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协作意识培训策略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摘要: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不断出现更为复杂的问题乃至于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士组成团队协作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协作;建构主义;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27-02
  
  “协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血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达到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利益也得到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当今社会,越来越复杂,很多大的工程、系统性的工程都需要各种专业人士在一起,紧密配合,才能将问题最终解决调。
  一、学生缺乏协作意识
  八十年代一位外国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五个6��10岁的孩子,发给他们每人一个系着线的小球,然后把五个小球放进一个透的玻璃瓶中,让孩子们各自拿着自己的线头,最后告诉孩子们:小球代表自己,现在,大家不小掉进了一个山洞里(瓶子代表山洞)而山洞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水淹没,你们必须迅速离开,但是,瓶口一次只能容一个小球通过,怎么办?主试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年龄小的孩子的小球率先被拉了上来,接着是第二第三,年龄最大的孩子的小球最后拉上来,孩们在整个过程中显得不慌不忙,井然有序,年最大的孩子说:我在他们中年龄最大,应该帮助他们,让他们先离开,(这位外国学者由此感叹,称赞这种自发的团结合作精神太可贵了。)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如何呢?我对孩子们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现在的孩子一边拼命拉自己的小球,一边互相指责、埋怨他人,乱成一团,看不到大家的团结合作和相互配合,结果都出不来。
  然而,当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有些孩子长期处在被宠爱、溺爱,逐渐养成了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自身的社会交往和事业发展带来不便。因此,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是当前个教育机构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已经刻不容缓,要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是一种美德,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人们的密切合作。
  二、 建构性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要素。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甚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性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一切为学服务而不是为教服务。小组学习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讨论交流中教师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共同讨论中先自学后协商,先组内后组外,把个人学习变为集体共进、共享,形成合作、互助促进的机制。另一方面,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差生都获得关照,使优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注意纠正角色固定化关照脱群学生,让学生既要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表达,形成特色互补。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1世纪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在教学情境中的“协作”和“会话”就是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全面推进学生小组工作的知识构建,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最终形成完美的图式。
  三、协作意识培训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近年来,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学就没有教,教依学而存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在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自己图式这一工程中,递砖传瓦的辅助者,他只能控制传递什么样的砖与瓦,而不能确定学生最终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学生头脑里的图式。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而不再是“知识的源头”。其次是建立科学的协作交往观念。协作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学生把老师看得高不可攀;在后进生眼中,优秀生高高在上,因此师生间、生生间处在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这给正常交往带来一定困难。如何把这种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使上述关系变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协作、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如果说师生交往是一种非对称性交往,那么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同一个班级,个体间的发展水平虽有差异,但协作交往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实力。如在学“圆柱、圆锥”这一单元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整理和复习这部分内容,方式不限。小组长先明确给成员分工:记录员、检查员、联络员和总结人。在相互协作中,大家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请教老师,或者请其他小组帮忙。通过协作讨论,结果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复习方法。最后,教师的评价不是面向个人,而是面向全组,这种教学形式,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另外,多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一场球赛,一个游戏,一次接力跑,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合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最高目标为准则。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的个人技术、技能的充分发挥外,主要是同伴间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少数技术好的学生,更应教育他们与同伴要相互配合,切忌单斗。比赛中,由于各种原因,队友发挥失常或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更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大。简单的比如两个人太水盆比赛, 20人21腿跑等等。
  还有就是让学生观看关于协作完成任务的电影。比如2003年上映的《偷天换日》,以查理为首的一伙职业盗贼团伙,其中包括内线史蒂夫、电脑黑客里尔、驾车能手罗勃、爆破高手“左耳”和专攻保险箱的约翰,缺少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完成任务。故事的后半部分,约翰死了,剩下的团队就无法再次偷盗,必须找到有能开保险箱的高手��约翰的女儿才最终复仇,这也是导演有意显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社会里,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赵婧. 培养幼儿协作意识的途径[J]. 安徽教育 , 2002,(20)
  [2] 陈绪英.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J]. 山东教育 , 2001,(34)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