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文化滋润我们的课堂] 原创新课堂七年级上册数学答案

  一次课间与学生闲聊,随便问了学生一句:“喜欢数学课吗?”学生支支吾吾地说:“不太喜欢?”“为什么呀?”“数学课上就是做题目,没意思。”听了这样的话很生气,可转念一想:我们的数学教学确实过分地强调解题训练。难道数学就是解题吗?我不禁自问。通过翻阅资料,原来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文化的核心。《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但是要求仍只在理论的天空中打雷,却没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扎根。那么如何让数学文化滋润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营造文化氛围,感知数学的魅力
  
  伴随数学观与数学教育观的变化,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数学和其他学科创建的文明一样,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但是,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要让这种乏味的教学有所改变,使学生从繁琐的数字运算、脱离实际的解决问题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营造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上做文章,赋予教学内容以生命力,使课堂活动充满生机,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文化气息。
  
  1,数学故事进课堂。提起故事学生兴趣十足。讲故事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我们不妨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如果说数学家的故事可以拉近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树立学习的榜样,明确了奋斗的目标,那么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同学自己编写数学故事更是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许多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上,一筹莫展。我适时引入阿基米德称量皇冠的故事,故事给了学生灵感,听完故事,学生立刻想出了解决的方法。小小的故事,蕴涵了许多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不仅听得开心,学得轻松,想得更是深入。学生沉浸在数学故事的王国里,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开心了。
  
  2,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的来源。数学学习,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的产生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踪数学符号的来源,揭开神秘面纱,原来数学符号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先祖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数学的历史有所了解。
  
  二、展示数学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无味一样。”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别样的美,通过欣赏数学中的美,不断地去表现数学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下面就介绍几种“数学美”:
  1,数字美。哲学家普洛克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字,不仅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数字,更创造了许多如诗如画的篇章。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是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以数字描述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更以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
  
  2,对称美。对称美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表现。如数与代数部分的回文质数,质数13倒过来写成3l还是质数。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具有对称美的要数轴对称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其中圆更是因为有无数条对称轴而被誉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
  
  3,简单美。狄德罗说过:“算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所谓美的解答,则是指对于困难和复杂问题的简单回答。”数学中许多纷繁复杂的现象,可以归纳为简单的数学公式。例如,各种各样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统一表示为:s=ab
  
  4,规律美。有人说得好:“数学中的美,美在人们对和谐有规律的事物的喜爱以及从事物中发现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秩序和规律中。”可以说,数学因“规律”而美,“规律”因“探索”而更美。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就是让学生探究事物排列中的周期规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规律,这些规律让数学生活中的数字规律和算式规律也显得是那么地美丽,那么地妙不可言。
  数学,一座无穷的宝库,不断地挖掘就会有无尽的发现。数学不仅仅是逻辑思维,也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充分凸显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西场镇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滋润 课堂 数学 让数学文化滋润我们的课堂 数学课堂中的评价语言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