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课堂,诗情的教师_重阳节的古诗大全

   古诗教学陷入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的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因此诗意的课堂,期待诗情的教师。平时教学中常见的是以下三种境界:   独钓寒江雪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常见的方式是教师讲解,学生连教师所说的每句意思都做笔记,然后一股脑儿背下来,形成囫囵吞枣的习惯。尤其是一些关键字词的解释及书写,如“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的“生”反复讲解“生”是“生长”之意,不是“深浅”的“深”,结果在检测时仍有学生出错。教师气愤之余再作讲解,结果仍有问题,试想如若一年不出错,谁又能保证孩子一辈子不混淆。这样的教学是教者的一厢情愿,不是师生的两情相悦。中间没有师生互动,显得单一,粗暴。结果,教师成了孤家寡人,在“独钓寒江雪”的过程中,显得无奈而困惑,学生感到古诗文学习毫无意趣,今后一旦碰上便显得惊恐万分,诗中的意象被教师的讲解搞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更谈不上“韵外之致”,让读者感受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另有余味。如果出示挂图或课件,我想这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意,叙说那朵朵白云升起的地方,依稀可见的村落人家。那些人家在那是怎样的生活情境。你如果住在那儿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人家距离作者的观察点远吗?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岂不更好?没有诗情的教师是不会这样做的,也做不到。
  相看两不厌
   还有一些教师注重潜心研究,上课生动风趣,他所讲的古诗文学生能够接受,师生互动,也很自然流畅。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师生表演,老朋友惜别场景。充分利用文本进行对话,利用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使虚的意境显得十分直观形象,通过提问及启发,让学生明白为何是“孤帆一片”,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了诗的魅力,理解了文本所说的内涵,这其实是教师的理解完全贯穿给孩子,学生缺乏探究,缺少静思默想,完全没有让孩子体会到李孟二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由友人离去油然而来的无限怅惘之感。好的教学设计应让孩子们体会自己曾经历的惜别情景,感慨人间友情的难得、珍贵等等。诗篇文字有限,而意蕴美感无穷,这就是所谓的“韵外之致”,没有诗情的教师是无法让学生达到这样的高度。
  江上数峰青
   学生是学习的个体,他有他自己的学生方法。他所学的知识需要构建,往往伴随独特的体验,优秀的教师十分注重这一点,他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让学生与文字相遇,与文学相遇,与精神相遇。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诗: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苍苔吗?
   全班学生:没见过。
   师:真的没见过吗?请看大屏幕。
   全班学生:见过。
   师:有何感受?
   全班学生:多么绿的苍苔啊!
   师:读读看,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
   全班学生:苍苔(富有生机而响亮)。这么多的苍苔,太绿了,真是太美了!
   师:大家读读看。
   全班学生:苍苔(美而声短)。
   顿时,学生们众说纷纭,谈对苍苔的感受,教师分别让学生读,将感受表达出来。
   (这一片段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引领学生与诗中的文字相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谈学生谈对红杏的感受。)
   教师出示“应怜屐齿印苍苔”。
   师:“印”是什么意思?
   生1:是“踩”。
   生2:是“刻”。
   师:那文中为何不用“踩”或者“刻”呢?
   引导学生学习《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夜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理解“推敲”二字。
   生3:(恍然大悟)那是因为作者爱惜苍苔。
   生4:那是因为作者被春天的美所感动爱惜春天!
   生5:老师,我发现了作者的“心”与“苍苔”心心相印!
   (掌声……这一片段的教学,诗情的窦桂梅老师轻而易举地引领学生与文学相遇,学生畅谈的一切,不就是对诗文的理解吗?多元化的建构已经形成。)
   师:“游园不值”真的是不值吗?
   生6:虽然没有遇见朋友,但也满足了。
   师:你满足了什么?
   生7:老朋友家的春光无限,我不枉此行。
   生8:我看到了一枝红杏将整个春天燃烧起来。
   生9:到外都是绿色,春天的美妙尽在其中,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遇与不遇、值与不值的问题,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同学们,作者与我们一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来遗憾?这里的教学又何尝不是与精神相遇?
   充分诵读,学完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唱和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感情地读为吟、咏、歌也。
   师:同学们,诗可以吟,诗可以诵,诗可以唱,让我们伴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唱起来吧!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
   ……
   学生在学诗的过程中,与文字相遇,与文学相遇,与精神相遇,又是多么的和谐、流畅。学生乘教师之舟畅游古诗之河,兴尽而返,何惧考试?
   诗是生命中那个最美、最真的化身!诗情的课堂,呼唤诗情的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诗情 诗意 课堂 诗意的课堂 诗情的教师 诗意课堂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