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图片文字编辑软件_浅谈编辑与文本创新

  【摘要】本文探讨了编辑环节对新闻写作的影响及推动作用,希望引发大家对文本创新方式方法多角度的思考。   【关键词】编辑 文本 创新      在网络媒体冲击下,要抢占市场,赢得更多读者的认同,进行文本创新已成为各家报社当务之急,那么,对此,总编辑着急,不如部门主任着急。部门主任着急,不如记者着急;记者着急,编辑更会急。编辑只有是欣赏者与实践者,才会成为文本创新的有力贯彻者与执行者。
  首先是一位欣赏者
  一篇新闻稿件,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其实是当班的编辑,然后才是读者。如果将每个记者的新闻作品比喻成一道菜肴,那么,他们就比真正的读者,要更早品尝记者的“手艺”。记者从谋篇构局、写作手法等方面费尽心血,写成的消息或通讯,当然是“美味佳肴”,新颖的文本,必须会让当班编辑眼前一亮,产生“味口大开”的快感。但是,如果当班的编辑,并不产生这种快感,并且依然按固有的编稿标准去苛刻衡量,就会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编辑叹上一口气,对“不自然”的文字、段落加以修改,一扫记者原有的风味;另一种就是编辑“不识庐山新面貌”,拿起电话叫记者“另起炉灶”,按旧有的“套路”写。
  笔者认为,对一家报社而言,要推广文本创新,首要任务是要打造一个懂得欣赏文本创新的编辑群体。《南方都市报》这些年来一直提倡本文创新,新闻佳作迭出,不断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冲击力。据该报记者所谈,编辑的力量非常重要,他们写的一篇即使是很短篇幅的稿件,往往编辑都要与他们通上几次电话,其主要用意,就在与写稿记者通话过程当中,听听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看看报道方式是否要调整,力求不漏掉一条重头稿“大鱼”。如果是“大鱼”,编辑会告诉记者,要增加采访哪些新闻素材,要补充采访哪些当事人,以及怎么样写更鲜活等。这当中,编辑其实就是在传递一种创新文本的意识。同时,据该报记者所谈,该报在对记者每篇稿件考核中,凡文本创新的稿件,都会加分,而且相比写法传统单一的稿件,加分额度还非常大。
  再以笔者所在的《江门日报》为例,该报近些年也加大了文本创新力度。如从2008年始,在月度好新闻评选环节设立“文本创新奖”。每个月都评出3至4篇立意新颖、写法独特的优秀稿件,不仅奖励获奖的作者,同时获奖稿件的责任编辑,也给予与作者同等奖励,感谢他们的贡献,更充分肯定他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有力的执行者
   2010年9月2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有一篇题为《报告文学带来牢狱之灾》的通讯,说的是去年发生的报告文学《大迁徙》作者谢朝平被渭南警方抓捕一事。通讯起头一段是这样的:
  当天傍晚5点多,谢朝平和妻子李琼在北京八宝山附近的家中正准备吃饭,门外响起了咚咚的敲门声。声音很大,李琼觉得来人很没礼貌。
  李琼回忆,谢朝平打开门,七八个人拥进屋里:
  “你是房东吗?”来人问。
  “不是。”谢答。
  “你租住的房子?身份证上的名字是谁?”
  “谢朝平。”
  “就是他。”几个人扑上来,迅速将谢拷住。
  ……
  这样的笔墨,与一篇小说的场景、人物对话几乎无异。也达到了该报所主张的“还原”新闻事件原貌的效果,因为读者读来,就如同观看一部纪实体电视片效果一样。试想,如果不是《南方周末》报有浓厚的文本创新氛围,如果不是值班编辑慧眼识金,将通讯这样写,会不会就在编辑环节被无情扼杀?极有可能让记者按惯常的思维、平常的写法去重新写。编辑环节在文体创新中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充当合格的文本创新执行者的角色,单单是欣赏者,还不能完全胜任。他必须对文本创新的意义以及内涵、具体操作手法、好做法等了如指掌,熟记于心。这种执行者,到底是“有力”还是“乏力”,笔者在此归纳为“三动”能力,即动脑、动嘴与动手。
  有人以为,编辑如同企业生产线的熟练工一样,改稿快、制作版面快最为重要,就“OK”了。笔者以为,此种把编辑当成“能工巧匠”的想法,实不可取。虽然他可能是一个编版的快手,但因为单纯图快,极容易扼杀了新思维,也就直接堵塞了创新意识涌动。俗话说“精工出细活”,文本创新探索更需要这种精神。基于此,说编辑是文体创新“有力的执行者”,所要求的第一位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勤动脑、肯动脑。一方面,在收到记者传稿,编辑浏览以后,能一针见血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迅速推出报道,实现及时性与创新性有效结合;另外一方面,编辑在与记者沟通当中,还要大胆、准确地就记者的新选题,报道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出真知灼见,为记者的文本创新实践出妙招。
  动嘴与动手能力比较好理解。针对具体的新闻事件该如何去写更鲜活,读者更喜爱阅读,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记者需要采访哪些人物、事件继续追踪到什么程度、增加什么背景材料等,这也就是要求,编辑若是“动嘴”,一定要“狠、准、快”,记者能够明确领悟,快速实施。而在强调文本创新前提下,编辑动手能力的提高,也赋予全新的含义,不再是简单改稿,更重要是对记者写作方法的把握,所侧重的是文本创意程度如何。
  做文本创新的“好手”
  在新的竞争形势下,编辑群体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养,老编辑要力争成“精”,新编辑要在争取“老道”与“新巧”之中寻求最佳结合点,尽快使自己兴奋起来,推动文本创新。
  做文本创新的“好手”,就是想表明,在文本急待革新形势下,编辑不能单纯满足会组稿、改稿、编排版面等,还要首先是一个新闻写作文本创新的实践者。这样,就会在编辑环节中,更会切中要害,考虑如何通过改良文本,报道新闻事件取得最佳效果;更容易理解记者为什么这样写写得很活泼,而不是带着责怪去想“怎么这样写?”,反而对创新写法的记者兴师问罪。
  依笔者的看法,编辑还是应当在出类拔萃的记者中选择。现如今,更应注重从那些理解文本创新内涵,并且在实际采写过程当中构思精巧、写法新颖的记者当中,有所侧重选择一些充实到编辑队伍,实现带动效应。这样做,更容易锻炼编辑队伍,有效提高他们文本创新的执行力,编辑群体的推动能力也更加彰显。
  (作者单位:《江门日报》时政新闻部)
  责编:刘冰石

推荐访问:浅谈 文本 编辑 浅谈编辑与文本创新 网络编辑创新大赛 大学生多媒体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