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的大陆“学费”]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学费

  大陆正向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艰难迈进。面对这个过程,台湾人是参与并从中受益,还是远离而失去机会,肯定得仔细拿捏抉择一番。      5月初我有了大吃川菜的机会,因为赶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举办。这论坛更被熟知的名称是“国共论坛”,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后,已经办到第七届。本届论坛正逢EACF签订实施带来利好,按照我等美好愿望,大家不都得欢欣鼓舞,大赞两岸经济合作形势。
  到几个会场听听讨论,大好前景当然是主旋律,不过吐苦水的也不少。
  吐苦水的不少是台商。我挺想告诉这些跑到大陆来赚钱的同胞,伟大领袖有千古名句“牢骚太盛防肠断”。不过还得先弄清牢骚的内容。结果发现,有的事情确实超出了牢骚范畴。
  台商的苦水来自实际遭遇,他们在大陆搭上了真金白银甚至身家性命,没法子像学者一般总从宏观大局着眼。倒有一位本身是教授的台商发了言,完全没了学者的雍容,一副要急眼的样子。他从去年十月响应某内地城市招商引资的倡议,注入资金后就障碍重重,如入无物之阵。如今砸进一千多万人民币了,正事还没有眉目。他说从纯财经角度讲,这项生意非常符合当地情况和市场需求,却卡在了各职能部门的“扯皮”上,在他眼里最简单的手序都会遇到种种弄不明白的拖延。每当他试图沟通时,标准答案总是:“对不起,您是我市第一位台商,我们以前没有经验,请耐心等候”。时间就是金钱,而时间也在不断烧钱。这学者台商愤激地说:“我前半生关于正义和道德的信仰,简直要随这次投资烟消云散了。”
  他的愤激可以理解。我在理解之余,也想起几个类似的故事。
  故事一,有些无厘头。某地多年前招商引资修路,某台商欣然投资,跟当地政府签订了收取二十年过路费的合同。道路建成六年后,当地便强行拆除收费站,让台商不能再受益。当地政府给台商的交待是,几年来经济发展带来过路车辆暴增,六年已经赚足了。台商以为拿着合同占足了理,却一直改变不了既成事实。
  故事二,被报道得比较广泛。某台商开办心理辅导教育机构,在对一位IT企业高管的妻子进行培训时,采用的某些语言和方式引起丈夫的不满。这名高管以课程破坏夫妻感情为由,带人当众殴打台商。台商连夜逃回台湾,事后表示,当时已经报案,到场的民警却对殴打袖手旁观。
  故事三,可以作为小说题材。某台商到内地某城市办工厂,顺风顺水,麾下的总经理是当地人,办事得力。心情舒畅的台商回了趟台湾,将生意交给总经理打理。回来后局势大变,总经理趁他不在,更换了所有公章,走完所有手序,在法律上将整个工厂产权完全转移,跟台商没了任何关系。这位总经理之所以能偷梁换柱,主要是因为他在当地很有门路。台商不能坐以待毙,一方面打官司走法律程序,又入乡随俗,想办法托关系走私人门路,终于改变不了木已成舟的局面,被迫回到台湾。他至今表示不放弃讨公道,但又说,从此放弃对大陆和大陆市场的希望,在台湾逢人便劝“千万不要到大陆投资”。
  我知道以上故事的讲法过于简单,还有一面之词的嫌疑。不过,台商的痛苦不在于得到不利于他们的说法,而在于往往根本没有说法。作为商人,他们到任何地方投资前都会孜孜研究当地法规,希望能在法律框架内追求利润和前途,获得保护。他们在大陆也一直这样做,结果发现,无论法规还是合同,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有时却不能在有事时起到作用。
   我相信,大陆人可能更会对这些故事心领神会。那么,可以用来安慰台商的说法就是:大陆正处于转型期,台商交的学费,也是大陆同胞都在交的。另外,虽然有不少惨痛,我还可以举出旺旺、永和豆浆、康师傅等正面例子。大陆正向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艰难迈进。面对这个过程,台湾人是参与并从中受益,还是远离而失去机会,肯定得仔细拿捏抉择一番。这样,我就有底气将领袖的后一句诗送给台商们:“风物长宜放眼量”。
  但最希望共勉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陆同胞们:如果还没忘了和平统一大业,尽量显得可爱些吧。

推荐访问:台商 学费 大陆 台商的大陆“学费” 华东台商子女学校学费 上海台商子女学校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