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获奖作品_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一、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由美国报人约瑟夫・普利策于1917年创立,被视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最初,只设4项新闻奖:公众服务奖、最佳新闻报道奖、最佳新闻写作奖和新闻史奖,至今已扩大到14项。自1917年以来,普利策新闻奖对美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奖获奖名录几乎囊括了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关注早已超越了国界,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活动已成为美国新闻文化和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事件。
  与普利策新闻奖日益增加的全球影响力相对应的,是其在国际环境中对各国形象的反映。从国际社会关系中的对外传播能力来说,一国的国家形象已成为对外文化传播软实力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均突出强调了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前中国新闻学院的徐小鸽教授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①杨伟芬教授认为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②;李寿源教授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③从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界定看,虽然表述有些差异,但都在各自层面上对国家形象的内涵作了界定。所谓国家形象,就是指这个国家在国外公众心目中投下的印象,并突出了国家形象的国际层面,也表明了媒体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因此,将普利策新闻奖作品放置在国际传播的视域中,探讨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对我们正确认识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选取了1990年至2010年间部分普利策新闻奖提名及获奖作品,以文章标题或内容中涉及“中国”的报道为分析单位,回顾了历年来普利策新闻奖的涉华报道,分析了其涉华报道的内容类型及倾向性。
  二、普利策新闻奖对华关注程度的分析
  1、普利策新闻奖对华关注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从表1 可以看出涉华报道题材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被普利策新闻奖提名和获奖的时间差逐渐减少;新世纪以来,普利策新闻奖对中国题材的关注程程度呈现不稳定状况,但未出现关注中断,报道数量整体上仍呈现上升趋势。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题材报道关注程度的上升,是美国社会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不断扩大的影响的一种回应,实则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重要性的不断上升及其得到的美方认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掌控了全球性媒介系统,支配着全球信息流通的方向与内容,因此这对中国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有着重大影响。
  2、政治、经济成为美国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
  将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涉华报道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科技四大类,其中经济包括经济发展指数、跨国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知识产权等;政治包括国际关系、法制、新闻自由等;社会包括就业、福利、环境污染、灾难等;文化与科技包括民俗民风、体育、科研等。以1999年至2008年的获奖作品的涉华题材为对象,其内容类型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
  其中2008年的调查性报道奖,获奖作品涉及到中国公司非法生产有毒药品及日用品,文章5篇;2007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获奖作品是一系列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伴生的种种问题的报道,文章10篇;2006年国际报道奖,获奖作品是对中国法制进程中所暴露的种种不公正问题的系列报道,文章8篇;2001年国际报道奖,获奖作品是对中国政府对法轮功事件的不恰当处理的一系列报道,文章10篇;1999年国内报道奖,获奖作品是对中国从美国引进卫星科技的中美投资合作的相关报道,文章10篇;文章共计43篇。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问题成为普利策新闻奖涉华题材的首要关注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显著性。普利策奖的评选,更多地关注事件的重要性和速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内部经济和体制问题、一些危机等都非常有可能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美国和世界的视野中并成为他们密切关注的对象。同时,2007年《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能够获奖,和其对公众利益的维护分不开。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为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打工人员福利保障不到位、工资低,以及由此引发的“民工荒”等等。在西方的新闻价值观中,问题、冲突乃是新闻价值要素之一,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富有盛誉的普利策新闻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乌鸦嘴”传统。④因此以揭露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公众权益的“侵犯”自然契合了普利策新闻奖的传统价值取向。
  三、普利策新闻奖涉华报道的倾向性
  负面报道明显多于正面、中性报道。仍以第83、85、90、91、92届中出现的中国题材报道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其中负面报道有34篇,正面报道1篇,中性报道9篇。正面和中性报道仅出现在经济新闻中,有关政治、宗教以及社会问题的报道均为负面报道。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确暴露了许多问题,然而普利策新闻奖中涉华报道的倾向性明显存在失衡,在笔者所列的5届中国题材报道获奖的文章中,负面报道高达79%,这对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旦这种负面报道成为西方媒体解读中国的主流声音,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正面的形象传播将无法消除其已造成的刻板印象。
  虽然普利策新闻奖在授予奖项时始终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其所报道的中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存在的缺陷也多是事实,然而涉华题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却展示给美国民众一个弊病百出的中国,显然是美国主流价值观影响着媒体的选择与报道范围,继而引导着符合美国长远利益的社会舆论。
  四、普利策新闻奖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
  1、涉华报道的视角不断转变,由中西方国家关系转向中国国内问题
  普利策国际报道获奖作品报道的地域一向侧重于欧洲,⑤而近几年美国媒体不仅对中国的崛起与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涉华报道更由国际视角不断转向对中国内部问题的深入研究。报道各有侧重,但整体上又视角全面、涉及广泛,涵盖了环境保护、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保护、全球化影响、城乡差距/农民工问题、社会保障/贫富差距、投资过热/安全建设、过高房价、区域发展/东西部差距、汽车业现状、民族问题/文化冲突10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中国媒体关注的热点,美国媒体对此深入、全面的报道则充分体现了其视角突破了中西关系的限制,通过对中国国内问题的担忧来侧面表达其主导价值,减少中西方价值观的直接冲突。
  2、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与中国法制的负面报道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
  从时间上来看,普利策新闻奖涉华题材的报道不存在内容上的前后重复,5届的报道主题分别为:毒药品、日用品,经济资本膨胀伴随的各种问题,社会不公平问题,对法轮功的抑制,中美的卫星技术合作。
  可以说这些报道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价值体系等方面,揭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弊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这样的报道,我们首先应该反省自身的问题并虚心改进,然而又有哪一个发达国家没有经过这一转型阶段的种种矛盾呢?美国主流媒体涉华的负面报道,缺少正面报道作为制衡点,对中国制造以及中国环境的不断恶化宣传,只能加深西方社会与公民对中国的误读,即使实现了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却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整体趋势,这为中美发展国际贸易、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设下了诸多障碍。
  国家形象一般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与评价。鉴于对国家形象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力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国公众对本国形象的认识并不总是如本国形象设计者所希望的那样,而总是有误差存在。这就是国家形象误读问题。⑥
  这种误读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关,也与各国的传播策略有关。通过对普利策新闻奖涉华报道的一系列分析,传播策略与国家形象构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楚明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应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努力,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国家形象误读,最终的结果是国家形象的受损。为了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者从根本上避免国家形象误读现象的出现,制定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向西方借鉴学习,大力推进整个中国传媒水平的不断进步,充分运用媒体的力量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①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参见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7
  ②杨伟芬 主编:《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5
  ③李寿源 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305
  ④展江,《普利策新闻奖:“乌鸦嘴”的荣耀与误读》,人民网
  ⑤展江:《新闻与正义》,海南出版社,1998
  ⑥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65、112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获奖作品 中国 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普利策新闻奖经典作品 2018普利策新闻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