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征视角下“80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探析] 跨文化视角的特征

  【摘要】全球化的视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开放迅捷的网络时代,对“80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站在时代特征的背景下,透过他们种种与传统道德观念相冲突的外在表象,客观分析“80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分析存在于他们生层次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和精神需求,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时代特征,“80后”,精神世界,价值观
  
  “80后”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群体,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含义,公众舆论对他们评价并不高。社会舆论中的“80后”,更多的是以一种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理想信念迷茫、责任感和道德感弱化等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听中。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80后”的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突然长大,他们以空前的热情自发的捐款捐物、参加献血、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奔赴抗震救灾前线。“80后”在汶川大地震后所表现出的博爱、善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让人刮目相看,喜出望外;这种反差,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审视该如何去客观评价“80后”的精神世界。
  
  一、时代特征对“80后”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的冲击
  
  1、全球化的视野对“8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在我们积极吸纳世界现代文明的同时,西方种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也乘虚而入。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因此,当前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扭曲。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具有青年特有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是气血奔涌的一代,易冲动与情绪化,行为偏激易出轨等,这些青年人固有年龄特点,交织全球化对本土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得我们不得不去足够重视由此所带来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风险和威胁。
  2、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对“80后”大学生道德理念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也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一定范围内造成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敲诈活动的蔓延,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网络时代的开放信息传播对“80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冲击
  随着网络技术普及和网络信息的高速开放传播,“80后”大学生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不断接受着网络时代的深刻影响,全球共享的教育资源,跨国界、不分民族、不分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交流,特别是虚拟的网络身份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以个体身份参与全球化”的机遇,网络已经成了他们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空间。但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网络监管的欠完善性、网络身份的虚拟性,致使“黄、赌、毒、邪”等腐朽没落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以可乘之机,少数大学生在这个网络的时代里,慢慢变得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从迷恋网络开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80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客观剖析
  
  1、价值观念:多元与趋同共存,断裂与传承同在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特征,他们有许多美好的理想,渴望社会公正廉洁,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这一思想冲突得不到合理解释,大学生就会表现出走向极端的愤世嫉俗,对整个社会持批判态度。
  市场经济给“80后”产生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传统价值观念与个人利益现实的冲突。传统的价值观念强调国家集体利益、轻视个人物质利益。而“80后”的新一代则更由务虚向务实转变、由理想向现实转变,他们崇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们之前所一直倡导的传统观念中的精神追求。
  不过透视四川5.12抗震救灾,我们可以发现,“80后”在深层思想价值观念上,虽然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断裂,但在政治认同、文化传承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2、道德理念:功利与超越交织,务实与理想同在
  “80后”的大学生,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更多的是以某些外在的不足展现我们面前:如有些人理想和信念不够坚定,责任感和道德感尚不强;有些人自控能力差,感情用事,容易冲动;有些人急功近利,缺少耐心,过于实际等等。
  5.12汶川大地震,犹如一道闪电,刹那间绽放了“80后”的精神世界:在生存机会前的彼此谦让、蜂拥而至的志愿者、争先恐后的献血者……让我们又分明看到了他们一种摆脱功利算计的精神存在,一种超出个人利益而在他人和民族的存在中找到自身价值的精神存在,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而趋近于高贵和纯粹的精神存在。这说明“80后”并没有被功利主义的冰水淹没,心灵深处依然澎湃着热烈的、高尚的、神圣的情感,只是需要某种触动和激发。
  “80后”的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上,存在着双重结构,即在个人生活领域,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而在社会生活领域则依然以“社会”为重。这正是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基础。
  3、精神需求:个体与社会兼顾,物质与精神共求
  “80后”的大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分析和计算。这种市场经济副作用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冲击,往往表现在“80后”的大学生人生坐标就容易失控,人生理想、学习目标、价值观念中的趋利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80后”的这些功利性特点,常常让他们在个人生活领域,更多的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他们追求个性张扬,常常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他们崇尚个人自由,关注个人利益,对金钱既追求又鄙视,对理想信念既深深眷恋又信心不足。正是因为这种表现,总令人感觉他们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的若即若离,难以协调。
  5.12之后的抗震救灾,展现了他们最深层的精神构造,他们的个体选择与国家意志其实是可以达到高度一致的。也许有的观点会认为,他们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明显带有一些追求自我实现的成分。笔者认为,其实这正是“80后”大学生的特点。他们的这些表现,表明他们在个体与社会的结合中,已经慢慢找打了自我实现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这也是我们教育引导“80后”在实现个体选择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相协调统一的最佳突破点。
  
  三、时代特征对思政工作的启示
  
  “80后”的大学生所展现的这些特点,反映了他们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也折射了时代特征对新时期思政工作的挑战,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诸多启示。
  1、站在时代前沿,用发展的眼光,调整评价标准。时代已经给“80后”的大学生刻上深深的烙印,这是任何社会力量所都不能扭转的现实,面对“80后”一代,我们应该调整评判标准,对他们多一点平等、理解、接纳甚或是欣赏。
  2、唱响主旋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80后”大学生对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困惑,我们更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引导他们直面时代挑战、走出思想迷茫、坚定理想信念。
  3、贴近学生实际,改变传统观念下的思政模式。思政教育最大的落脚点就是要发现潜在的价值观念或者精神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载体转化为教育者的思想认同。当前的思政模式首先要透过“80后”大学生种种表象,发掘他们身上那些相对稳定的、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思想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4、开放的胸怀,应对开放的网络冲击。要进一步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建设。网络世界、网上舆情、虚拟身份,对“80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认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他们在任何一个互联网节点都可能成为一个发布终端,成为虚拟网络社会中的成员,成为自己思想世界的主宰者。因而,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建设、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如何推进网络立法监管体制的健全,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江苏高教2008 年第1 期
  [2] 王政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辽宁警专学报2008年第2期
  [3] 甘均良 《贴近时代特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 年第2 期3、
  [4] 李卫红讲话《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扎实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 网络文献《从抗震救灾看80后的精神世界》

推荐访问:探析 视角 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视角下“80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探析 大学生理想信念论文 大学生理想信念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