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浅议视唱练耳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大班分班制授课存在的弊端,从不同专业唱名法和不同音乐思维习惯两方面说明视唱练耳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的必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视唱练耳;因材施教;必要性;分级制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27-01
  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音乐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准确的读谱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知和辨别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课的教学形式(一组10-20人左右),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受到学校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视唱练耳基础课教学普遍面临着学生基础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专业五花八门的问题,例如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有学声乐的、学钢琴的、学二胡的,专业各不相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视唱练耳授课时,是简单的按年级、按班次采取“一刀切”的大班分班制。不考虑学生基础差别,不区分专业类别,缺乏针对性的进行集体授课。有时甚至同一年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个人的能力、喜好、责任心来进行教学的。造成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的因素有很多,如:个体文化背景的差异;接触音乐时间的长短;音乐知识积累的多少;对音乐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的差别,都能造成其视唱练耳的基础有着较大的悬殊。如果简单的实行一刀切的大班分班制,首先会使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顾此失彼,变得毫无针对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让学生不能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视唱练耳课的兴趣及重视程度也会日益减退。
  另外高校视唱练耳课“一刀切”的集体大班课形式对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音乐听觉经验的学生,使用同一教学策略显然是不科学的。从小学习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的学生在长期的音乐生活中借助自己所熟悉的乐器而积累形成了以固定音高进行音乐活动的思维方式。在读谱、视唱或听音训练中都是习惯用固定唱名法进行音乐思维。显然,固定听觉习惯对于视唱练耳的学习和音乐能力的发展无疑是很有优势的,但在音乐思维活动中容易脱离调性,孤立地处理音乐语言符号,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针对这类学生,要特别注意强调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整体音乐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的意义。
  还有部分学生受音乐教育环境条件的局限,音乐思维的发展不平衡或不全面,单一的简谱读谱法是他们音乐入门或长期进行音乐思维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形成了牢固的首调听觉习惯,另一方面又使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长期受到局限,这也是很多学习声乐和民族乐器的学生感到听力训练很吃力的原因所在。这类学生是习惯以相对音高为主导进行音乐思维活动的,他们习惯将音高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在调式基础上,脱离了调式,就不能处理音乐中出现的各种音高关系,不能将唱名与音名形成固定的对应关系,只能采用首调读谱法才能获得良好的音乐感觉。这时,如果在教学中强行改变其原有的首调概念,一味的强调训练固定唱名法,有可能出现尽管经过了艰苦的视唱训练却仍不会准确读谱;尽管经过了反复的音高训练却仍很难将固定音高与音名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的尴尬局面。因此单就如何选择合适的唱名体系进行视唱练耳教学这一首要问题,如果简单的采用同一教学手段和策略,一概而论的话,那么原有思维习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又无法建立起来,势必造成教学的困惑和失败。因此,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和具体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在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中得到快乐和提高,是我们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采用分级授课的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分小组授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现代音乐教育开放式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建立起的一种师生互动式的课堂形式。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由浅至深的分成多个等级,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有区别的对待教学。同时,不同的专业侧重和要求也要明确规范。它是高等音乐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针对性强,教学手段灵活,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实施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合作互助式的交流学习知识的经验、释放情感共融,尽情领略五彩缤纷的音乐文化形态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目前,这种分级制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在各专业音乐院校推广。

推荐访问:视唱 因材施教 必要性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