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名词解释_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新闻创新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进步,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多媒体竞争的生态下,新闻节目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增强时效、变革形态、服务听众、融合新媒体资讯。广播新闻创新的基点是强化内容建设、加强新闻内容生产,唯有高品质的内容才能赢得听众的青睐。
  【关键词】媒介融合 广播新闻 创新
  
  广播新闻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广播新闻的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新闻综合广播频率,其听众收听时长(人均收听分钟数)最长,听众规模(日平均到达率)最大。2010年央视索福瑞对全国33个城市的收听数据显示,新闻广播人均日收听时间为24分钟,占人均日收听广播时间总量的28%,新闻广播的绝对收听量和收听比重是所有广播频率中最高的,新闻综合广播日平均到达率为24.2%,领先于其他类别的广播频率,新闻综合广播的市场份额为28.8%,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各类广播频率①。广播新闻影响着听众对广播频率的选择和对广播媒体的忠诚度,在多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广播新闻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必然。笔者认为,广播新闻可在进行全方位努力和尝试,试分叙如下。
  一、广播新闻再提速,强化独家性和思想性
  和过去相比,听众对信息的需求,对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的新闻报道已从一事一报、一天一报,发展到一事多报、一天多报,与此相适应,滚动报道、追踪报道、连线报道、插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等形式应运而生。这些报道形式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加快了广播的报道节奏②。广播新闻需要对海量的新闻资讯进行整合、编辑、编排,去粗取精,为受众挑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广播新闻要以少胜多、以精博杂、以质取胜,努力通过多元化的表达,使广播成为受众心中值得信赖的媒体③。
  连线报道和大直播是提高广播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广播记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连线”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同步报道,将新闻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把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极致,而且能以多路连线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新闻事件。例如,“中国之声”各时段新闻均有连线报道,连线多位记者播报最新消息,使广播新闻与新闻事件达到了实时同步的程度。大直播是一种非常时期非常态的运作模式,该模式是对多重传播关系和信息交换活动的一种有机整合,迅速及时全方位传递信息。在重大及突发事件发生时,由记者或主持人直播现场情况,直播间与现场的多路记者进行多次连线报道,直播间嘉宾和专家对事件及时跟进评论,大直播节目开辟大时段对事件作连续报道,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事件,如中央电台的《汶川紧急救援》、《神舟六号特别节目――再探苍穹》、《建党90周年特别直播――光辉足迹》等,大直播以新闻的实时传递、强烈的现场感和信息的全方位解读满足了听众的多种需要。
  广播新闻要增加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话语权的报道,而且要解读、点评和追问,挖掘新闻内涵,增加新闻的厚重感与思想性。如“中国之声”全程扩大特约观察员对新闻解读和评论的时间,保证新闻观点和评论信息量多、价值高、评说精彩。哈尔滨电台《午间新闻》的“午间快评”栏目注重编辑的力量,采取一播一评的方式,每天对8条以上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话语犀利、观点独家。这些做法都使得广播媒体的节目传播力、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大增强。
  二、打造节目新形态,增强广播新闻悦听性
  广播节目播出形态是广播节目的存在方式和结构模式,是节目呈现出来的一种具体式样或样态,是节目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具体体现,打造节目新形态,增强广播新闻悦听性,才能给听众带来新的收听感受。25年前珠江模式采用的“板块式”形态是对传统节目的一次创新突破,如今“中国之声”采用的“轮盘+板块”组合的播出形态,扩充了新闻报道的时空,打造了早、晚、夜的收听高峰。《央广新闻》每半小时为一个单元结构,涵盖全球时政、财经、社会、科技、文化、体育全方位资讯,即时插播突发事件、即时解读重大新闻,实现了新闻“随进随出”。“中国之声”对节目新形态的打造,赋予了广播新闻一种全新的收听感受,也为其他新闻广播频率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借鉴模式。
  广播是单信道传播,声音是听众收听广播节目时可感知的唯一信号,传统意义上解说加音响的广播节目,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新闻专题,往往会因为声音元素的单一,以及制作手法的呆滞与僵硬给听众带来单调乏味之感。克服这一缺陷,强化收听兴趣,消除收听疲劳的做法是采用“碎片化”的播出形态,摒弃解说加音响的传统做法,尽量缩短篇幅、丰富音响、间隔播出,以多种形式反映内容表现主题。以“中国之声”早间节目《新闻纵横》为例,节目改版前是每期20分钟的舆论监督节目,由解说词和音响构成,2009年12月改版为2小时的综合新闻直播节目后,节目内容拓展为综合新闻,节目的创新点之一体现在碎片化播出形态上,即采取“间隔性原则”,分散信息重点,每五六分钟就制造一个兴奋点。从问今晨、问焦点、问热点、问真相、问新政等到追市场、追现场、追亲历、追前沿、追体坛等,新闻兴奋点不断切换,悦听性得到明显增强,听众的注意力被最大程度地吸引,节目取得了良好收听效果。
  三、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传统广播新闻融入新内容
  媒介融合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这也为广播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多媒体竞争的媒介生态下,受众拥有较高的自主选择权,同质化的内容使受众失去了非广播不可的选择理由,但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积极推进多媒体发展战略,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资讯整合、新闻盘点、动态直播等,日渐成为广播新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传统广播加强跨媒体合作和融合新媒体内容,顺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是增强广播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中国之声”的运作尤为明显,《新闻和报纸摘要》关注当日出版的各大报纸重点新闻和主要评论,《全国新闻联播》关注各大媒体和网站关注的重要新闻,《央广新闻》关注各大网站的头条新闻和滚动新闻,并推出《新浪微博今日盘点》《网友关注热门话题》等内容。“中国之声”的“新媒体观察员”还对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和点评,让广播新闻具有了独家的新闻价值。媒介融合下的广播新闻报道必须广开新闻源,在与报纸、电视等媒体合作的同时,更应加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资讯的整合,把网络热点通过广播新闻播报出来,给听众以更多的信息选择,广播还应在整合、播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解读和盘点,强化广播的独家效应,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广播媒体的权威性与核心竞争力。
  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方式不断革新,微博互动已成为广播与听众交流的新方式,而“微电台”则带给了听众“边听边互动”的新体验。新浪“微电台”5月10日上线,3个月就有28个省市的200多家电台开通微电台。微电台成为电台主持人和听众互动的新阵地,从“你发短信我读”到“你发微博大家一起在线共享”,再到“边听边互动共享”,通过微电台,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在同一个页面完成。广播新闻也可以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把握新媒体听众的需求,除了加强新媒体资讯整合播报以外,还可以在诸如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更好地实现主持人、嘉宾、听众三者之间话题讨论的实时互动,传统广播与微博全面合作的创新之举对广播电台的发展、拓宽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传统广播毕竟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通过跨媒体经营与新媒体合作可以弥补传统广播的不足,有效地拓展广播的传播渠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立体化、发散性的传播形态,使传播效能最大化,增强广播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研究者认为,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创新程度有多大,生存空间就有多大。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呈加速度并且没有止境的,无论新媒体以什么面目出现,受众对新闻传播形式的取舍有什么变化,新闻永远是受众的终极需求④。“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体恒久不变的追求,不论形态如何衍变,坚持按广播的传播规律办广播,强化内容建设都是未来广播发展的第一要务,它要求广播从业者以创优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将内容做好,将节目做精,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创新,在强调其时效性、形态性、服务性、融合性的同时,应将新闻内容的生产始终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①王平,《2010年新闻综合广播频率收听状况分析》,《收听研究》,2011(2)
  ②雷蕾、李方存,《广播新闻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视听纵横》,2009(5)
  ③张军,《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视听界》,2010(2)
  ④张英林,《新媒体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生机》,《中国广播》,2010(6)
  (作者单位:申红,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褚俊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刘冰石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