成为毛派领袖
  
  尽管“普拉昌达”这个名字如今在尼泊尔已是家喻户晓,但它原本只是一个化名。普拉昌达的本名叫普什帕・卡迈勒・达哈尔,不过,现在知道他本名的人已经很少了。
  普拉昌达1954年出生在离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市不远的山村奇特旺。这里是尼泊尔各民族、各种姓混居的一个地区。尼泊尔迄今还保留着从印度传来的种姓制度,普拉昌达的家族属于最高种姓婆罗门。虽然种姓甚高,但他的父母却都是贫苦农民出身。尽管其家庭后来逐步成为农民中的“中产阶级”,却仍然总是受到“贫困和野蛮盘剥”。
  普拉昌达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他还有六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的父母有一小块土地和几头牲口。他两岁时,他的父亲前往印度打工,而普拉昌达则与朋友们和小山羊一起度过了童年岁月,由于当地过于贫穷偏远,他甚至过了上学年龄仍没有机会上小学。几年后,普拉昌达的父亲用打工赚来的钱在奇旺省的平原地区买了零点七英亩土地,并举家迁往这个相对来说富裕一点儿的地区。九岁时,普拉昌达才开始正式读小学。少年时代,普拉昌达就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封建领主们乘坐着豪华车巡视他们的领地,而贫苦大众却要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严酷的社会现实让这个出生在贫穷家庭的男孩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萌生了要推翻这种不合理的种姓制度的想法。
  尼泊尔的共产主义运动比中国晚三十一年,该国共产党1949年才成立。不过,普拉昌达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尼泊尔的共产主义运动渐有起色之时,并深受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当年,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不仅风靡中国国内,且传遍全球。当一本英文版《毛主席语录》与年仅十几岁、还在上中学九年级的普拉昌达联系起来时,谁也没想到,这竟催生了四十年后的一颗“毛主义”政治明星。普拉昌达后来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在我的青年时代,这本语录可以说是我的精神动力,引导我在追求共产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上中学时,普拉昌达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理念,树立了以国家进步和现代化为目标的理想。随后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逐渐形成“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改变尼泊尔固有权力结构”的认识。但1977年他从奇旺省兰普尔农业学院毕业后,出于生计,不得不先在一所中学当了两年多老师,并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直到1979年,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他辞去教职,在加德满都成为一名职业社会活动者――尼泊尔共产党的全职干部,一心一意从事共产主义运动。
  成为职业革命者之后的普拉昌达崛起极为迅速,到1984年,他已经成为马肖尔党中央委员会成员。1985年,马肖尔党出现了分裂,普拉昌达抓住机会,把三个派别联合起来组成了团结中心党(尼共〈毛主义〉前身),并担任该党的领导人。20世纪80年代末,普拉昌达又组建了团结人民阵线。在尼共于90年代参政前,他一直从事着地下活动。只用了短短十余年时间,普拉昌达就由一个一般干部成长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颇有威信的领袖。
  
  星火燎原,两支破枪打出半壁江山
  
  1990年,尼泊尔七大政党联手在全国发动大规模抗议和游行示威活动,要求王室“还政于民”。“人民运动”的声威使尼泊尔王室的统治面临空前危机。面对巨大的压力,当时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主动放弃自己所拥有的国王实权,实行君主立宪的多党议会制,建立了民选政府,1962年以来的无党派评议会体制就此终结。
  在开放党禁的背景下,昔日的共产党势力逐步分化成尼共(联合马列)、尼共(马列)和尼共(毛)等若干派系,并开始参加议会选举。1991年,普拉昌达曾以团结人民阵线为依托参加该国实行多党制后的首次大选。1994年,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从“尼共(团结中心)”中分出,1996年开始使用现在的名称。
  多党议会制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引入,并没有给古老的王国带来人们预期中的和谐民主与经济发展,此后的尼泊尔民众却见证了更多的动荡。从1991年到2004年,尼泊尔在十四年间经历了十四届政府,分裂出来的政党更是难以胜数,新的民主制在无穷无尽的党派斗争和越来越严重的贪腐现象中摇摇欲坠,国家长期处在世界最贫穷国家的行列,令越来越多的尼泊尔人对政治失去了信心。
  1996年,普拉昌达向当时的首相德乌帕提出了呼吁改善农民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的四十项要求。由于议会党派分歧严重,这些要求根本不获理睬。于是,普拉昌达于同年2月13日带着满腔怒火,和他的支持者一起从首都加德满都走进尼泊尔西部的深山密林,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目的是要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从此,他为自己取名普拉昌达,意为“愤怒之火”。
  在发起武装斗争之初,普拉昌达根据毛泽东思想的教导,从战争中学会战争,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刚开始走进深山时,普拉昌达只带了一百来号人,唯一的武器是两把破旧不堪的短枪,有一把还是不能用的。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联合当地的贫苦农民,用自制土枪袭击偏远的警察哨所,以获取武器。此外,他们还在黑市上买武器,并逐渐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建工厂自造武器。短短半年,普拉昌达的部队发动了上千起小规模袭击,游击队的规模初步形成。斗争开始阶段,游击队的通信方式非常落后,送信都要靠步行,但在战争后期,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游击队也有了电话等先进的通信设备。
  起初,尼政府对这支农民武装不屑一顾,认为这只不过是闹事的小股“恐怖分子”,乌合之众,难成大器。但到2000年,政府军突然发现反政府武装已拥有一万多名士兵,控制了尼泊尔的半壁江山。于是,大规模搜捕普拉昌达的“围剿”行动在全尼泊尔展开。但这一行动从来没成功过,普拉昌达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此时,传言也满天飞,说根本没有普拉昌达这个人,是反政府武装“编造”出来迷惑政府军的。可事实上,普拉昌达一直在领导着这支游击队。只不过连游击队其他领袖也无法得知他的行踪。普拉昌达和其他领袖都同时拥有至少三部电话,每部电话只与特定的一位领导人联系。按照反政府武装的纪律,除非情况特殊并有严密的安全措施,任何两位领袖不得同时在一个地方过夜。而普拉昌达本人,据说从没在同一个地点过上两晚。在领导人召开重要会议时,士兵们会在方圆五公里内严密布防。十年内战中,普拉昌达曾秘密躲到印度指挥游击战,在印度的五年里,数万名支持者的家都是他的藏身之地。
  经过十多年努力奋斗,普拉昌达把一小批仅配备原始火器的追随者,变成了一支人数众多、装备良好、令政府军生畏的队伍。在上千次战斗中,游击队控制了尼泊尔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领土,而政府军只能控制加德满都这种大城市和各县首府。与当年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块银圆要毛泽东的人头一样,尼泊尔政府首脑曾开价五百万卢比要普拉昌达的人头。然而,普拉昌达像毛泽东一样,成功取得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尼泊尔就逐渐形成了国王、政府与反政府武装三足鼎立的政坛格局。
  
  休戚与共,艰苦作风赢得民众支持
  
  在遁入山林的十余年中,普拉昌达领导的武装力量准确地抓住民众对现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逐渐扩大根据地,并迅速地扎根在边远山区和广大农村,继而控制了尼泊尔全境一半以上的面积,也经受住了尼泊尔政府军与国际势力对其展开的联合剿杀。
  在尼泊尔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中,有许多偏远地区几乎荒无人烟,而普拉昌达就在这些地区建立起了几乎独立的天地。他领导的游击队以农村为基地,以社会底层人民作为基本支持力量,势力逐步增强。在游击队控制区,他们把地主财产和土地分给农民,取消种姓政策,还成立了县、村两级基层组织,任命官员,征收赋税,修建道路,设立医疗机构和金融合作社,在边远地区填补了政府的权力真空。几年前,曾有媒体派人深入游击队控制区,在与农民接触中,记者吃惊地发现,尽管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间的斗争造成至少一点三万人丧生,但农民仍然支持普拉昌达,称反政府武装为尼泊尔的“罗宾汉”。
  除了实行各种政策争取农民支持之外,普拉昌达成功的秘密,还在于和士兵休戚与共。普拉昌达是个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人,同时还有坚忍不拔的性格。作为游击队的高级领导人,他和士兵一道忍受着斯巴达式的清苦:除了应换洗的几件衣服外,几乎一无所有。
  山林中的岁月是十分艰苦的。十年间,普拉昌达几乎每一天都在深山密林中穿行。反政府武装的士兵们除了食物和日用品外,每人每月还可以得到五百尼币(九尼币约合一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可普拉昌达等主要领导人却从来不领工资,每人身边有一个助理负责支付他们的日常开销,每月报销一次。为了保证账目清楚,开销合理,反政府武装还有专门的监督小组,每三个月来查一次领导人的账。所以,自从走进山林后,包括普拉昌达在内的游击队领导人就没有了个人财产。
  在日常生活方面,普拉昌达与普通士兵的待遇也一样。食物以素食为主,餐桌上最常见的是农民常吃的豆子糙米饭,鱼一类的“高级食物”是绝少能享用到的。山里的医药十分匮乏,领导人生病也只有请土医生来看病,并且没有像样的药吃。士兵们穿自己工厂缝制的军装,普拉昌达等领导人为了隐蔽身份则不穿军装,常穿市场上随处都能买到的中国产T恤衫。可就是这样价值两三百尼币的T恤衫,每人也只有两三件,必须常年换着穿。因为条件所限,他们还长时间不能洗衣、洗澡。正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血与火的洗礼中,普拉昌达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大潮澎湃,沙阿王朝终于走到尽头
  
  与普拉昌达领导的武装力量一天天走向强大相反,强盛了二百多年的尼泊尔王权却日趋衰落。
  2001年,对尼泊尔王室来说是不堪回首的惨痛年代。在当年6月1日晚举行的王室团圆聚会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王宫惨案,号称“革命国王”的比兰德拉全家惨遭枪杀,沙阿王朝的第十一代和未来的第十二代国王竟然在一夜之间相继离开人世。当时,比兰德拉国王的胞弟贾南德拉恰好缺席,而他在场的儿子是唯一的幸存者。几天后贾南德拉就任摄政王,死者尸体未经法医鉴定就匆匆火化。不久,贾南德拉便“名正言顺”地登上国王宝座,成为沙阿王朝第十二代君主。
  贾南德拉接掌政权时,尼泊尔王室权威已经遭到严重削弱,党派斗争激烈,政局不稳。贾南德拉登基后逐渐扩大自身权力,决心以武力消灭普拉昌达领导的尼共(毛主义)武装力量。2002年5月,贾南德拉以政府平定国内叛乱不力为由,宣布解散议会,罢免首相,成立由国王担任主席的大臣会议,希望通过休克疗法来稳固王权。
  2004年12月23日,普拉昌达指挥的武装宣布对加德满都实行“围城”。国王贾南德拉急命组建政府,并答应举行新一届议会大选。可是不久,他又宣布解散政府,将首相德乌帕再次解职,实行国家紧急状态,停止公民由宪法规定的民主权利,如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和平集会、人身自由权等。在贾南德拉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当天,被捕或被软禁者达千人之多,其中包括首相德乌帕、尼泊尔国民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的领导人。王室的支持者声称,毛泽东主义者叛乱一日不清除就不会有新的选举。
  政府被解散后,普拉昌达即宣称:随着这次国王的“自我政变”,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点”,“独裁和共和的决战”时刻到了。普拉昌达抓住时机,派谈判小组与尼泊尔主要政党协商、加强合作以结束王室的暴政。
  2006年4月,手中握有武装的尼共(毛主义)与“七党联盟”发起要求国王交权的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迫使国王交权。随后,国王贾南德拉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恢复议会,交出政权,尼泊尔君主政体也自此走向末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贾南德拉本来妄图复辟王权,结果却适得其反,引火烧身,加速了自己倒台的步伐。
  2007年6月10日,尼泊尔议会投票,一致同意剥夺国王先前拥有的法律否决权。2008年5月27日下午,尼泊尔制宪会议成员在首都加德满都国际会议中心宣誓就职,尼泊尔制宪会议由此正式成立。次日,新成立的尼泊尔制宪会议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布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废除在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存在了二百三十九年之久的君主制,前国王贾南德拉将成为平民,并在规定时间内搬离王宫。
  2008年5月29日上午8时30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悬挂在纳拉扬希蒂王宫内的沙阿王朝旗帜缓缓降下;当晚20时左右,尼泊尔国旗在王宫内冉冉升起。一降一升,代表着一个王朝的终结和一个共和时代的开始。
  
  脱下军装,“绿林好汉”成功进入政坛
  
  在尼泊尔政治局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普拉昌达也在调整着自己的政策和策略。自2005年上半年起,普拉昌达即开始与尼泊尔反对国王的多数政党联系,协商结成共同阵线。同年9月3日,反政府军宣布单方面停火。
  2006年对普拉昌达来说又是一个转折点。贾南德拉国王从全面亲政到全部放权,既是尼共(毛主义)与主流政党首次成功合作的结果,也激发了尼共(毛主义)重出江湖的信心和斗志。经过2005年2月到2006年4月的国王亲政政治风波的洗礼后,尼共(毛主义)获得合法化的身份,能与主流政党平起平坐,其势力正有逐渐渗透到全国的势头。2006年4月之后,“七党联盟”基本上履行了先前对尼共(毛主义)的承诺,摘掉了戴在其头上的“恐怖主义组织”的帽子,取消了针对其领导人的红色通缉令,双方进行了几轮和平政治谈判,临时政府也释放了所有在押的其成员并对其大赦,欢迎尼共(毛主义)武装加入国家的政治主流。此时的尼共(毛主义)实质上已经成功地由“绿林好汉”转型为在地方执政的全国性合法政党。这一年的6月16日,“草鞋革命”的胜利者普拉昌达重返加德满都,这是时隔十年后他的首次公开亮相。11月21日晚,首相柯依拉腊和普拉昌达正式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标志着尼泊尔的十一年内战走向终结。
  此后,脱下军装的普拉昌达开始以彬彬有礼的政治家的身份出现在尼泊尔政坛。作为一个来自底层并有民意支持的领导人,普拉昌达不但带领他的政党迈向尼政治生活主流,随后还见证了共和理想的实现。走向共和后,普拉昌达与其他尼泊尔政党领袖之间仍有着诸多分歧,而誓言不会再回到武装斗争中去的普拉昌达也还保持着游击队员般的警觉――据悉,为了躲避随时可能发生的袭击,他刚进首都时每隔一两周就要换一家旅馆住,而且住处周围保安严密。
  短短十年内,尼共(毛主义)从一股由出走的散兵游勇组成的落魄政治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量巨大的反政府组织。国王被推翻的过程在客观上放大和宣传了尼共(毛主义)对尼泊尔政局的影响力,也为部分尼泊尔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选择。2001年,尼泊尔一家报纸进行的民调表明,仅有百分之九的尼泊尔人认为“毛主义者是解决该国问题的最佳人选”,仅百分之一点八的人愿投票选举他们当政。但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仅仅过了五年之后,尼共(毛主义)已经与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平均瓜分过渡立法机构中的三百个席位。在风云变幻的尼泊尔政坛,毛派领袖普拉昌达被民众认为是“最性感的男性”,这和刚刚被剥夺王权、落寞的国王贾南德拉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尼共(毛主义)是尼泊尔唯一真正代表贫苦大众的政党,得到了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并在2008年4月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获得了六百零一个代表席位中的近一半议席,成为制宪会议第一大党并获组阁权,因此,作为其领袖的普拉昌达走上最高执政者位置也已成为定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拉昌达的革命历程中,他得到了全家人的全力支持。无论条件艰苦还是后来好转,无论是在山中打游击还是进城,普拉昌达的妻子一直与之相伴。普拉昌达的妻子从不参加任何公众活动,是位极其平凡的尼泊尔女性,沉默寡言。他们的一儿两女也都在反政府武装中任全职。小儿子普拉卡什是一个羞涩的年轻人,现在被任命为父亲的特别助手,帮助处理电子邮件和起草讲话稿。两个女儿则在做党的基层工作,其中一个是尼共(毛主义)加德满都党委负责人,最近还被推举为制宪会议代表。当然,他们都是“毛主义”的信仰者。
  
  百废待兴,首任总理面临巨大挑战
  
  2008年5月28日,尼泊尔制宪会议宣布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由总理行使行政权,但由于各政党在权力分配上存在分歧,新政府迟迟未能组建。尼泊尔首任总统亚达夫7月29日发表公报,要求尼共(毛主义)在七天内促成有关政党达成共识,组建新政府。8月14日,尼共(毛主义)提名普拉昌达参选总理。该党对普拉昌达的提名当天获得了第三大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第四大党马迪西人民权利论坛以及制宪会议中十六个小党的支持。8月15日,在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投票中,普拉昌达当选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
  尼泊尔从君主制走向共和,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而对于普拉昌达而言,能否顺利实现从革命到执政的转变则是对他本人及其所在党派的重大考验。据悉,普拉昌达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到来,早在战争期间,尽管经济困难,他还是把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送往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说:“眼看游击队的斗争即将获得最后胜利,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各方面人才。”如今,尼共(毛主义)初掌政权,整个国家在经历十一年内战后百废待兴,作为首任总理的普拉昌达尽管感到兴奋,却实在难言轻松。
  分析人士认为,普拉昌达领导的尼泊尔新政府面临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的严峻挑战。
  首先是执政联盟在政府组成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在内阁席位的分配问题上,各党派从各自利益出发展开争斗,使组织新政府的过程出现波折,这也给执政党联盟的执政前景埋下了不稳定因素。根据尼泊尔临时宪法,新政府任期最长到2010年年底结束,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尼泊尔制宪会议制定一部新宪法。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也指出,在两年内完成新宪法的修订工作,维护并巩固国家利益是新政府的首要任务。但是,无论是完成修宪使命,还是解决尼泊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新政府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促成政党和解与合作,构建真正的信任与共识。
  除了政治问题,尼泊尔新政府还面临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由于多年内战,尼泊尔经济已是千疮百孔。获得和平后,尼泊尔老百姓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十几年的经济停滞。所以,新政府必须尽快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目前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共和国,同时也是最贫穷的共和国之一的政府,解决燃油危机、粮食短缺、民族矛盾以及进行土地改革是新政府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8月18日下午,身穿西服、头戴黑色尼泊尔小帽的普拉昌达已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宣誓就任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虽然他在出任该职务的问题上未遇到太大的困难,但他想要当好这个尼泊尔的最高行政长官却并不容易。各党派之间的利益需要协调,经济要发展,还有一大堆的内政、外交问题要妥善处理,而且任期只有短短两年,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看来普拉昌达还得埋头苦干才行。■
  (责任编辑/吕 静
  电子邮箱:meizi0312@163.com)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