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视角的保定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模式研究] 保定市低碳公园

   摘 要:在低碳经济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基础上,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结构及其功能,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与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在联系,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融合化、生态化模式。并以保定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为例,提出基于低碳创新系统的保定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低碳经济;保定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44-03
  
   一、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理论依据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思想来源于产业集群理论。Philip Nicholas Cooke(1996)正式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认为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Dolorem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胡志坚,苏婧(200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主要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各种相关联的创新主体(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在创新服务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支持下,充分利用创新资源,配套合作,互补创新,共同发展的区域性网络传新体系,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1)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即跨城市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内城市与城市之间或地区与地区之间,根据经济活动的相似性及社会经济联系的紧密性所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2)狭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可以指以某一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即创新性城市,也可以指城市中的一个科技创新园区。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此指狭义层面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对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主体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产销不可分离的特性,相关技术服务业在加强技术引进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具有知识创新的突出功能,对整个区域的知识创新溢出效应明显,带动了区域低碳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低碳创新的知识输出形式主要有:
   1.结合低碳产品市场需求和低碳科技信息,向客户提供低碳创新方面的咨询、情报报告、金融分析和预测等低碳技术或者产品信息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关低碳消费市场及用户的市场调研、公共关系和广告服务等。
   2.结合低碳物流、低碳金融、电子商务知识,为供应商提供低碳技术产品供应链管理、低碳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结合低碳环境情报、低碳产品创新、低碳知识等,向客户提供环境审查、咨询、垃圾处理、信贷等低碳服务。
   3.低碳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层面,还包括管理、组织和制度等层面的创新。因此,面向低碳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结合客户组织的内部环境,为客户提供低碳管理系统集成和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低碳管理咨询服务以及低碳战略规划服务,还可以为客户提供低碳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及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等。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集中治理污染的重要载体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区域内集中治理污染,促进低碳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低碳创新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产业集群战略既是减少区域差异和消除贫穷的措施。又是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措施。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促进相关企业的集群,进而在共同防治污染方面发挥集群经济效应。
   1.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等企业或组织机构在地理上的集群,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同演化和分工合作,构建类似于生态食物链的生态产业链,有效整合了区域和产业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这也有利于节能减排。
   2.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供了面向低碳经济的研究开发导向和产品设计战略服务,促进了低碳能源与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研发,实行可循环设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产品的包装低碳化、绿色化,以实现包装产品的清洁、安全、可循环利用,提升了低碳创新和节能减排效果。
   (三)保定市低碳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1.保定市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优势。(1)产业基础优势。保定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 485家,上市公司10家,主要产业有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化工、建材等。特别是近年来,保定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低碳高效型产业结构、技术先导型产品结构、龙头带动型企业组织结构为标志的产业体系雏形基本形成。目前,保定已形成以汽车制造、新能源、纺织、食品、建筑建材和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为低碳创新系统构建奠定了产业基础。(2)研发创新优势。保定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9年底,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建立了28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全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得到提高,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4家,其中2009年有23家企业通过认定。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此外,10家驻保科研机构和以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为代表的驻保高等院校与众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
   2.保定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1)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目前,保定市主要是工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发展滞后。2009年,保定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3∶50.4∶34.3(河北经济年鉴,2010),工业仍然是主导产业。虽然,保定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整体规模偏小。如2009年企业法人单位最大规模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法人单位平均总产出为23.79亿元,其次为金融业,平均总产出为15.41亿 元。而生产性服务业中较高级的信息传输与软件业的平均总产出仅为10 亿元左右,而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也的平均产出还不足1亿元。与第二产业的主要部门相比差距很大(河北经济年鉴,2010)。(2)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高级化程度低。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看,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几大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其产出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高达50.3%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仅占服务业的7%左右(河北经济年鉴,2010)。这表明,保定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程度低,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不够紧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够紧密。主要表现是产品附加值率低,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未能发挥其与会生产和专业化服务作用,较多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地段和附属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低档产品,初级产品较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此外,生产性服务也与制造业融合不够紧密,也体现在保定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未能发挥保定城市科技创新的潜能和相关高校与研发机构的优势。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 132亿,占GDP比重仅为7.6%(河北经济年鉴,2010)。
   (四)基于低碳创新系统的保定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模式选择
   1.产业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融合化模式。(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依附式融合。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中,制造业是区域低碳创新的产业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低碳创新和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升级空间。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在产业内部表现为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化模式,通过此融合,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通过研发,信息等服务业的融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构建保定城市低碳创新系统,需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保定城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如降低纺织、食品、建筑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对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制造业的信息化、软化、绿化、外置化方向转化。依托更多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高端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改造、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应用于企业创新、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促进制造业低碳化和服务化。(2)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融合。专业化融合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在某些中央商务区(如CBD)建立自身的服务业集聚,通过相关服务业的专业化融合实现集群发展。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和竞争力增强,保定市应借助于发达的信息网络、交通设施,在空间层面与制造业实现分离,进而形成行业内部的专业化集聚区,更好发挥集群内部的服务业融合与专业化优势。这些专业化优势主要表现为接近高知识的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市场、专业化研究中心和具有某些优势专业的大学、互补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大的地方市场等。在产业空间发展方向上,保定市可实行横向错位和协调发展。特别是依托低碳性的研发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的创新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延伸和耦和,构建保定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共生网络,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内部产业布局的“闭路循环”,实现区域经济体系向外的“零碳排放”或“低碳排放”。
   2.区域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生态化模式。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际上就是依据绿色供应链和循环经济理论,促进服务业之间的生态化联系与低碳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生态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管理变革等促进废物的回收和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实现低碳创新与循环回收利用。具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生态化可分为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途径的生态化、产业关联的生态化、中介服务组织的生态化。(1)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主体的界定从狭义层面而言,主要是指生产性服务企业,从广义层面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主体包括企业以及各种从事服务活动的中介组织。本文采用广义的界定,因此,服务主体生态化包括保定市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生态化,也包括作为重要桥梁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生态化。在金融服务,法律咨询服务、技术推广、营销策划、物流运输等行业内部也应加强生态化建设和低碳创新。(2)服务途径的生态化。生产性服务业集群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为其他企业或部门提供中间投入和服务,因此提供服务的渠道和方式应采取生态化措施。如在物流运输方面,强调对运输路线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在仓储配送方面,要求仓库选址合理,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仓储布局科学,实现仓储空间利用最优化,减少仓储成本等。(3)产业关联的生态化。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必须加强保定市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合作,构建与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部门之间的物质循环,废物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等经济链,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循环圈,在宏观层次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企业自身生态建设。(4)中介服务组织的生态化。根据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将中介服务范围延伸至整个城市。第一,加强面向低碳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建设,鼓励多种方式建立低碳科技孵化合作联盟和中介服务体系。第二,探索推进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完善金融信贷,创新投资,风险资本市场等中介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第三,加强低碳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生态关系。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陈福炯.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R].2006年中国服务经济报告: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5.
  [2] 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3] 唐环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广西社会科学,2006,(2).
  [4] 胡志坚,苏婧.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9,(6).
  [5] 李旸.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2).
  [6] 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7] 郑长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8] 河北经济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9] Cooke,P.H.(1996).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the globalized world.[M].London:UCL Press.
  [10] Doloreux(2003).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
  [责任编辑 陈凤雪]

推荐访问:保定市 集群 服务业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