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伙中国淘金记] 印度小伙在中国

  拉姆来自印度金奈,上有哥哥,下有弟妹,家境清贫。在家乡当厨师时,他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但月工资只有一万卢比(折合人民币1000多元)。为了寻求更好的出路,几年前他随朋友来到了中国重庆。
  初到异国,他先在朋友打工的饭店帮忙,专门制作咖喱味道的印度食品,然而重庆遍地都是小吃,咖喱食品很少有人问津,这让他感到压力很大。后来,他发现虽然咖喱食品没那么讨喜,但是不少人却对印度的特色小吃――飞饼很感兴趣,这让他看到了商机。没过多久,他就和一个朋友在重庆洪崖洞开了一家3平米不到的印度飞饼店。可是开张之后,店里一天只能卖出几十个飞饼,入不敷出。拉姆经过反复分析,认为生意惨淡的原因是这里的人流量不够。可他是外国人,对重庆并不熟悉,在哪里开店才合适呢?
  就在拉姆苦恼不已的时候,一个叫周静的女士忽然给他打电话,表示想跟他合作。原来,周静是重庆美心集团的外事主管,不久前,美心集团在重庆南岸建成了一条充满异域风情的洋人街,想吸引一些外国人来这里创业,于是她到了他。
  几经沟通,拉姆终于在洋人街落脚,开了家印度美食城。他把店交给专人打理,自己则推着小推车到人多的地方卖飞饼。
  那时,对拉姆来说,最困难的事情是不会说汉语,他连顾客要买几个飞饼都听不懂,生意很不好做。为此,他痛下决心从最简单的中国数字学起,并努力模仿顾客说重庆话。经过苦练,他的汉语水平进步飞速,特别是学会重庆话之后,顾客都觉得他很亲切,小摊的生意因此火红了很多。
  然而好景不长,拉姆又遇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天气越来越热,游人急剧减少,买飞饼的顾客也越来越少,有时一天只能卖出几个。飞饼是用面团做的,如果当天卖不出去,备用的面团第二天就会变质,只能扔掉。按一个面团一毛钱的成本计算,他一天就要亏损几百元,怎么办?想到夏季漫长,拉姆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摊位,背上行囊,回印度老家了。
  回到家里之后,拉姆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认真分析生意失败的原因。他知道,天气是不可避免的因素,但人气对生意的影响更大,因此,想办法聚集人气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他想到自己制作飞饼时偶尔会旋转面团,因此招来顾客的注目,如果自己将这个动作练得像特技表演一样,高高抛起,然后旋转几圈,会不会更吸引人?
  想到这里,他立即找来面团进行实践。开始时,因为旋转的速度和力度不够,他总是把摊开的面饼弄破或掉在地上,但他并没有气馁,反复进行练习。3个月过去了,他终于能娴熟地把面团抛到空中,然后准确地接住并飞速旋转。虽然跟真正的杂技、特技表演相比不算什么,但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技能已经非常精彩了。于是,他信心十足地返回重庆,重新撑起飞饼摊。
  这项绝活果然吸引人。拉姆每次甩开面团,都会有不人围靠过来,津津有味地看他表演。当他偶尔把面饼甩得太高或太远,导致接不到时,围观的人就哈哈大笑,而他总是腼腆地笑笑,操着重庆口音说:“没得关系,再做一个!”那憨憨的笑容和生涩的重庆话让大家笑得更欢了。这样有趣的表演让大家都乐得帮衬他的生意,顾客越来越多,拉姆特意为飞饼起名字叫“楼上飞”。
  后来,拉姆还把麻辣调料加入到面团当中,制作出更符合重庆人口味的麻辣飞饼。
  有了“楼上飞”和麻辣飞饼两大招牌,拉姆的飞饼摊每天至少能卖出500个飞饼,摊子也从1个增至6个。算下来,他每天能卖出3000个以上的飞饼,月赚2万多元,比在家乡挣得更多。
  不辞千里来中国淘金,拉姆没有被困难吓退,细心研究顾客心理,把制作飞饼的技术变成艺术,既让人赏心悦目,又让人享受口福。可以说,他的成功源于努力、用心和坚持。

推荐访问:印度 淘金 小伙 印度小伙中国淘金记 印度小伙在中国 印度小伙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