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电话955

  [摘要]黑龙江省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省,当前农村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向前发展,但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诸如教育结构、师资、办学条件等。为了推进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必须从农村教育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发展;义务教育
  一、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字,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1.0万人,占2.9%;小学文化程度378.7万人,占35.1%;初中文化程度596.5万人,占55.3%;高中文化程度62.5万人,占5.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5万人,占1.0%。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0.7%;小学文化程度占22.3%;初中文化程度占70.8%;高中文化程度占5.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并且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2003年中国农民科技素质指数为0.25,北京最高为0.94,贵州最低为0.08。黑龙江省农民科技素质指数为0.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需要尽快提升。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收入高低,从全国平均收入情况看,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收入较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入较低。提高文化水平对于增加个人收入作用明显,这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的普遍规律。
  二、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的农村教育政策来改善农村教育的质量,也不断强调要加强农村教育与当地农村建设的联系。然而,由于现行的农村教育政策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弱化现象,因此黑龙江省农村教育未能很好地实现理论所倡导的科学理念。“脱离‘农村真实的教育环境’和‘离农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得黑龙江省农村教育成为‘虚假的教育’,并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虚化的生活’” 。
  (二)农民对基础教育认知程度不高
  在走访黑龙江省农村一些农户关于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看法时发现,农民对农村教育一直存在着偏颇的认识,即把农村教育仅仅看成是农村青少年升学服务的教育,没能真正理解农村教育既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同时,也是为城乡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的双重任务。另一方面,人们忽略了教育为发展非农产业服务的功能,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的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和教学环境相对比较艰苦,大批优秀的教师纷纷调离,而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也不愿加入到农村教育中,农村教育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这样恶性循环,差的学校更差,好的学校更好,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建设中,农村面临着剧烈转型与阵痛。在种种矛盾冲突与调谐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要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的、持续的、和谐的进步和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发展及推动农村教育无疑是黑龙江省的重中之重。
  三、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一)完善农村教育结构,建立适合发展的教育体系
  黑龙江省农村应该建立综合的教育结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除了办好农村基础教育,还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走“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的道路。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实用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做到科技致富。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和非农业就业必需技能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转移两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要对农村学校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使农村初中相对向城市集中,小学相对向城镇集中,学校实行寄宿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在城市上学的中小学生平等对待,对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人口较少地区,用专车接送学生上学,并在农村积极发展农村高中,争取在两至三个乡镇建一所高中,农村学生就认为升学有望了,再抓好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从而逐步消除农村中小学生的辍学思想意识,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确保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农民思想意识,重视农村教育发展
  转变黑龙江省农民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下转142页)(上接140页)观念,使农民了解教育的投资与收益比例,认识到教育的重大作用。我们必须认清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农村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农村基础教育必须适应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生产、科技致富、渴望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于黑龙江省农村来说,需要从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关系出发,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使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需要。要在中观层次上,以县为单元,实行三级办学、二级管理,把教育纳入县级农科教统筹系统中,应在坚持“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强化县级作为办学和管理主体的职能。管理权限适度集中,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真正起到统筹、协调、管理全县教育的作用。县为主体,乡是基础,正确处理县、乡两级政府办学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这是完善基础教育体制的关键所在。
  (三)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针对现实生活中黑龙江省存在大量贫困家庭孩子失学的状况,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继续实施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贫困儿童有接受现代化知识的权利,社会各界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教育条件,增加投资,尽力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通过这些设备,农村学生可以接触到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不离开农村这块土地就能接受到现代化教育。
  (四)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与城镇相比,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尽管黑龙江省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含乡村教师培养和选派),启动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等,并初见成效,但百年树人,仍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加强在职人员的进修与培训,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修学历,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稳定,不仅要有政策支持,而且要有立志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的不断补充,尤其是创建适应新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更为重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特别是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合格师资到农村任教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和质量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的水平,才足以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参考文献:
  [1]曹红涛. 黑龙江:农民受中职教育学技
   术帮家庭致富[EB/OL]. (2009-02-22).
   http: //chengjiao.省略 /nmpx/200902/
   t20090222_242839. html.
  [2]庞守兴.应更多关注普九后的农村基础
   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
  [3]李长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J].国家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2007, (2).245
  [4]陈旭峰.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分流教育—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当前农村
   教育的启示[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
   (7):3-6.
  (编辑/丹桔)

推荐访问:黑龙江省 农村教育 对策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