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罗松【刍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的有效教学】

  【摘要】文章分析了限制中学生物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因素,并提出提高其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8.8【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12-02
  
  
  生物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探究,如果探究活动不能保证有效性,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能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如果把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仍然定位在获得知识上,那么探究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怎样达成探究的有效性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限制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受学校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的限制。
  探究教学不再是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辅导用书的时代了。老师必须依托于丰富的课程资源,在一些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地区,缺少投资和建设。现在为数不少的学校缺乏实验室及相应器材,或有实验室,但配备不全,缺乏图书资料,缺网络资源,严重制约学生探究性学习及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
  2、受教师探究能力的限制。
  探究式教学需要老师有很强的实验能力,来具体指导学生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离开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探究性学习不会收到很好效果,教师除了能够自如地应对自己预料之中的完全顺着预先设计的探究思路的目标信息外,还应该提高处理预料之外的异类信息的能力。
  3、受学生知识水平、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限制。
  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一时也很难改变学习方式,学生要有广泛的概括化的背景知识,因为学生对某个话题一无所知,也就不能做相应的思考,学生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时,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不具备,探究式教学也难于实施。这些能力也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
  4、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一节课四十五分(或四十分)钟,周课时数也制约着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众所周知,生物上某些问题的探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非课内能完成的。因此,它是一个费时教学方式,如没有时间保证也难于实施。
  5、受教材内容体系限制。
  教材很多采用陈述句讲解内容,它只是把所要学的内容呈现出来,少用疑问句,我们感到教材中“?”少,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细胞一节中,细胞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外到底有什么?细胞是怎样工作的?细胞产生、发展历程怎样?学生如看到这么多问号,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探究欲望。
  6、受班额过大的限制。
  过大的班额,必然会增加组织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困难,面对过大班额,有时会迫使教师不得不沿袭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一定的师生比就能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班额过大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提高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探究前提在于转换教师教学观念。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在于课堂,关键在于教师,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学习,夯实专业知识。
  基础生物学科的周课时少,有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应付自如。我们要对本学科、本专业的理论知识重新系统地学习,将再学习所得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用于反思前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学习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并应用到教学中来,如多媒体教学、学科间的整合等。
  第二,更新教育观念,适应学生学习要求。
  教师首先要坚决放弃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台上演,学生台下观”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线,启发、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创设探究情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各种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我们要树立学生观,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培养全体学生,让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2、分析教材,设计好探究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备课,分析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根据本堂课的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问题,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迫不及待地进行探究。
  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3、讲授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学习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在子房发育成为果实的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生长素。一般情况下,生长素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幼嫩种子提供的,没有种子的无子西瓜,生长素又是从何而来呢?在无子西瓜培育过程中为什么要用二倍体普通西瓜的花粉去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又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再例如,“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教材有这样的描述:“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升高。”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在实验前可就出现的现象进行预测和分析。
  4、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和重建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把已有的知识、信念、个性、情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而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或相同的背景经验上进行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是个体的活动,而且也是在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中实现的,是一种群体活动。
  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可采用下列探究性学习:(1)复习“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目的是位后面的探究教学提供参考)(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1998年抗洪救灾现场》图片(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用黄豆、大米堵管涌?(4)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老师展示数十粒黄豆和一个培养数十条根尖的紫色洋葱,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干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怎样吸水?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根尖成熟区细胞)怎样吸水?(5)请你“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动手创设“怎样使水往高处走”的探究实验: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漏斗中的液面是否会无限上升?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完成了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培养了品德,同时也渗透了探究事物奥秘的思维和方法。
  5、实验教学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直接操作平台。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担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任。许多实验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探究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简单地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魅力所在。
  例如,“观察细胞质流动”是一验证性实验,操作时完全可以增加这样几个探究问题:1、细胞质流动方式都一样吗?2、细胞质流动是否受温度影响?3、细胞质流动有什么意义?4、一个细胞的细胞质能否通过胞间连丝流到另一个细胞中去?
  6、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
  探究式学习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它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同时还注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获得探索科学世界的原动力。
  例如,“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中,课前学生分组完成实验:①玉米幼苗用单侧光照射;玉米幼苗种在暗处。②切掉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单侧光照射。③尖端套上锡帽,幼苗用单侧光照射;尖端下部套锡裙,幼苗用单侧光照射。④切掉尖端,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切掉尖端,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
  7、“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智商为主流价值的概念,认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我们在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扬其所长。对学生学习要进行多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领会还需要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地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只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求真求实、高质高效的探究式教学课堂。
  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减少教学的低效性,为科学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访问:刍议 新课程 教学 中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