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传统中寻找治病灵感|老中医减肥茶的配方

  引 言  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一首乐府诗《悲歌行》不知曾引发了多少代人的唏嘘感慨,其中“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更以情味之真切醇厚普遍赢得了世人的深深共鸣。但共鸣之余,却很少有人知道草本学意义上当归的主要产地甘肃岷县这样一个默默生长品质最佳当归的地方。
  而现年56岁的谢继业先生,仿佛岷县大地上多年坚定生长的向阳植物一样,一直以来更是默默地踏着广袤的原野,从他的出生地岷县闾井镇的某一个山间地头出发,踩着一高一低的山路,迎着忽明忽暗的阳光,爬着大卡车,上了学,进了城,远远地向着生命的旅途不断进发。
  一个山里的孩子,因为不时受到知识和智慧的滋养,他也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社会身份。先是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岷县职教中心副主任、职业中学副校长,现任岷县职业中专教师。
  这样一个履历,对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也许已经算是门第烧高香了。可是,对于谢继业先生,以这样的履历看他,真是太狭窄太单向度了。他的更多价值在于,从事中医教学20多年,他是一位好老师,曾获得甘肃省“园丁奖”。他有多篇医学论文获国际、国内优秀论文奖,多项医学成果获国家专利。尤其是他在临床和教学实践中荣获的两项国家专利:其中“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口服药物”获得发明专利;“医用测试卡”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更加振奋人心的是他从祖国传统医学中寻找到了一条治疗乙型肝炎和糖尿病的有效途径。《淋木散(保舍丸)临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之我见》、《糖尿病病机新探》两篇文章也先后被编入《疑难病特效医术疗法》一书。
  对于教学,他说自己很普通,只是尽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本分罢了。对于自己在医学上的贡献,他说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自己只是在探索的路上。他甚至吝惜自己被采访,他说正常交流是可以的,采访实在算不上,年过半百之后,对于现实中的很多事,需要更加警惕。无论是做教师还是研究中医治病救人,他说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得凭着良心做。
  好多时候,人们亲切地叫他“谢老师”。多少敬意和恩情,仿佛在此处就有了寄托。
  随着一杯茶缓缓地在杯中舒展开来,谢继业老师通常会点燃手中的香烟,当烟火映着他清瘦矍铄的脸庞时,在他炯然有力的目光中,好像有多少娓娓道来的学识和情义会随之流淌出来。此时,我想平日遭遇沉疴多么严重的患者,要是被他这么深深地看一眼,病起码要好一半。我知道,我所面对的,是一双让患者信任地敢于托付生命的医者的目光,一双经历过沧桑世事的老人的目光,亲切的让人尊敬的谢老师的目光,洋溢着生命的春天的智慧的目光。不知觉中,伴着谢继业老师的目光,我竟似乎忘记了采访,只觉得如沐春风般地享受着和他的聊天。
  黄连苦茶
  谢继业的家庭,和中医中药有着悠久的溯源关系。
  而他生长于斯的岷县,自古以来就享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岷县的中药材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都以医用品质佳好为医家之首选,其中当归、党参、黄芪、冬虫夏草等药材更是名列岷县特产之首。因此,不论在中草药的品质还是用药上,岷县的中医中药文化传统真是源远流长。
  小时,谢继业经常会看到几位爷爷围绕着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案争论不休的场面,还争论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尤其是马爷(因为在军马场工作过,所以大家都称他为“马爷”)脾气很大,争论之后,往往会扬长而去。但是,幼年的谢继业却不知道爷爷们究竟在争论些什么,只听这个说病这么治好,那个却说病那么治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谢继业对爷爷们争论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就有意识地把爷爷们请到家中煮茶喝。
  地处西北的岷县是不产茶叶的,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叶,大多从四川、云南等地运来。至今,岷县还有个乡镇,名叫“茶埠”,以名字遥想当年“茶马互市”的场景,那种场面不知有多么繁荣!也许是由于气候、水土和饮食的缘故,当地上了年纪的有了茶瘾的老人,喝茶时都喜欢在陶罐中放入茶叶,文火慢熬,一罐在火中的茶,仿佛能把多少生活的滋味也能添加进去似的,直到屋子里透进夏日的早阳,直到饮尽冬天的冰雪,直到看见风把熬茶的草灰飘进一杯熬得浓稠无比,酽酽地,倒出来能滴成线一样的茶汁中时,好像才算是完成了茶中的“上品”。这样熬出来的茶汁,味道极苦,酷似黄连。但老人们却好的就是这么一口!常听村里老人讲,苦尽甘来,也许,在往日的贫苦生活中有一杯浓酽无比的苦茶忠诚相伴,多少苦后的余味,也是甜的吧。
  在煮茶的同时,调皮的谢继业偷偷地在茶中加入了少量黄连,他以为,苦上加苦,肯定会招来爷爷们的责骂,没想到,却得到了爷爷们的夸奖,说他熬的茶劲道足,苦味浓。
  有一次,谢继业把黄连放多了,结果被四爷发现,但四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让马爷给他讲了好多有关黄连的知识,这让他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东西。
  就这样,在爷爷们的争论声中,他耳濡目染,不断了解到许多中草药的药性、药理等知识。完全可以说,在中医中药的熏陶中,谢继业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
  上中学时,由于离家较远,再也没有机会听到爷爷们对中医中药的争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爷爷们也相继离世,但童年时代对于中医中药的印象,就像一块深刻的烙印,早已根植、沁润在他的心田了。
  上大学时,谢继业所学的专业是物理,大学毕业后,谢继业在一所中学里当了一名物理教师。可以说,职业似乎完全和中医无缘了。
  1986年,谢继业从岷县梅川中学调往创办不久的岷县职业技术学校任教。
  1987年,甘肃省中医学院派遣4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岷县职业技术学校支教。一年后,支教的老师回去了,可刚刚开设的中医和针灸两个专业却没有教师上课。无奈之下,学校只好从岷县县医院聘请临床医生来校上课,但师资力量总是不够。在此情况下,身为教务主任的谢继业,只好自己“披挂上阵”,为学生讲授中医课程了。在大学里,他学的是物理学,这和中医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好在谢继业在童年时代,由于爷爷一辈对中医很有研究,是岷县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中医。就这样,在童年时代植入的中医的“基因”,由于工作需要的关系,一下子被“激活”了。   有了这份家学的渊源,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他边学边讲。
  过了一段时间,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倒是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是,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传统学科,而且中医理论非常玄妙,学生听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怎么办呢?为了弥补临床经验不足的问题,谢继业老师就开始自己尝药,这一尝就是十多年。采访中,谢继业的夫人拿出了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上面被烟熏得黑乎乎的,说这就是谢老师多年熬药的明证。
  教学中的理论钻研,加上自己服药的亲身感受,使谢继业在课堂上讲起课来得心应手,而且,他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这一切,都是以自己的身体消瘦为代价的。有朋友或者同事问他:“身体不好?”他无法直接回答,只好以“身体确实不好”搪塞过去。
  渐渐地,谢继业不仅在中医教学上小有收获,而且在中医治疗上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有许多学生家长慕名而来,要求为他们治疗疾病。他根据自己在教学和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治疗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
  岷县处于边远山区,医务人员相对缺乏。由于谢继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较好,有些患者就慕名来求医。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不敢开处方,只是介绍些保健常识,或者单方、验方之类。慢慢地,一些患者觉得效果很不错,这就进一步地增强了谢继业的信心。就这样,从介绍保健知识,提供单方、验方,直到开处方,这一过程持续了近十年之久。因为,谢继业深深地知道,自己是双重身份,即是教师,又是医生;作为教师,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的是拯救人类精神文明的重任;作为医生,他又要承担医治人们肉体病痛的责任!两者相加,他觉得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这也就是他无论教学,还是看病,都十分小心谨慎的原因。
  其实,促使谢继业痛下决心,学习医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早年家庭遭遇的一次变故。
  1982年,那是一个不幸的年头。这一年,祸从天降,不幸之事降临到成家不久的要准备当父亲的谢继业头上,妻子产后不到4小时,就一命归天!谢继业少年丧父,这一次,又青年丧妻,人生的两大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使他再次跌入苦难的深渊!襁褓中婴儿的啼哭,似一根揪心的针,扎着突然到来的命运,平日要强不轻易流泪的谢继业顿时泪流满面……人生,要经历多少苦楚才算坚强?人生,为什么孤独和失去总是与死亡紧密相关?生命的健康密码,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是天神天命,还是自然运命?人生一系列的诘问接踵而至。带着对苦难世界痛彻肺腑的悲悯,为了寻找亡妻的病因,从那时起,他就暗中立下志愿,一定要把中医学精学通,为了自己,更为了无辜的应该享受更多阳光的生命。他多么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少让病者不受疾病的煎熬,减少人间悲剧的发生。
  养血理气治乙肝
  在学医的过程中,他发现,肝病是一种多发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尤其是在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有的家庭,由于高昂的治疗费用而倾家荡产;有的病人则因疗效不佳,过早地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缺医少药,人民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而对于患了肝病的人来说,则更是雪上加霜。此类患者往往精神负担过重,家庭经济压力很大。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未死的癌症”。有些患者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长期处于一种失望和焦虑的状态之中,几乎谈之色变,整个家庭都笼罩在死神的阴影之下。
  有一次,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让谢继业刻骨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70多岁的老人领着一个4岁多的小孩来向他求医。原来,孩子的父母都由于肝病而相继去世,最不幸的是,孩子也发现患了肝病,而家中所有有用的东西都为了治病而卖完了。老人向谢继业哭诉道,看您能不能给孩子治一下这病?说完,老人就泪流满面。看到这凄惨的一幕,谢继业回想起自己人生的不幸,更加坚定了他寻找治疗肝病的有效途径的决心。
  医者,仁术也。作为医者,病人的痛苦呻吟,就是最大的不忍。但研究之后发现,目前西医治疗乙肝的可能性还太低,能不能从中国传统医学中找到一条较好的办法,来挽救众多肝病患者的生命呢?谢继业苦苦思考着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说,应该有这种可能性。
  于是,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中医治疗肝病的探索之旅。
  从西医的病毒角度讲,乙肝病毒可在干燥条件下存活20年,要使其完全失去活性是十分困难的。乙肝病毒在酸性环境与碱性条件下反复洗涤,其活性也不能完全失去;在药物作用下,它潜伏在人体内,也不容易失去活性。
  从中医的角度讲,补肝较为困难,古有“肝无补法,唯肝血不可补”的说法。在服药过程中,虽然乙肝病毒得到了有效抑制,然而身体的正气未复,或补之过急,使病毒潜伏在人体内,使其找到了生存或复制的新环境。因此,乙肝病的治疗重点应是肝脏功能的恢复,以及形态组织结构的复原,而不是抗病毒的治疗。如果一味抗病毒治疗,大苦大寒之药将伤其阳气, 会给厥逆的产生提供有利的条件。
  从脏腑而论,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主气主血,藏精藏神,各司其职;唯肝既疏无形之气,又藏有形之血,故“肝者,胄阴阳,统气血……推升降之枢”,“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谈医随笔》)
  肝气的疏泄不局限于肝气机的自身调畅,还涉及到五脏六腑气机平顺、精神活动、物质代谢和血液运行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故肝之疏泄寓有化气血之能。肝藏血,“肝为血海,疏血脉,宣气机”,调节血量,而血量的调节是肝气条达宣散的结果,气血的调畅是肝脏与四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来完成,肝功能的失常将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以及各脏腑功能的变化。故肝气的调畅,血脉之充盈,是肝正气内存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肝病的治疗中,“疏肝养血”四字可为治肝之本,可为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辅助治疗常用之法。
  中医学虽没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说法,但对类似“肝炎”的病理早有认识,而且有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丰富的防治经验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对黄疸、胁痛积聚、膨胀等的病因病机及其辩证治疗,都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有效治疗方剂,对乙肝的防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中医临床症状表现出发,可将慢性乙肝分为五大类型: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和肝肾阴虚。
  重型肝炎是一个特殊的临床类型,发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以重度黄疽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所说之“急黄”。从发病机制上认识,除邪毒太盛、病力太强的因素外,多由于急慢性肝炎治疗不当、调养不慎,如过劳、饮酒、妊娠及继用损肝药物等,使气虚衰、抵抗力低下而导致发病。
  乙肝的辨证分型,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由于乙肝是肝脏受损害并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种全身性疾患,所以,在整个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势必反映出各个阶段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正邪相争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症状,这就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年以来,中医对乙肝的辨证分型的有关论述颇多,但其分型大致相似,几乎没有超出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肝肾阴虚五种类型的范围。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就是清热解毒、清热化湿、淡渗利湿、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扶正祛邪等方法。
  搞清了乙肝的发病机理,了解了它的各种临床表现类型,这就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谢继业根据乙肝的临床表现,确定了治疗乙肝的思路:以脏腑论治为主,兼以病毒之灭活,可有一定效果。
  在此过程中,谢继业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许多乙肝治疗的专著。但是,综合各家的治疗方案来看,都反映疗效欠佳。谢继业想,前人走过的路已在眼前,若要寻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途径,必须另辟蹊径。
  但是,提出自己独到的方法谈何容易。
  通过多年的探索,谢继业终于明确了治疗乙肝的思路。他认为,要治好乙肝,首先要排出乙肝病毒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后的坏死细胞,消除淋巴细胞浸润、复合物对肝脏生理功能的影响,清除掉乙肝病毒多年来对肝脏损伤后的残留物,使肝气瘀滞而引起的各脏腑之间的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得到良好的恢复。然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从而达到彻底治愈肝病的目的。
  而且,不同的病理表现,其治疗方案的着力点也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乙肝携带者的治疗有不同的着力点,一个是对症治疗为主,而另一个则是以整体调节为主。
  在临床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患者,DNA为阴性,HBeAg阴性,但病情却很重。从乙肝病毒的结构与发病机理可以看到,在HBeAg在人体内的致病机理还不明确的情况下,追求它的转阴与DNA的转阴是当前治疗乙肝的主要方向。当然,从病毒的复制与HbeAg的相关性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乙肝病毒长期携带者来说,肝硬化甚至肝癌是由HBsAg的复合物引发的。所以,在治疗中,HBsAg与HBeAg的转阴才是真正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有效手段,是乙肝治疗的理想结果,因为现代医学对HBeAg的认识并不明确,只是一个病毒复制标志。而抗HBeAg与HBsAg、DNA的转阴才是真正治疗乙肝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年的努力,临床证明HBeAg、HBsAg、DNA在一至三疗程内同时转阴率可达60%以上。谢继业肯定地说,这种治疗方法较为合理,也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给中医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它的关键在于对乙肝病毒性质的认识与药物功能的全面了解。
  通过实验证明,谢继业发明的药物对于肝炎的治疗有着独到的疗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及无数治愈了的病例证明,这是一条目前比较理想、行之有效的治疗肝病的方法。通过临床治疗后,再用B超检查显示,这种方法对肝内实质光点增强增粗分布尚均匀、门静脉增宽等病变、肝弥漫性病变、纤维性病变,以及早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极为明显。
  真理是十分简单的,而探寻真理的过程却充满了曲折。
  谢继业探寻乙肝治疗途径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慢性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临床无症状或者症状较为轻微。但是,由于长期遭受乙肝病毒的侵袭,将影响到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肝脏功能失常又可使五脏之间失和。古人称“肝为五脏之贼”。当肝脏的功能恢复后,其他脏腑的功能也随之而恢复。所以,恢复肝脏功能是治疗慢性肝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首选方法。这一治疗过程,用句俗话来说,也就是对肝脏进行一次“清洗”,使肝脏功能返回到乙肝病毒未进入肝脏的初始状态。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谢继业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自制了一种药物——“保舍丸”(由当归、白芍、虫草等组成),在临床上发挥了独特的疗效。乙肝病患者一般通过一至三个月的治疗,再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肝内实质光点增强增粗消失,光点恢复均匀,纤维性病变消失,门静脉变小。这说明,肝脏功能基本得到恢复,肝内坏死细胞、复合物等被清除。
  对于乙肝病的治疗,这在医疗界并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中药中,排泄的中药当首选大黄之类的药物,但大黄在这里却是绝对禁用的。因为用了大黄后,不能顺其治,反而逆其行。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复合物、坏死细胞已从肝脏中清除掉了呢?这可以从临床实验中观察到,这里无需细说。
  总之,“理气养血”肝脏是治疗慢性肝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对于病毒的清除,我们知道,中药中好多抗病毒的药物,对乙肝病毒都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桃李不言
  2005年秋,岷县中寨镇党委书记陈某发现自己的肝区有明显的疼痛,于是到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住院治疗二、三个月后,效果不佳,于是去了全国著名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治疗。住院治疗期间,医生为他做了肝区穿刺。一个多月后,专家告诉家属:限于国内目前治疗肝病的水平,我们已经做了最大努力,这个病我们确实无能为力!无奈之下,陈某于2005年的农历腊月十八日回到了岷县。他的妻子曾经听说谢继业在治疗肝病方面有独到的疗效,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谢继业。谢继业仔细分析和研究了陈某在各个医院住院期间的各种检查和化验数据后,在第二天,即腊月十九日,就让陈某服用了自己配制的中草药。腊月二十四日前后,没想到,陈某的肝部疼痛竟然奇迹般地消除了。2006年的正月初四,药服完后,谢继业又为他配制了继续服用的药物。一个月后的农历二月初二,陈某就能够上班了。此后,他到岷县县医院、北京佑安医院等医院做了复查,结果证明,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了。   2003年底,38岁的岷县梅川信用社的李某发现自己的肝区有轻微疼痛,先到宕昌、武都等地的医院检查就诊,结果效果不佳。他无法正常上班,只好在家休息,输液治疗。在此期间,他的视力急剧下降,经常感觉疲乏无力。后来,经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查确诊,李某患的是乙型肝炎!但在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还是效果不好!后来,他慕名找到谢继业,但他的家属还是有点疑惑:那么多大医院都看了,专家都没办法,谢继业能有办法吗?谢继业为他开了一副药,吃了一个月后,又到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地复查,结果发现所有指标正常!李某为表达感激之情,特意到岷县最繁华热闹的小南门摆了几桌酒席,宴请了谢继业老师和亲朋好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0年11月10日,谢继业老师的“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口服药物”被国家专利局授予发明专利证书。
  无独有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尹常健发表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与谢继业老师的“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口服药物”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在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寻找治疗肝病的途径这一点上,专家学者们的思路碰到了一起。
  关于糖尿病的思考
  糖尿病是影响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一种常见病,以烦渴、多尿、多食、疲乏、消瘦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临床上,也有一部分没有烦渴、多尿、多食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糖尿病患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并有年轻化的迹象,严重时可出现以代谢紊乱为主体的一系列合并症。
  随着对糖尿病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疗界普遍认为,糖尿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症群。其病因有多源性,发病机理也比较复杂。
  糖尿病的诊断比较容易,有些糖尿病由于临床表现比较特殊而极易发现。如:口渴多饮、尿多善食、乏力等,无论有无临床表现,只要测试血糖即可发现。
  总之,以高血糖为共同的标志,成为诊断糖尿病的可靠依据。
  至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西医认为,基本因素为胰岛病变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迟缓,分泌变异胰岛素,循环血液中存在抗胰岛素抗体或抗胰岛素受体抗体,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致使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血糖升高,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性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发生糖尿病。因此,血糖升高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降低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糖尿病与中国传统医学中所讲的消渴很相似。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消渴的说法,现代糖尿病与那时所称的消渴之说是不是一回事,两者中间是否有相关性呢?好多教材释义这样说明:“厥阴病的很主要的一个症状是消渴,而糖尿病很主要的一个症状也是消渴,但是厥阴病不是糖尿病。”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谢继业认为,需要从祖国传统医学中找其根由。
  通过对中医理论中的“厥阴”的进一步研究,谢继业认为,现代糖尿病很有可能为厥阴病中的消渴症的一部分,除肝内阴阳气不相顺接外,还有胆气、胃气的气机功能的紊乱也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源。
  因此,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摸索出了一套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虽然临床病例不多,但疗效相当显著。
  2011年4月14日,岷县扎地中学的退休教师李某告诉记者,2010年9月,他感觉到身体有点不适,就到岷县县医院检查化验,结果发现血糖指标为11.2,明显得的是糖尿病。他找到谢继业老师,谢老师为他开了一些中草药面子,他服用了半个月后,再到岷县县医院检查化验,发现血糖指标下降到4.6,已经恢复到正常值以内。继续吃了一段时间的药物,以巩固疗效。再次化验发现,各项指标均已正常。春节期间,由于饮食比较丰富,他怕糖尿病复发,又去医院化验检查,结果发现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这下他可放心了。
  尾 声
  就在采访期间,兰州一位姓邱的先生打来电话,向谢继业询问肝病的服药方法,谢继业在电话中详细地为这位患者进行了耐心的指导。
  出得门来,又有岷县当地农村的夫妻俩,慕名到谢老师家里求医……
  谢继业说,究竟看了多少病人,他已经记不清了。
  值得一提的是,谢继业的儿子长期从事医学工作,子承父业,在肝病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边采访边解答病人问题的过程中,谢继业说,中医治疗慢性病有一定的优势,西医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先进的检测诊疗手段,这比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当然要科学多了!关键是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各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系统。但在攻克疑难疾病,为人类解除病痛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有很多精华,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挖掘!
  在采访中,我想把他说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要真正记录时,却觉得每一句话都在看似平淡中蕴涵着经典的涵义与智慧的表达,每一块血肉很难单独列出,只觉得一股整体圆润的气息敞亮着我,滋养着我,慢慢要融化到人的骨子里去。我想,这或许就是大家,一个大医医心的医者,他的丰富性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最自然真诚的和岁月和光同尘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以他的质朴、悲悯、刚健、淡定、超然、有为和优秀的医术也不断地丰富了这个世界。在疾苦遍地的人间,他就像是在山中与天地之往来后勃然生长的好空气!
  世界在发展,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究能力也一天天在增强,医学,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会在实践中不断被人类正确认识并为我所用。从中医传统中寻找治病灵感,是一项需要时间、心血、智慧以及机运的长期的事业,只要人类还面临着生老病死,这种探索就不会止步。谢继业先生以其自身的深切体验、理论科研和临床实践,逐步取得了治疗乙肝和糖尿病等人类顽疾杀手的有效途径,这是祖国中医学向前迈出的主要一步,对于世界当前某些疾病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需要被正视,被争鸣,被实践,被完善。他一定会给某些濒于死亡的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

推荐访问:治病 灵感 中医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