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摘要:目的: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 以便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病因:年龄、月经状况、避孕史、职业和生活习惯、遗传基因和免疫等因素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结论: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 因此, 需建立起成熟完善的统一诊断和调查标准,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可靠证据。
  关键词:异位症;痛经;不孕;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99-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并种植于子宫腔以外部位的一种慢性良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在育龄妇女中约为10%, 合并不孕者为40%~50%,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目前因缺乏成熟完善的统一诊断和调查标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时间通常比患病时间滞后,因此应重视青春期、生育初期的女性,且重视原发性痛经,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及社会心理等多因素入手,广泛开展流行病学研究。
  1 临床病因分类
  1.1 年龄、体质量、身高和BMI
  1.1.1 一般认为,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是行经期阶段的疾患, 可以发生于初潮到绝经前的任何年龄, 但多发于25~45 岁的生育年龄妇女。且在此范围内, 各年龄组之间的发病率相近。
  1.1.2 国外学者通过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体质量较轻、身高较高、BMI 较小者患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增加。BMI 值与妇女体内雄激素水平呈正相关,该值低者由于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减低而失去对EMT 病灶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1.2 月经特点及原发性痛经
  1.2.1 许多研究发现,月经初潮时间提前,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及经量过多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增加,根据sampson的逆流经盆腔,使伴经血流出的子宫内膜碎片种植在盆腔和腹膜表面继续生长,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1.2.2 一般认为,继发性和渐进性痛经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潘凌亚等[2]研究发现原发性痛经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且随着痛经程度的加重,发病的危险性也有所增加,因此,青春期痛经不应视作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应积极治疗以防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1.3 生殖及避孕史
  1.3.1 潘凌亚等[3]通过203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随机抽样对照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妊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保护因素,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是高危因素。这是因为妊娠期月经停止来潮, 无经血逆流, 同时,在妊娠期大量孕激素的持续作用下, 异位的子宫内膜发生蜕膜样改变, 以至坏死萎缩, 故妊娠应能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1.3.2 有研究表明,使用宫内节育器(IUD)所造成的月经量多及感染,可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亦有研究发现,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 被证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故放置IUD 已非EMT 的高危因素。
  1.3.3 Vercellini等(2011年)总结了近些年口服避孕药(OC)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报道分析显示,正在使用OC是保护因素,可以减少经血量而作为仅需改善痛经症状的首选方法,但停药后却处高危状态。
  1.4 职业、环境和生活习惯
  1.4.1 刘义等(1997年)研究发现干部、教师和技术人员即脑力劳动者患病率较高,而农民和无职业者较少。国外研究认为空姐、服务员或保健工作者,特别是护士,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增加。脑力劳动及服务性行业者,容易精神紧张,或处于应激状态,加上缺乏规律活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紊乱,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此外,这部分人群对疼痛较敏感以及具有相对优越的保健条件,从而间接增加了发现该病的机会。
  1.4.2 有学者认为,吸烟和锻炼可以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酗酒、常饮咖啡的女性发病率增高。日常卫生状况好亦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保护因素。
  1.5 遗传、基因和免疫
  1.5.1 Simpson 等(1980年) 首次报道了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母的患病率为8. 15%,而其丈夫的一级亲属仅1%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姐妹或母亲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更容易患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上述研究证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病率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均有家族倾向性。
  1.5.2 Jiang 等(1996年)首次提出基因改变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Gleicber 明确指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下一步研究是寻找其易感基因, 并可能成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有大量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2007年),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系统,酶和代谢系统,激素受体及代谢,黏附分子和基质酶,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和原癌基因,HLA系统及免疫成分等。
  1.5.3 大量资料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有局部及全身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自身抗体产生、细胞因子含量及活性改变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
  2 结果
  以下共1047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 均经病理证实。占同期妇科住院37678 人的2.78%。若以每5年为一阶段计其患病率, 则由最初5 年的1.58%,递增到最后5年的3.14%,见表1
  3 讨论
  由于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因素复杂,临床表现差别大, 加上缺乏成熟完善的统一诊断和调查标准, 目前尚无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昀, 李亚里.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基础与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8):499-503
  [2] 潘凌亚, 韩美龄. 月经状况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28(3):147-149
  [3] 潘凌亚, 宋鸿钊. 生殖活动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29(3):150- 153
  [4] 王素洁,宋胜利. 子宫内膜异位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水电医学杂志, 2006,1,(1)
  [5] 刘魏,罗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新医学杂志, 2011,10,42-10

推荐访问:流行病学 内膜 子宫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