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土味情话_让地理知识的教学更具品德味

  摘 要:小学课程改革把地理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改变了以往把地理看成是独立学科的做法。这样做的初衷是,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课程改革; 地理; 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92-001
  
   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品德课程中的地理教学遇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
   有些教师把品德课中的地理当作知识来教,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这种为了知识而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地理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把地理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忘得一干二净。
  二、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两张皮”
   有些教师认为地理本身不含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素。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不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而是变成纯粹的地理知识教学和道德说教两部分。
  三、任何地理知识都要进行品德教育
   与为地理知识而进行地理教学的情况相反,试图使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情感态度挂钩。
  四、教师的知识储备缺乏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我国小学现阶段,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除了少数专职教师外,可以说大多数都是兼教这门课程的。这种搭配方式造成品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地理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困难,要走出这一困境,我以为,首先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知识的教育意义进行了解。我们要牢牢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正确认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知识的德育意义:
   与历史从时间角度来看人类事物不同。地理是从空间角度出发来看人类事物的。因此,小学德育课中地理教学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地理、社会地理,而并非传授给他们非常专业的、系统的地理知识。总之,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教学旨在帮助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不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地理专家。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在德育课的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地理教学要立足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首先,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
   其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2.重新认识教材的作用和功能
   由于学生甚至教师都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得教材难以驾驭,教师和学生均感到无所适从。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而教学内容变化的周期相对较长。新德育观认为,课程和教材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台,旨在帮助儿童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
   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也应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如对有些超出儿童实际能力和实际生活需要的内容可适当删减;相反,对儿童实际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没能考虑到的地方应该适当加以丰富充实。总之,地理教学应该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结合儿童现实生活的实际,依据教材而又超越它,是一种创造性的使用。
  3.地理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德育课程的经验性、生活性也必然要求德育课的地理教学能突破传统德育课教学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多样化。至少,除了课堂讲授、讨论外,还有如下形式可供参考:
   参观访谈:在“我的家乡”的相关章节中学习有关儿童家乡地理知识时,通过组织儿童参观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向家乡父老做访谈,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生态环境、风俗习惯、经济特点以及人们之间的生活关系等,而且在培养热爱家乡之情的同时,也培养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光。
   社会调查:引导儿童亲身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引导儿童对家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这可以让儿童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见怪不怪、逐渐麻木的问题有切身体会,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调查之后,引导儿童通过协作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或进行环保宣传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儿童树立环保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更有助于让儿童明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最终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而不是纸上谈兵。
   其它形式如地理小制作、游戏或表演、组织儿童外出旅游等。总之,地理教学完全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地进行,实现德育课教学与儿童真实生活建立联系,育德于生活之中。
  4.淡化教育痕迹,“育德”于无形之中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取代原来的思想品德、生活、社会等课程,旨在根据德育的本质特征,实现德育回归生活,育德于生活之中,以帮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主张品德教育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在新课程中不搞“两张皮”,而是融为一体。因此要尽可能淡化品德教育的痕迹,避免将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进行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归结到德育课程中的地理教学上来,也就是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地理、社会地理常识的教育过程中,要避免地理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生硬地往“德育”上靠。相反,要重视让儿童自己从生活地理、社会地理常识中去体验和感悟,以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在教育学生节约和环保的时候,应注意利用“身教重于言传”的“不言之教”,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总之,解决小学品德课中地理教学的困惑与难题,要求教师们要牢牢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本,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教儿童以生活地理、社会地理。这些最终还是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能本着对儿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体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精神。
  

推荐访问:更具 品德 教学 让地理知识的教学更具品德味 让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更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