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 橘生淮南暗恋完整版txt

  �作者简介:白 雪;(1989.1-);女;籍贯:辽宁省营口市盖县;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职称:无(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便交融甚多。在众多方面的交流融合中,文化交流是中日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根同源的汉文化在日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日本人对于汉文化又究竟抱有怎样的态度?本文拟从分析日语ことわざ中的中国元素出发,就这些问题做出粗浅的分析解答。
  �关键词:ことわざ;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汉文化情结;文化态度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2
  �
  � 谚语是每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经千年沉积下来的知言慧语。日本也是如此,有着其智慧高度浓缩而成的“ことわざ”。日本的“ことわざ”译为汉语虽然为“谚语”,却不可以单纯的按中国的“谚语”去理解。日本的“ことわざ”相当于中国的谚语加上历代名句,是所有这些精品文化的集合。这些精品文化不单纯是处世的哲学或者人生的哲理,也蕴含着日本人民长期生活累积的经验。也正是如此,我们恰恰可以从日本的“ことわざ”中去探寻日本的文化情怀,尤其是从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对日本人的汉文化情结窥探一二。
  �从宫腰贤主编的《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日本的ことわざ中,单纯由日本国民创造的谚语并不是非常多,相对的,喜爱外来文化、奉行拿来主义的日本人的谚语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谚语、成语故事以及西方国家的佳句妙词,并且翻译成日语,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源自中国的ことわざ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熟语谚语
  �行云流水
  �自暴自弃
  �2.典故谚语
  �卧薪尝胆
  �3.汉诗汉词
  �春宵一刻值千金
  �4.传说谚语
  �天知る地知る
  �这四种类型的谚语也是中国谚语的重要组成种类,但两国的谚语相比较而言,又各自有其不同。尤其是上述第三种类别的汉诗汉词ことわざ,这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名篇佳句的形式与谚语独立开来的。而第四种形式的传说谚语因其日化形式比较明显,又难以查找出其具体的出处,所以本文在讨论日语ことわざ中的中国元素时不予涉及。而前三种类别的ことわざ,笔者拟根据其出处将其按照中国的四分法分为“经”“史”“子”“集”加以论述。
  �一、经:儒家的经典及后世儒生解释经典的著作,及与学习经书有关的著作。大部分的熟语谚语出自其中。本文重点论述儒家的文化根基――《论语》。
  �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这样描述中日文化的关系: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卤水,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经接触就成了豆腐。从这句话中我们其实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的点化和卤变作用,才使得日本文化有了其更为深刻的内涵。
  �以儒学为例,如大家所知,早在公元3世纪,儒学就已传入日本。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在全国的学校普及《论语》等中国文化典籍的教育,进一步促进了儒学在日本的发展。在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的600年间,儒学思想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更是尤其重视儒学,大力提倡儒学教育,禁止异教的存在。可以说儒学的发展在江户时期达到了全盛时代。1868年明治维新后,儒学思想更是和神道融为一体,进一步影响着日本国民的生活。
  �倘若单纯如此看来,儒学在日本貌似发挥了同中国一样的作用,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从而引导人民思想规范。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终究也只是点化、卤变的效用,并没有完全改变日本文化的本质。儒学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过日本本土因素的筛选与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
  �我们在翻阅整理堪称日本人智慧结晶的经典书籍《谚语故事辞典》的时候发现,在多达70个出自《论语》的谚语中,诸如“既往不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人处事类的语句占大多数。例如:
  �1.三人行えば必ず我が�あり
  �现代汉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处:《论语•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三省
  �现代汉语:三省吾身
  �出处:《论语•学而》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人の己を知らざるを患えず人を知らざるを患う
  �现代汉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释义: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日本祥传社《令高中生感动的论语》的评论中这样说道:“在两千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日本人的精神和道德的根干,日本人通过《论语》一书,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的处世为人之道,踏入社会之后人与人之间产生摩擦并为此感到痛苦时,真正起作用的是《论语》。”众所周知,孔子的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其中之一就是礼。礼代表着国家的秩序,只有遵守国家的秩序,社会才能稳定,百姓才能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活。
  �二、史:即历史类书籍。也是典故谚语的主要出处。本文以《史记》为代表进行分析。
  �《史记》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各界的极大重视,在政治、教育、史学、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为日本民族的象征和日本民族内聚的核心的“天皇”一词便出自于《史记 秦始皇本纪》。著名的《宪法十七条》也引进了《史记》所蕴含的儒学义理以及封建大一统思想。日本第一部国史《古事记》的编写也是受到了《史记》的直接影响。《史记》还促使了日本记纪文学的产生,并且与日本著名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1.��舟の�を漏らす
  �现代汉语:漏网之鱼
  �出处:《史记•酷吏传》
  �原文:“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释义:漏网之鱼,在日语和汉语中都用来比喻逃脱法律制裁的大罪人。
  �2.危うきこと累卵の如し
  �现代汉语:危如累卵
  �出处:《史记•范睢传》
  �原文:“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则安。”
  �释义:用来表示极其危险的情形或状况。在日语和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多用于书面语。
  �3.新たに沐する者は必ず冠を�く
  �现代汉语:新沐弹冠
  �出处:《史记•屈原传》
  �原文:“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祭,受物之汶汶者乎?”
  �释义:刚刚沐浴过的人戴帽子时一定会把灰尘弹干净。用来形容清正廉洁的人不受外界污浊事物的影响。多用于书面语。
  �4.枕を高くして寝る
  �现代汉语:高枕无忧
  �出处:《史记•战国策•魏策一》
  �原文:“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释义:表示任何事情准备周全,不用担心的意思。
  �5.背水の�
  �现代汉语:背水一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原文:“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释义:背对着淋漓摆开阵势,拼死战斗。比喻决一死战。
  �在日本流传开来的《史记》典故中,既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有少数一些为教化日本国民而挑选的、国人不甚熟悉的故事,由此足以看出日本人对《史记》的推崇。这也再一次印证了:大凡优秀的文化,都是没有国界的,它属于整个世界,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子:收录十分庞杂,九流十家都包含在内。甚至包括很多无法列入“经史集”部的书。很大一部分熟语谚语和典故谚语正出自于这些书中。
  �1.�耳�目
  �现代汉语:飞耳长目
  �出处:《管子•九守》
  �原文:“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鸣,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释义: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2.匹夫の勇
  �现代汉语:匹夫之勇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释义: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气。
  �3.人各々能有り不能有り
  �现代汉语:人各有能有不能
  �出处:《左传•定公五年》
  �原文:“固辞不能,子使余也,人各有能有不能。”
  �释义:人人都有做得了做不了的事。比喻人的才能智慧总是各有长短。
  �4.人に�たんと欲する者は必ず先ず自ら�つ
  �现代汉语: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出处:《吕氏春秋•先己》
  �原文:“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释义: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
  �5.人一たびして之を能くすれば己之をたびす
  �现代汉语:人一能之己百之
  �出处:《中庸》
  �原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释义: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一百次。
  �6.人を恃むは自ら恃むに如かず
  �现代汉语:恃人不如自恃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原文:“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释义:倚靠别人不如倚靠自己。
  �从所列举得例子中也可以看出,被收录到ことわざ中的诸子思想大多是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就连一向不受日本人待见的孟老夫子的很多精华思想都被接收。深究其中原因,孟子虽然是儒家的正统,但侧重于“仁”,提倡“民重君轻”,这在天皇的日本是必定得不到推广的。
  �四、集:即历代文人作品集。几乎所有的汉诗汉词类谚语都属于这一类别。本文将详细论述唐诗佳句,并以白居易为主要分析对象。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诗歌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中西方的诗歌表达方式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的韵律诗如果被翻译为英语,那么原文所蕴含的音乐美、诗意美以及赋比兴等的艺术手法已无处可寻。
  �但是,这一点在中日的诗歌文化之间是有待商榷的。日本语是在中文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直到现在日语中仍有大量的汉语词汇的存在。大概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诗歌对日本人而言不是简单的外国文学,而是自身文化的一种延伸。在日本,汉诗这个词并不是指中国的诗,而是日本的诗歌文学中的一种体裁。日本现存最早的汉诗集是编于750年前后的《怀风藻》。中国六朝诗风的影响在其中可见一斑。唐诗还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其中的代表便是日本文学史上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
  �对中国国人而言,说到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是最杰出的代表。但是在日本,最受推崇的诗人却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一向以简单易懂闻名于世,对当时正在研习中文的日本人来说,传入日本的唐诗中,白居易的诗文是相对容易读懂的,这也是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受到欢迎的一个方面。其次,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等四类。“讽喻诗”因为揭示了官场的黑暗、民众生活的痛苦而受到白居易本人的珍爱和中国文人的推崇。但是在日本,情况却恰恰相反,日本文人所欣赏的正是白居易自己所“轻视”的“闲适诗”。探其原因,怕是一方面“讽喻诗”是借以讽喻时事,当时的日本贵族文人醉心于享受,无心关注时事,更何况他国之事;二来读诗的日本贵族文人们基于日本和歌寄情于四季、吟咏恋情的功能,对正好符合其审美意识的“闲适诗”加以欣赏和引用。《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中所存的白居易诗文条目便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1.比翼�理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
  �原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释义: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2.木石に非ず
  �出处:唐•白居易《李夫人》
  �原文:“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释义:人不是草木和石头。意为人不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木石,而是有思想感情的。
  �3.林�に酒を暖めて��を烧く
  �出处:唐•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原文:“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释义:在林子里烧红色的落叶用来热酒喝。
  �4.槿花一日の�
  �出处:白居易的诗
  �原文:“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释义:比喻人世间的荣华短暂
  �5.�月屋梁の想い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
  �原文:“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释义: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需要注意的是,从《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独享尊崇的白居易,还是从江户时代才开始在日本受到欢迎的李白、杜甫,他们的诗句都不是以整首诗歌的形式得以流传的,而是从整首诗中抽出的一句半句。
  �结论: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谚语和格言,这些谚语和格言经过历史的洗涤和冲刷,俨然已成为经典之中的精髓。而对精髓的解读又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文化现象与其深刻内涵。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文化几乎渗透到了日本文化以及日本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汉文化作为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为当时的日本所引进吸收,又根据本国的自身需要加以筛选和发扬,从而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从以上对日语谚语简单的归纳分析中,我们恰恰能够看出一个民族对待优秀文化所应有的态度。不盲目崇拜大国,不一味照搬模仿,而是有目的的、有条件的加以吸收,结合本国特色,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只有不断吸收创新,才是永葆文化活力的秘诀所在。
  �作者:白 雪、崔 岚、徐 歌、张 英、指导老师:李 卉

推荐访问:淮南 橘生淮南 橘生淮南电视剧 橘生淮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