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夭折的“创举”]创举的意思

  很多人遗忘了重庆市首任市长潘文华“疯狂的拓城之举”,如同很多人遗忘了重庆这座城市期盼地铁的梦想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开启。      1930年,一位金发碧眼的德国工程师乘坐轮船抵达码头,眼前看到的这座坡坡坎坎、向上延伸的陌生城市,让这位老外感到一丝惊奇。   几十分钟后,他见到了这座城市的“父母官”――首任市长潘文华,也接受一项重要的任务――为刚刚建市的重庆修建地铁。对于这位德国工程师而言,这不算什么,可是对于那个时期的重庆,可以说是一次“异想天开般的创举”,因为那个时候,不仅仅是重庆人,就连整个中国,几乎很少有人听说过地铁,更甭提见过地铁、乘坐过地铁。不得不提一下,重庆这座城市的首任市长潘文华,这个“敢想敢做”的人。   潘文华,字仲三,四川省仁寿县人。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时,与同窗大邑人刘湘结为知己。宣统元年,潘文华随清军进藏平边,曾辗转印度、缅甸等地,历经辛亥护法之役,数次血战,从一小排长渐升为川军旅长。而刘湘亦在军阀混战之中,一跃而成为川局中之一大巨头。潘遂率部投归刘湘随刘不二,成为刘湘最为亲信的将领。   1927年11月1日,为扩充市政,潘文华呈准二十一军军部,将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改组为重庆市政厅,潘文华以市长名义开始全面开展主持工作。1929年2月15日,经潘文华多方组织请愿、报告后,国民政府决定:重庆市政厅改组为重庆市政府,重庆正式建市。市长为潘文华。这年,重庆市区人口为232993人,45038户,不包括南岸江北人口在内。   有史料曾经评价潘文华为“建设狂”,一点不为过。拓城修路是他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潘文华面对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内无马路汽车,城外是关山坡,过江靠木船,吃水靠人挑,入夜点油灯,随处扔垃圾,人烟稠密拥挤,封闭落后陈旧的旧重庆,提出了“辟城建市拓展新市区”的新思路新观念。   要拓城,只能冲出通远门。但是,要冲出通远门何等容易,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记得,那时站在通远门上远眺,累累坟茔逶迤无尽,人称棺山,是数百年来市民祖宗安息的墓地。   把几十万座坟墓撬走建新城,这事不但市议员通不过,城里老少爷们更是不同意。行武出身的潘文华一点不心软,任命旅长郭勋祺出任迁坟局局长,持快枪在手,放出话来:“谁敢阻挡,枪不认人!”仅用了一年时间,通远门外坟茔全部弄走,开拓出从七星岗到菜园坝、从上清寺到曾家岩的大片地块,是为重庆新市区。   迁坟同时,潘文华又修路。按《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款》,1929年的重庆已开埠35年,竟无一条公路,城内仅有三尺余宽供拾滑竿的步道。潘文华便亲自规划了主城三条公路,以渝中半岛山脊为界,分中区干线、南区干线(沿长江)和北区干线(沿嘉陵江),中区干线由七星岗经两路口、上清寺到达曾家岩(后来的周恩来公馆),叫中山大道,全长3.5公里,宽20米,底层砌碎石,上层敷三合土,成为重庆第一条等级公路。有了路,潘文华任期9年内,重庆拓城迈开大步,向西冲破浮图关,将一个叫沙坪坝的小镇扩展为文化区;向北延展到江北城,向南扩大到南岸区,一座有规模的近代城市终于呈现在群山环抱的两江之滨。   潘文华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从政却一点不含糊,邀请国外专家前来修建地铁,也是他拓城举措中的一部分。   虽然现在已经无从查证当时地铁规划的线路,但是从重庆地铁1号线开通之后官方公布的消息中可以得知:有三成的工程仍沿用德国工程师当时建造的隧洞。   1969年,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建成,这条线路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地铁线,可是,少有人知,中国真正最早开工的地铁线路是在重庆,只可惜,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已经开工的地铁建设不得不停止。   众所周知,最初为修建地铁打造的隧洞,后来也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重庆市民躲避日军敌机轰炸的最佳避难所。   尽管重庆的地铁因为现实因素戛然而止,但不可否认,在那个年代看上去颇具“创意”的这番举措,已经开启了一座城市的梦想。

推荐访问:创举 夭折 一次夭折的“创举” 一次夭折的改革 一次夭折的美育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