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走\转\改”凝心聚力促发展|重整行装再出发,凝心聚力促发展

  今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召开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的能力素养,扎扎实实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大步、上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中央会议召开之后,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纷纷响应,目前,这项活动正在全国上下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县级广播电视台虽然身在基层,但是与乡村农户、田间地头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也必须积极主动地、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这项活动。
  一、要充分认识“走、转、改”活动的重大意义
  我认为,“走、转、改”活动,既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走、转、改”活动是立足当前、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的现实需要,也是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更是我们新闻宣传工作的永恒主题。
  二、要准确掌握“走、转、改”活动的着力方向
  我觉得,关键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一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要自觉地贯彻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任务。
  二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要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
  三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回答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四要在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要继承和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五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民群众爱听爱看,努力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三、要全面理解“走、转、改”活动的总体要求
  可以说,“走、转、改”活动是“十六大”以来新闻战线一直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延续和升华,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细化方案、精心实施。
  在“走基层”上,要突出一个“沉”字。这一方面,我们真的应该向鸬鹚学习。鸬鹚抓鱼时,每次都是“沉”在水底,所以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我们新闻工作者走基层时也要一“沉”到底,做到“人下、心也下,身入、心也入”,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去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
  在“转作风”上,要注重一个“实”字。即:俯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弯得下腰来、接得上“地气”,长期开展、长期坚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一时兴起、一阵风来,一溜烟去;要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把栏目、画面和时段留给基层群众;要用心去采写新闻,靠文章的内涵去吸引人,靠思想的力量去感染人鼓舞人。
  在“改文风”上,要体现一个“新”字。即:在贴近群众、真挚朴实、不断创新上下功夫,用百姓视角入眼,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出好节目、写出好新闻,让老百姓的镜头多起来,让最基层的声音响起来;让实实在在的内容多起来,让空话套话少起来;让群众语言多起来,让官腔官调少起来。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老百姓才会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四、要切实做好“走、转、改”活动的各项工作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宣传部门的安排部署,结合县情实际、台情实际,我们要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学习报告会、专题讨论等活动,组织编辑、记者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新闻记者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走、转、改”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进一步端正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是精心组织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活动。所有编辑、记者都要深入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将我台新闻中心和社教中心的全体人员分成五个采访小组,分赴全县各种类型的典型村进行“蹲点”,首期安排到温家宝总理视察过的赵院村、詹大南将军的故乡杨桥村、小集镇建设示范村朱堂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茅坪村、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村齐云村。第一阶段各采访小组必须完成1条以上的深度报道和2条以上的新闻报道。年终,我们还将对采访小组和新闻报道进行评比和奖励。
  三是及时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专栏。新闻中心要在《金寨新闻》节目中开辟《走基层――一线报道》子栏目,保证每周播出三期以上,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新闻报道。社教中心每月要推出一档不少于10分钟的专题栏目,追踪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用新闻透视、事件聚焦等方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是扎实推动改进文风工作。要密切联系群众,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群众能够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着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要通过开展范文学习、群众评议等活动,在新闻报道中大力倡导“短、新、实”的清新文风,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我们深知,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一棵树,只有扎根深深,更多地汲取水份和养份,才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外新闻实践证明,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后世、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都是记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出来的不朽之作。
  1935年,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不畏艰险,穿过罕见人迹的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6000多公里,写下了大量的通讯报道,首次向全国人民公开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情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总是想方设法地跑到前沿阵地、跑到战壕里,了解实际情况、进行采访报道;当年,哪里有战事,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范长江!
  1991年,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解海龙,离开繁华的都市,一头扎进农村,坐拖拉机、乘马车……一年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拍了70多个胶卷。最终,在我们金寨县桃岭乡拍摄了“大眼睛姑娘”苏明娟那张黑白照片。那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指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广泛地运用于希望工程的各项公益活动。那张照片,让希望工程得以提速升温,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几十年来,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情系基层,用扎实、深入的采访,推出了大量朴实、鲜活的新闻作品。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让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等走进几代国人心灵深处的穆青,一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心中的楷模。由此可见,只有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捕捉到新闻热点、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掌握和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才能找准自身的位置、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那里有鲜活的实践,是新闻事业成长的沃土。我们要求五个采访小组的全体同志都要积极地投身到“走、转、改”的活动中来!一要真“走”,要深入改革建设最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激发创作的火花和灵感,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动人的故事,多写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新闻,多写反映实际、反映基层的新闻,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二要实“转”,要继承和弘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方向;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更好地承担起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三要力“改”,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运用群众语言,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身边的事例说话,自觉地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及时推出一批有影响、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播发一批有深度、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报道,切实提高新闻宣传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以扎实具体、卓有成效的工作汇聚起推动金寨又好又快发展、跨越崛起的强大动力。(图片系洪传伟拍摄)
  (作者:金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视台台长)
  责编:刘冰石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