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十大名段_再绽台湾京剧绚丽的花

  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官方网站首页上,《重点推荐》栏上显赫写着“台湾国光京剧《孟小冬》……”这是继2010年6月“两岸城市艺术节”的《金锁记》之后,台湾的国光剧团再次来到大陆,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国光剧团还将带着由“百变青衣”魏海敏领衔主演的新编戏《孟小冬》、年届五旬当家老生唐文华主演的重新修编的老戏《未央天》,巡演上海、河南、北京。
  具体时间是,11月11日至12日,于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各演出一场;11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其间,将巡访河南。
  
  新编京剧《孟小冬》
  
  秋草独寻人去后/追寻内心深处/最精醇雅正的声音/她的第一个男人是梅兰芳/她的毕生师父是余叔岩/她的最后归宿是杜月笙/女声的内在心韵/男声的生命历程/新世纪台北的京剧天后/上世纪北京的梨园冬皇/梅派青衣/余派老生/多重分身的迭合对映……
  这是在台北的新编京剧《孟小冬》戏的宣传广告语,也是该剧的情景独白。《孟小冬》,由梅葆玖首席弟子、曾获戏剧梅花奖和文艺奖的台湾地区戏剧演员魏海敏主演。该剧是台湾国光剧团艺术总监、台湾大学戏剧系教授、著名编剧王安祈专为魏海敏量身打造的新作。当代台湾京剧须生的首席名角唐文华特别饰演杜月笙。导演李小平,作曲卢亮辉,舞台设计傅�,服装设计王怡美,灯光设计任怀民,都是台湾戏曲界的知名人士。
  新编京剧《孟小冬》以回叙的方式讲述了“梨园冬皇”孟小冬的传奇一生。该剧没有将笔墨停留在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的传奇爱情上,而是着重展现了孟小冬对艺术的追求。孟小冬是京剧史上地位尊崇的女老生(坤生),拜京剧大师余叔岩为师,“余派”唱腔是京剧老生唱腔艺术最高境界的代名词,“梨园冬皇”孟小冬也是“余派”唱腔艺术的最佳传人。而孟小冬与梅兰芳为期4年的短暂婚姻,更可以说是京剧界最迷人的一段爱情故事,却也是最难解的人生遗憾。孟小冬24岁结束婚姻,30岁拜入余叔岩门下,此后精研余派唱腔一如生命修行,却谢绝舞台,仅在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寿义演《搜孤救孤》,成为绝响。她1949年随杜月笙移居香港,60岁移居台北,最后于70岁病逝,葬于树林佛教公墓,至今仍有余迷年年祭拜。
  这部戏是从孟小冬追求京剧艺术的角度来写的,编剧王安祈回忆这部戏的创作过程时说:“孟小冬到底是梅兰芳的女人,还是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的女人?后来我去了孟小冬在台北的墓地,她生命的最后10年在台湾生活,墓碑由张大干手书。我觉得我应该找到孟小冬自己的追寻,她从24岁离开梅兰芳之后,还有45年的人生,都做了些什么?这是一个很传奇和神秘的女性。她在晚年留下的照片很少,都是背影,只有和琴师在一起练唱,她不再为座儿唱,不为任何人演唱,练唱就是她的修行。”
  国光剧团《孟小冬》去年3月在台北中山堂首演,魏海敏以她“京剧旦角”的身份化身上世纪北京的“梨园冬皇”孟小冬,以“女声”诠释孟小冬的内在心曲。该剧编剧王安祈总监强调,《孟小冬》一剧的引人注目之处并非在于孟小冬与初次婚姻梅兰芳、终生师父余叔岩、最后归宿杜月笙“三个男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在于孟小冬毅然选择精研余派唱腔一如生命修行,却谢绝舞台与所有名利,生命步调一路往内深旋,人生只剩下琢磨余派艺术的静定与孤傲。由同样精研“余派”老生唱腔,同样身为女性的魏海敏饰演孟小冬,不仅是最佳,而且是唯一人选,魏海敏将有“女声新歌”、“京剧老生”、“京剧旦角”3种嗓音在同一出戏中呈现,尤其《四郎探母》的四郎和公主对口快板唱腔,竟由魏海敏一人分饰,自己和自己对唱,是魏海敏演艺生涯中绝无仅有的表演。
  王安祈认为,该剧的难点在于“梅兰芳”谁来唱,“杜月笙”怎么写。为了写“杜月笙”,她还专门翻看了台湾黑帮电视剧,发现与上海黑帮不是一回事。剧中,魏海敏需要运用“三声”,在表现“孟小冬”心声时用“女歌”,而在戏中戏部分,则要“余派”老生与“梅派”旦角两种嗓音一同呈现。众所周知,魏海敏是梅葆玖弟子,曾获梅花奖、白玉兰奖和台湾地区最高荣誉的文艺奖,她唱“梅派”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而唱“余派”则是她私下吊嗓常采取的方式。她也曾在台湾和师父梅葆玖同台演唱《四郎探母》,当时,梅葆玖先生唱的是“公主”,而魏海敏演的正是“四郎”。
  王安祈讲,虽然孟小冬和梅兰芳、杜月笙的两段感情很有戏,但在孟小冬服里,他们既不是京剧大师也不是黑帮头子,而是热爱她,对她艺术有很大帮助的人,“所以这部戏中,梅兰芳没有找人来演,而是通过孟小冬对梅兰芳回忆的声音带出来。”
  
  魏海敏心中的《孟小冬》
  
  被称为“百变青衣”的魏海敏,一直尝试将纯熟的京剧表演技巧和符合当代人思维与审美的文学文本结合,塑造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舞台新角色。除了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人物,魏海敏还在京剧舞台上扮演过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张爱玲名著《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此次在戏里,魏海敏将演绎3种不同的声音――孟小冬现实生活中的声音、舞台上的“余派”老生唱腔以及回忆梅兰芳时的“梅派”唱腔。
  据魏海敏介绍,新编京剧《孟小冬》有点意识流的感觉,是一部独角戏,从孟小冬临终前回忆第一次演出盛况演起,到后来与梅兰芳结缘,再到嫁入杜家,最终沉浸于“余派”老生艺术。
  魏海敏认为,京剧的老生“余派”和旦角“梅派”,是最精醇雅正的唱腔艺术。余、梅唱腔品味相通,她私底下调嗓也常唱“余派”老生。戏中孟小冬内心出现梅兰芳,随之就会有“梅派”唱段,她这出戏悠游于余、梅经典老戏唱段,非常过瘾。加上编剧王安祈、导演李小平,是台湾三座最高文艺奖的黄金组合。
  “第一种戏歌的声音很特别,这是一种带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这种戏歌来表现生活中的孟小冬,是从观众角度考虑的。如果孟小冬生活中再用京白、韵白的话,观众就会觉得不舒服了。”魏海敏在接受采访时说,戏中有一段戏中戏,她一人分饰两角,还原梅兰芳与孟小冬同唱《坐宫》和《游龙戏凤》时的情景,“这两段对唱都是流水快板,衔接紧凑,要用两个不同行当来表现,难度很大”。
  魏海敏称,她对孟小冬有着特殊的情感。她平时私下里经常唱老生戏,对于“余派”老生更是喜欢,还登台演过《击鼓骂曹》等老生戏。魏海敏告诉记者说,“孟小冬最打动我的是她对‘余派’老生艺术的追求,她追求极致,为此甚至不惜放弃名利远离舞台。”魏海敏讲,对于梅家人来说,孟小冬是一个敏感话题。但是,梅葆玖得知她要排演这出戏后,给予了很多理解和鼓励,这令她很感动。
  近些年,魏海敏与台湾国光剧团一起致力于“新京剧”的研究和传播。从早先改编莎士比亚的名著系列到近期上 演的《金锁记》等,魏海敏和国光剧团都做出了不少大胆尝试。魏海敏说:“通过几次来大陆演出新戏,我感觉大陆观众其实挺喜欢看新戏的。比如去年在北大演出《金锁记》,很多观众看戏之后纷纷跟我交流,当然也会有一些争议。”在魏海敏看来,观众、学者为了新戏打嘴仗不是坏事,有争议也不是坏事,只有这样才能使京剧有生命力。国光剧团此次排演的《孟小冬》形式上也比较大胆,比如用戏歌的形式演绎生活中的孟小冬、用交响乐作为配乐等。不过,因为人员因素,在大陆的演出配乐方面将由传统乐队担纲。
  魏海敏还透露,这次巡演之后,她在12月中旬还会再来大陆,在北京演出根据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同名舞台剧。
  
  “百变青衣”的魏海敏
  
  现任魏海敏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理事长和国光剧团主演的魏海敏,1957年生于台北,祖籍河北省清宛县。她自幼即展露表演天分,由于父亲热爱京剧,促成其与京剧结下深缘。
  魏海敏初学刀马旦、后习青衣,由于领悟力强、扮相俊美,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启蒙老师周铭新女士即对她恩宠有加,常在课余施予个别指导。后拜师承梅兰芳大师之名青衣奏慧芬老师,学得优雅身段和亮丽唱音。而魏海敏的勤敏和天分,使其刚出校门,即任海光国剧队青衣花旦;第二年荣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第十九届优秀演员奖。如此之快便展露头角并未使她心生怠慢。虚心上进的魏海敏,于1982年进入台湾艺专进修,在此期间更与青年同好合组“当代传奇剧场”,推出创国首演剧作《欲望城国》,获得了热烈的回应与肯定。在现代京剧《欲望城国》、《楼兰女》、《奥瑞斯提亚》等一系列莎翁剧作改编剧目中的表演,给台湾京剧界带来震撼。
  1986年,魏海敏从台湾艺专毕业,并获得台湾旦角金像奖;1989年荣获台湾第27届十大杰出青年;1990年再获台湾文艺奖与旦角金像奖。同年应邀英国皇家剧院演出,激荡保守的英国剧界:1991年,《欲望城国》又应韩国国家剧院之邀赴韩演出,受到当地文艺界的肯定。同年,赴北京拜“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为师;1992年,魏海敏率团赴纽约、休斯敦等地,共举行10场演出。同年,魏海敏荣获亚洲杰出艺人奖,并应邀于颁奖典礼中展演《霸王别姬》,艺惊四座,《纽约时报》更以三分之一版面作盛大报道;1993年7月,当代传奇剧场推出新戏《楼兰女》,魏海敏主挑大梁、贯穿全场;1993年10月,在京剧发源地――北京首演,演出《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三堂会审》:1994年,为庆祝梅兰芳百年诞辰,和老师梅葆致同台演出《太真外传》;1995年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闪亮的台湾文化成果展――魏海敏的京剧艺术专场”。同年,正式成立“魏海敏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致力于京剧艺术的推展与宣传工作,决心追随梅兰芳大师的艺术脚步,做一个德艺兼修的戏曲工作者;1996年8月,获京剧演员之最高荣誉“梅花奖”。魏海敏从传统的青衣角色到改良京剧中的半传统角色,这样大的转变和挑战,全依凭着她那深厚的传统京剧功底,得以帮助她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语言的表演艺术上,创造出更精致、成熟的表演方式,同时亦将其戏剧舞台延伸至无限宽广。
  魏海敏认为,派别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京剧的发展基础,是历史的产物。而另一方面,她也看到,这种复杂的派别划分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说清,又成为其在现代社会推广和发展的障碍。她指出,戏曲本身在现代社会不再是流行的艺术形式,市场已经很小。戏剧要跟着时代走,如果包袱太重,就会慢慢被淘汰。魏海敏多年来把京剧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努力尝试在多元艺术形式的挑战中走出京剧的一片新天地。她希望,在未来能够平衡众多剧种的关系,以古典戏剧为基础又突破传统制式,发展出一个既能走向世界,又真正代表中华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剧种来。魏海敏领衔的新型“思维京剧”《天地一秀才――阎罗梦》在大陆巡演取得巨大成功,这就是她在改良京剧中扮演半传统角色的最新尝试。而她自己秉承此思想创作的新戏,则有望在两年之后出炉。也曾主办多次海峡两岸联演,为推展两岸交流不遗余力。
  
  《未央天》60年后再现舞台
  
  冤案不明,晨曦不至,未央之天,烛照沉冤/一更一更地过去,更夫敲了又敲,天总是不亮/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一个舍身为主的忠仆,一位为父舍命的孝女,交织成一段感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这是台湾国光剧团此次巡演大陆三地,带来的另外一部戏《未央天》的宣传广告语。据悉,这部“马派”名剧《未央天》已经绝迹于大陆舞台60年。
  该剧改编自传统老戏《九更天》(又名《马义救主》)。这部戏原本是“马派”的代表作,但因为种种原因,这部戏在大陆已经消失了60年。《未央天》讲的是一个忠义的仆人马义忍受“滚钉板”之痛舍身救主人的故事。剧中的马义赤裸上身“滚钉板”连做带唱,尤其引人落泪,是非常高难度的表演。
  该剧由台湾第一老生、当代台湾京剧须生的首席名角唐文华领衔主演,也是唐文华恩师、当年名列台湾“四大须生”之首的胡少安代表作之一。这出戏还特别邀请了马连良“马派”嫡传弟子安云武饰演闻太师。多年前,国光剧团就特邀朱绍玉编腔,刘慧芬编剧,石玉昆执导,给这部老戏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表示,“国光”近几年都是以新编戏如《阎罗梦一天地一秀才》、《金锁记》造访大陆,这一次特别带来重新修编的经典老戏《未央天》,与大陆观众分享台湾对传统老戏尊重的态度,以及结合文化遗产和现代剧场艺术的改编手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文华今年正逢五十大寿,与于魁智、李军、杜镇杰、朱强等“大腕儿”同庚,《未央天》也是他在台北的专场演出代表作。
  唐文华被当代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誉为当代台湾京剧须生的首席名角,其表演风格介乎以风度做表演取胜的马(连良)派和以高亢痛快的唱腔见长的高(庆奎)派之间,尤其擅长融合现代表演元素,深入角色内心,近年在国光代表作有老戏《珠帘寨》、《一捧雪》、《琼林宴》、《四进士》、《赵氏孤儿》,新编戏《天地一秀才一阎罗梦》、《胡雪岩》、《快雪时晴》等。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