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所不知的动物同性恋秘密|

  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它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美国精神病学会已不再把同性恋看作精神障碍。社会上正在缓慢地接纳这些观点,把同性恋看作一种性活动的类别,但是看来仍然存在很多敌意和偏见。同性恋,究竟是一种社会性的后天行为还是先天的基因使然?在世界各国对于同性恋的研究中,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对动物同性恋行为的研究。
  在最新一期的《纽约时报》上,《Can Animals Be GAY?》的文章再次把“同性恋”的话题聚焦在动物身上。黑背信天翁,这些体型硕大、姿态优雅的海鸟在夏威夷群岛建立了自己的繁殖领地,然而最近在它们的瓦胡岛领地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筑巢的伴侣中超过30%是两只雌鸟。雌鸟与雌鸟配对在其他鸟类中并不是没有,如加利福尼亚海鸥和粉红燕鸥,但从来没有达到这么高比例。更重要的是,夏威夷大学的研究员林赛・杨发现,许多雌性配对的信天翁历经数年始终忠贞不渝。它们互相梳妆打扮,甚至偶尔也会像异性伴侣那样交配,而且每年都会哺育一只小鸟。这两只雌鸟会各自与其他雄鸟交配产下一枚受过精的卵,并且随机扔掉一枚。信天翁这种对伴侣忠贞的行为成为了鸟类中“离婚率”最低的典范。在文中,作者详尽叙述了信天翁的择偶、交配过程,着重向读者介绍信天翁信守的“一夫一妻制”而非“一男一女(一女一男)制”的同性恋特点。
  
  动物同性恋,你了解吗?
  动物间的同性恋行为是近10年才被研究。有人指出,动物学家们之所以不敢对此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是因为这是一个容易引起人们联想的敏感问题。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这些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与人类进行比较。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同性恋行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那么这将是对那些认为同性恋违背自然的观点的有力回击。在美国,关于同性恋引发的道德争论一直非常激烈。一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而美国参议院早就否决了禁止同性恋结婚法案,也已经有人在法庭上以动物间同性恋的事例为证进行法庭辩论。有的科学家们认为以动物来类比人类是不妥的。他们举例说,在一些动物中存在杀死幼仔的行为,这绝对是人类道德标准所不能接受的。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动物来理解人类的同性恋行为呢?
  
  动物同性恋是自然现象
  动物学家的大量研究和调查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动物同性恋和双性恋世界。以猕猴为例,大部分公猕猴通常是追逐母猴进行交配的,但公猴之间也会产生同性恋。一个常被引用的很典型的现象是,一只猕猴王拥有“三宫六院”,但它还不顾自己的身份,迷恋上一只长得很乖巧的公猕猴,与它相拥厮混在一起,而且把部下进贡的食物分给这只公猕猴吃。雄性海豚大约50%的性行为是与其他雄性进行的,夏威夷的一群黑背信天翁有近1/3雌性配对,倭黑猩猩的同性性行为是社交的一部分,雄性带帽企鹅之间也可以形成长久的关系,大约6%~8%的公绵羊对发情母羊毫无兴趣,宁可与公羊交配。
  专家认为,动物界中同性恋行为是广泛存在的,可以说是很正常的。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经观察过一群大雁,在雁群中经常有两只雄性的大雁关系特别好,它们经常待在一起,互相理毛,互相缠绕着脖子,交嘴(接吻),发展到最后就会互相爬跨。在一个笼子里,一只雄斑鸠会对另一只雄斑鸠点头哈腰,做出一系列的求偶行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门从事动物行为研究的李春旺说,在动物界中,从鸟类到哺乳类都有同性恋行为的发现,他们一般称之为“同性接触”或者是“同性爬跨”。李春旺认为,动物的这种“同性爬跨”行为,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动物一般都有季节性发情期,这个时候动物个体已经发育成熟,能量的积蓄过程已经完成,受到体内性激素的刺激,会产生冲动,表现出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
  但是在一些雌少雄多的种群里或是等级序列非常严格的种群里,优秀的雄性动物往往更能博得雌性动物的青睐,比如,到了交配季节,鹿群中雄鹿就要比较谁的蹄子大,谁的体格强壮;野鸡就会看谁的羽毛更漂亮;山雀则比较谁的叫声更悦耳动听……雌性动物选择了那些优秀的雄性个体与之交配,剩余的“单身汉”找不到配偶,没有资格参与到繁殖群体中去,只能是发生同性爬跨行为,来释放体内积累的能量。
  
  同性恋行为的功能
  生命进化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漫长过程,能保留至今的生命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们一般认为从性行为的最终功能――生殖来说,同性交配无法产生后代,是一种浪费的行为模式,可是这种现象在动物界广泛存在至今,就必然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动物社会学意义。这里仅仅介绍同性恋行为常见的几种生物学功能:
  1、技能训练 动物间同性性行为的生物学意义,或许在于是一种性技能的训练。年幼的灵长类在游戏时有时会发生一些爬跨行为。研究表明,在幼年时期的同性爬跨行为比成年时要多得多,这也许是由于幼体未到成熟期,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性器官,没有足够性激素的刺激,它们之间的爬跨不是一种性行为,而仅仅是一种“游戏”。小家伙们是在模仿成年动物之间的行为?幼年时期的同性性行为也许是一种性技能的训练吧。
  2、攻击抑制 社群动物中的个体间常常发生对抗性冲突,因此自然选择保留了抑制冲突的行为方式,其中交换礼物(食物或树枝之类的物品)、对唱山歌、合唱共舞、互理毛发(羽毛)乃至拥抱(灵长类)、交嘴(鸟类)等等一系列类似求偶动作的修好礼行表现最为常见。动物间的争斗通常以同性居多,动物发生性行为的本质也许不仅是为了繁殖后代,还可能是一种个体间结合的手段。倭黑猩猩是一种容易激动的动物,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争斗,可是它们争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发生的还快,其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性行为。两只同性间互相摩擦生殖器,而异性间则发生真正的交配行为,它们以这种行为来示好、平息争斗,以减少家族和自己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为有着维持动物种群稳定的作用。
  3、能量释放(缓解紧张)在交配季节,一些雌少雄多的种群里或是在等级序列非常严格的种群里,雌性动物会选择那些具有优秀基因的雄性个体与之交配,剩余的单身汉往往因为找不到配偶,又受到附近异性交配的刺激而互相之间发生同性性交行为,就像上面提到的雄斑鸠在没有雌斑鸠的情况下会对母鸡甚至抹布求偶,取代对象的存在是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基础。动物通过对取代对象做出求偶行为或性行为,可以释放体内积累的动作特异势能(即表现某一动作之前的内部待机状态程度),以缓解自身的紧张状态。
  4、联盟效应 季节性繁殖的物种,在交配期雄性动物为争夺配偶权,常发生象征性或殊死性的争斗以形成新的等级序列。胜者往往会对失败者做出爬跨行为,向弱者“示强”,这属于一种性侵犯的爬跨。在猴群中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实力不够强大者之间常会依靠互相爬跨的举动示好结为联盟,以增加与雌性交配的机会。因为两个单身汉联合在一起就很有可能打败一个比它们任何一个都强大的对手,当强者被“联盟”打得精疲力尽时,其中的一只就会拖住强者,让另外一只去与雌性交配;下一次,它们可以交换角色,使两者都得利。这样的情况在鸟类中也不罕见。
  
  在它们眼里 同性最美
  非洲蝙蝠:
  典型的双性恋动物,雄性蝙蝠会模仿与异性的交配方式,通过破坏同性的身体与之交配。
  非洲黑猩猩:
  大量雌性黑猩猩存在同性恋行为,比起雄性,它们对彼此更感兴趣。而雄性黑猩猩彼此间也会“接吻”和爱抚。对黑猩猩而言,这类行为有助减轻种群里的社会压力。
  宽吻海豚:
  被认为同性恋比例最高的动物。这既帮助它们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又是为将来与同性交配做“预习”。
  帽带企鹅:
  这是动物园里较为常见的企鹅。人们发现,如果两只同性企鹅被长期关在一起,很容易发生交配行为。
  癞蛤蟆:
  雄性癞蛤蟆缺乏分辨性别的能力。而雄性癞蛤蟆们的齐鸣声,很容易让另一只雄性癞蛤蟆产生发应。
  果蝇:
  基因突变导致一些雄性果蝇会向同性示爱。
  海生大蜗牛:
  所有这类蜗牛一开始都是雄性,对性别的辨别力较弱。当公蜗牛需要交配时,其中一个可以转换性别。
  动物世界没有人类社会那么多文明的枷锁,它们的同性恋行为,往往是出于生理本能反映,不受道德约束与谴责。而自然科学领域却因惧怕人们形成不必要的联想,而不敢深入研究动物界的这一自然现象,未免有些杞人忧天。这只是动物界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是进化史的一个环节。人类也还处在进化的过程中,面对同性恋这一行为,是否应该考虑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因素,不应简单地用道德标准评判。也许,人类同性恋也包含着上述动物同性恋中的一些非精神因素,只是我们不愿与低于自己的物种相提并论罢了。

推荐访问:你所 同性恋 不知 那些你所不知的动物同性恋秘密 你所不知道的动物的小秘密 你肯定不知道的动物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