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说法正确的【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位置】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历史时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启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基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省情,为了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了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提出要实现“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由此,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位置,这将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理智的声音和一个自觉的行动。
  区域协调发展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为参照系,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导向,以高端产业、信息与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是全面小康基础上的简单量的扩张,而是在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等方面的质的提升。它要求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在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方面,体现发展水平更高、发展全面性更强、发展协调性更优、发展结果更均衡。因此,基本实现现代化应当十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基本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区域发展理论所揭示的区域演化的内在要求。从区域发展和区域现代化的规律来看,区域生命周期理论、梯度理论和空间一体化理论分别从时间、技术和空间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在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各个发展区域形成以后会如同一个个生命有机体一样,遵循从出生期到成长期、成熟期、衰老期的变化次序而发展。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区域面临一系列不一样的问题。当一国发展到有许多不同生命周期的区域并存时,就必然产生协调解决各种区域问题的要求。
  梯度理论认为,由于各区域现代化发展的阶段不同,必然存在着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同时也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扩散与转移的趋势。当一国的发达区域成熟后,就会萌发协调区域关系、促进区域之间产业转移与技术传播的要求。
  空间一体化理论强调,在区域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断进行重组的空间子系统的边界会发生变化,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各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全面趋向一体化。这时,理所当然地会产生由政府协调区域关系的要求。
  既然区域演化规律和区域现代化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那么,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应该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前提,就要努力追求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近几年,尽管苏中、苏北的发展呈现了可喜的变化,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连续几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目前苏南、苏北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2010年,苏南人均GDP达1.2万美元,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GDPI万美元的门槛;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3%,创新研发能力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化率达68%,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苏南的辉煌相比,苏北的不少发展指标还处在很差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苏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尽快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来缩小苏南和苏北的发展差距。
  “共同发展”提升为“协调发展”更顺应现代化要求
  在现代化发展目标下,1994年省第九次党代会就明确了“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现在,省委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调整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对原来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递进、深化和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蕴含着一系列的发展转型要求:
  一是战略目标从经济总量提升转向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协调与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实现经济发展的空间适度均衡,将苏南、苏北经济指标方面的差距缩小到合理范围;提升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协调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区域利益关系;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三大区域的人民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平衡,把苏南、苏中、苏北都建设成“适合人民居住的家园”。
  二是区域合作从粗放式、低层次上升为精细式、高层次。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下的区域合作是粗放式、低层次的,它往往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简单叠加组合,或者仅仅意味着苏南发达区域对苏中、苏北欠发达区域的单一资金援助以及特定时期的政策倾斜。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区域合作则是精细式、高层次的,它强调要把简单叠加组合升格为有机结合互动,把单一的资金援助转变为经济、技术、文化、组织制度的全面融合,把政策的倾斜转化为能力的培养,把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交融、组织变革、制度变迁结合起来。
  三是发展推力从政府管理者为主变成企业经营者为主。区域发展的行政色彩将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入而淡化,经济运行将以市场导向和价格杠杆指挥为主,企业经营者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政府管理者只是通过公布信息、制定政策、塑造环境等来引导与监督企业的跨区域投资行为。企业经营者们将从区域角度建立起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在水平型分工上各展所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在垂直型分工上提升效率,营造出苏南发达区域上游加工制造业带动苏中、苏北资源开发区域发展的格局。
  较之于原来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仅包含了区域共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而更多地体现了相互促进、互助互动的精神,更加注重形成区域间的联动发展机制,更加追求在空间布局、设施建设、城乡关系、产业分工等方面创造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更加呈现出一幅全方位融通协调的,苏南、苏中、苏北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和谐发展图景,从而更能顺应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在现代化进程中强化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优化路径与对策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征程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键是要继续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培育三大区域的发展新优势,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为此,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是对三大区域在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角色恰当定位。苏南应该加快产业提升和经济升级,突出集约发展、自主创新、生态环保,力争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成为创新型经济先行区,成为江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先导区,更好地发挥对苏中、苏北的辐射带动作用。苏中应该着力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重点在引进外资、产业集聚、联动开发、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更高起点上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加快与苏南融合发展。苏北应该在新的平台上,抓住和用好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纳入长三角区域板块等新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着眼错位竞争,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促进三大区域在更大平台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对接融合。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资本、产业、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由南向北转移,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由北向南转移。尤其要加大苏南发达区域向苏中、苏北欠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力度,充分利用苏南的技术、人才优势,深度挖掘苏北的土地、资源、区位等优势,促使三大区域在更大平台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合作,从整体上提升江苏现代化推进水平。
  三是加大对苏中、苏北欠发达区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苏中、苏北欠发达区域发展基础、人的能力、产业创新等的援助。其一,加大区域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范围、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并且合理地进行财政拨付。其二,加大区域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采取筹建区域开发银行、建立区域发展基金等方式,强化对于苏中、苏北企业的金融支持。其三,实现各种支持政策的区域聚焦。改变原来大面积式的通用区域政策,让有关支持政策在重点区域实现聚焦,从而提高区域政策的执行力度,降低区域协调的成本,增强区域政策的有效性。
  四是加快推动三大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实施财政转移支付,通过省内资源的二次分配,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与民生保障体系。

推荐访问:江苏 摆在 实现现代化 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位置 区域协调发展三大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