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2018中国工程机械现状

  政府中作报告      “十一五”显著变化      2006年一2010年,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1年-―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20%左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
  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必须对人民负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必须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2011年工作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
  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事业。加强对 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推进资源税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大力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提供便利。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是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二是切实加强廉洁自律,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三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
  
  2011年两岸关系
  
  将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继续推进两岸协商,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加强产业合作,加快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深入开展两岸社会各界交流,积极拓展两岸文化教育合作。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坚信,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继续共同努力奋斗,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
  
  3月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副主任朱之鑫、副主任徐宪平就“十二五”规划纲要答记者问。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9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
  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3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的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5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要全覆盖,其中今年要达到40%。要建立健全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新增1亿人,并且养老金还要逐步增长。另外,还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实现城镇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他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提出要让全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要新增6000万人,在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要提高到70%以上。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对于今年的物价趋势,张平表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张平说,政府将从五方面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第一,要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第二,要搞好储备吞吐的调控。第三,要做好流通环节的工作,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第四,要加强市场的监管。对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的现象,要坚决依法进行打击和治理。第五,要控制好流动性。合理地控制信贷的规模,创造稳定价格的货币条件。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十项重点工作中,把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列为第一条,这也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所以,从宏观调控目标到我们的经济政策都要围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来确定、来展开。”张平说。
  
  节能减排责任将分解到企业
  
  “为了完成‘十一五’的目标,有一些地方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 是拉闸限电,这不是我们的初衷,这样的一些做法也是不妥当的,我也如实地向社会、向记者朋友做出检讨。”张平坦言,由于节能减排指标第一次作为五年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出现,所以还缺乏经验。“发改委作为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主管部门,我们工作上确实还有失误的地方,在工作的指导上也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对于拉闸限电,我们发现以后,也及时地做出了安排,制止这样的情况。”
  张平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能源消耗的强度、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的排放,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对于约束性的指标,我们要分解责任,就是要把节能减排的责任分解到各个地区,分解到有关的企业,这是一个硬约束、硬要求。张平说,“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实现‘十二五’确定的目标,而且也能够避免拉闸限电这样的现象。”
  
  “十二五”蓝图是如何勾画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的司长李守信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起草人,他参与了“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对于规划纲要也是有着全面了解和深入的体会。
  他说,国务院早在2008年就着手组织开展了各项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基本思路的研究阶段。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委托和选聘了70多家研究机构对4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2009-年底形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第二个阶段是纲要的框架拟定阶段。主要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提出拟纳入规划的重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对“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进行测算,对支撑“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做了初步安排。在2010年的8月底形成了纲要框架草稿。第三个阶段就是纲要草案的起草阶段了。国务院成立了由12个部门组成的起草组,按照建议的精神,于2010年12月完成了纲要草案的初稿。我们还请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大约50多位专家对纲要草案做了论证,国务院的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讨论和审议。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还组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言献策活动,大约在2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到了人民群众发来的建言献策64700多份。
  在以上的这些工作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要对纲要草案进行审查,国务院将根据人大代表审查的意见,再对纲要草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纲要草案经大会主席团会议审定后提交大会全体会议表决,也就是在3月14日。
  概括起来讲,“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过程,体现了人民意愿和国家战略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月10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判断法律体系是否形成有两个标准
  
  徐显明说,判断一个国家法律体系是否形成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从事实标准看,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有法可依,所形成的秩序是通过法律调整而形成的法律秩序,每位公民的各项权利都能够通过现行法律获得确认和保护。再一个是法律规范的文本标准,就是法律部门当中最重要的法律,以及和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相对齐备,内部协调一致。具备了上述两个方面,就可以确认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宪法是主干,七个法律部门是主枝
  
  在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时,徐显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棵大树,宪法是树干,七个法律部门是树干上的七条主枝,主要包括:保证宪法实施的宪法相关法部门,包括选举法、国家机构组织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共有38件;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民法商法部门,包括婚姻、家庭、继承等,现有法律33件;用于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国家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法部门,如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有78件;经济法部门,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有60件;社会法部门,主要是国家保障公民社会权利的法律制度,现有18件:刑法部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类是保证之前几个部门实体法实施的程序类法律,共有10件,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七个法律部门合起来,再加上宪法一共是239部法律,构成了中国现行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鲜明特点
  
  信春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构,是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一个规则的社会、秩序的社会、专业化的社会,权利义务明确的社会,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可计划而且可预测的社会要靠法律、靠法治来实现。第二,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和公民权利要求相同步。第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回应社会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我国在多个法律部门都具备民生的视角,目的就是保护民生福祉,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第四,法律体系是分层次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适应我国幅员广大、各地情况存在差异的现实,符合不同层面社会治理的需求,又能维护法制的统一。
  
  通过适时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规,实现法律体系和谐统一
  
  李飞介绍说,为使法律体系保持内部和谐统一,有必要根据现实发展,对法律和行政法规适时进行清理。从2008年开始,对法律和行政法规适时清理工作,已经纳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安排之中。
  李飞说,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较早制定的一些法律,由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实际上已经失效、不再适用的;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有些法律以及法律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现实状况的;三是法律制定时间不同,存在对相同事项规定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
  李飞表示,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8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修改了59部法律当中的141个条款。2010年,集中开展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了和谐统一。   
  法律体系完善“永无止境”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提出的议案有81%涉及到对法律的修改。信春鹰表示,有些法律的规定在制定法律时是合理、有效的,但随着社会发展它可能不再有效合理,就要进行修改。
  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全国人大要从3个方面对这个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一是更加注重对现行法律的修改完善。比如2011年将要修改预算法、职业病防治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二是更加关注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三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新的法律。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要研究制定行政强制法、精神卫生法等。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人大立法工作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如用法律鼓励创新、鼓励自主知识产权、鼓励科技进步。”二是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法律调整手段,能够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共享。”信春鹰说。
  
  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保证立法质量
  
  李飞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贯重视提高立法质量。衡量立法质量,首先是法律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是能够体现党的政策主张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要符合我国实际,有可操作性。
  李飞说,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通过长期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一是不断扩大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和方式。二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作用。三是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四是加强立法项目的前期评估。五是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六是聘请一批语言文字专家,在法律语言规范化方面进行把关。七是不断总结立法工作的实践经验,在立法技术规范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加强执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常言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李飞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基本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更加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李飞说,在保证法律执行上,一是在全民中开展普法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学法,知法、懂法,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强化保证法律实施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三是,通过党内纪律检查、行政上的纪律监察、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舆论监督等,保证各级国家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四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依据国家赔偿法对违法侵犯公民权力予以赔偿等救济手段,防止执行法律的不作为、乱作为。
  李飞表示,进一步加强法律的执行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上到下都要尊重法律的尊严,自觉地执行法律、遵守法律。

推荐访问:解读 权威 权威解读 黄金专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