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摘要】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本文从这一视角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划时代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浅谈他身上具备的“公共知识分子”性质。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 陈独秀 知识者 行动者 理想者
  
  2004年9月,《南方人物周刊》策划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在开篇即引人注目的抛出独家标准:“谁是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他们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他们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①“‘公共知识分子50人’”并不是一个按照时髦路数做出的排行榜,”确实,近年来,国内有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公共性等相关问题讨论很是激烈,各家有各家的言说。我们处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分子最多同时又是最少的时代②下,回顾历史,细辩历史上浩瀚的知识分子群体,若论公共知识分子,《南方人物周刊》这一角度无疑十分具有创造性,本文即运用这一视角解读20世纪开端划时代的知识分子:陈独秀。
  陈独秀(1879 ―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一生创造的荣誉功绩和经历的惊险坎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至今,世人对他的评价仍旧褒贬不一。鉴于陈独秀一生浩瀚的动荡性,研究其“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企图以一文概之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本文主要参考其在《新青年》时期的经历和表现,并以此为中心考察。
  
  一、知识者: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
  
  陈独秀,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902年至1915年,陈独秀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在那里,他接触到资产阶级人权思想、西方自然科学以及一些社会主义思想。1917年初,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在分析陈独秀作为知识者时不得不提的是他身上的“报人”特征,一次次的办报经历充分地丰富了其学术和专业方面的知识。陈独秀首次涉足传媒,是1903年8月协助章士钊编辑《国民日日报》,尽管只有短短的3个多月,却为他未来的办报活动奠定了厚重基础。1903年底《国民日日报》停刊,春陈独秀从上海回到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这代表着陈从此开始独立办报的历史。《安徽俗话报》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创刊半年后,发行量甚为可观,在同期出版的白话报中处于领先地位。1914年7月陈独秀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在这一时期,陈独秀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经验,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如李大钊等,并将它们带进了后来的《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的《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的杂志之一,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并始终成为其的中心灵魂。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的一系列理论刊物《共产党》、《向导周报》、《劳动界》等都与陈独秀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行动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
  
  进言社会,参与公共事务,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期,陈独秀可谓是个中翘楚。五四运动爆发之时,陈独秀是北大的文科学长,对学生运动富有同情心。虽然当时他对学生运动的爆发缺乏准备,但是,他全身心地参加了这次运动。当时陈独秀已经40岁,但不顾他人的嘲笑,依然站在大街上散发爱国小册子。他充分的运用《新青年》作为阵地,起而行之,引领了时代朝前迈进的潮流。
  (一)用《新青年》培育“新”青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③正如梁启超在1900年酣畅淋漓鼓动的那样,陈独秀也认为要使中国走向民主富强,只有新一代“新”青年才能担当此任。他目睹了彼时青年一代的糟糕状况,意识到必须革中国青年人思想之命,使青年一代变得新鲜活泼,去适应今世之争存。于是,陈独秀充分利用《新青年》这一有力的武器来竭力鼓动宣传,强调《新青年》杂志的天职就是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通过不断的进言社会参与公共事务以培育“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伊始在《社告》中明确宣布:“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析以修身治国之道。”④陈独秀更高明之处在于扩大了“青年”一词的范畴。可以说,正是由于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的广泛影响,引导了中国近代史上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二)发起新文化运动
  今人谈论起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陈独秀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为开端,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这一说法,早已成为学界一致认同的经典表述。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所提倡的科学,主要是指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与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所提倡的民主,分两方面阐述:就个人而言,是指不仅要获得政治、经济上的权利,而且要获得人格上的独立与个性解放,做一个自由的人;就国家而言,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始一创刊,《新青年》就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掀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在这场由“五四”而开端的新文化运动的进程中,首先打开局面的毫无疑问是陈独秀,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三)传播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独具一格的价值定位领导了广大青年学子读者群,开展了影响整个社会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后来新青年在完成文化批判运动之后,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这种文化价值定位的转变,使《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成为空前绝后。事实上,陈独秀一直是一个革命、政治的活跃分子,自始至终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政治情怀,他想借《新青年》施展远大的政治抱负,当马克思主义这个后来彻底改变中国的思想传到中国,陈独秀才找到与其行动一致的文化思想,所以,他不惜与北京编辑同人分裂的代价,毅然加强了《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并在1918年与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团结一批对马克思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和愿意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北大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有组织地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青年》也在陈独秀的带领下逐渐变成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并对中国社会的前进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意义。
  
  三、理想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
  
  新青年社团分裂后,鲁迅一有机会就挖苦胡适,但从不抨击陈独秀,不仅是把他视为独立的斗士,有着感激的情感,更是因为陈独秀“叛逆”的精神,始终持有批判的眼光看待任何体制。在五四学生运动如火如荼激烈开展之时,在学生们已不再在政治上持冷漠态度之时,陈独秀这位富有洞察力的批评家却提出了中国目前急需的并非是爱国主义,并在1919年6月8日写下了一篇《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提出了青年活跃知识分子未曾想到过的问题,宣称改变中国比救国更为重要。他认为目前“爱国”并不能达到改变中国的目标,他鼓励学生们坚持理性的怀疑主义⑧。从总体上讲,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是相当冷静与理性的,在历史滚滚洪流的冲刷前,始终怀抱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南方周末》在《重读陈独秀》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陈独秀一生跨越了19世纪到20世纪,是一位在近代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而又复杂多变、充满争议的人物。其所守定不变者,是进化、民主、科学、爱国和社会主义五大根本问题,始终如一,至死不渝。他常能高瞻远瞩,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相信人类社会进化永无穷期;他坚信包括马克思主义及领袖人物在内,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和“包医百病”的学说。他是一位彻底的思想解放者。‘推倒一世豪杰,扩拓万古心胸’――1903年青年陈独秀所写的这12字座右铭,是他终生奋进的写照。”⑨
  
  参考文献
  ①②《南方人物周刊,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2004(7)
  ③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900年2月10日
  ④《社告》,《青年杂志》,第一卷第l号,1915年9月15日
  ⑤舒衡哲:《五四两代知识分子,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C].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⑥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 第一卷第l号,1915年9月15日
  ⑦张家康,《报人陈独秀》[J].《江淮文史》,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⑧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C].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38
  ⑨《南方周末》,《重读陈独秀》,2009年03月19日,D24版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推荐访问:新青年 陈独秀 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的意义 陈独秀与五四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