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工作实效_注重体验,,促动心灵,,提高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颇受关注。为此,很多品德教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忽视了关注学生真实的体验。因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品德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是靠“告诉”“灌输”即能生效,而必须让主体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经历,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所以,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体验教学。
  一、置景体验——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实物演示、图像、品德行为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相应的情感。
  如在教学《我的家》时,我设计了“观赏相片”这一环节。课前请学生搜集好相片资料,然后制作成课件,进行连环播放。当看见自己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那幸福、快乐的样子时,学生再也坐不住了,时而指着自己的父母骄傲地向周围同学介绍,时而发出“呵呵”的笑声。伴着美妙动听的音乐《让爱住我家》,学生的记忆之门缓缓开启。家庭的幸福美满在课堂上得到了渲染。
  这种直接的体验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情感、意志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生活体验——为有源头活水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挖掘学生须臾不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境的资源,让品德教育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促进学生对所受教育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例如,新学年开学,我发现学生课间追跑打斗和上课不听讲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以《小学生应该这样做》为主题开展团结友爱、讲安全、守秩序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文明伴我行”活动,每周评出“文明礼仪星”,并把这些孩子的照片张贴在班级明星榜上,号召其他同学向明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不少变化。
  三、活动体验——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教师更应设计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理解道德观念。如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诚实,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学生唱了《诚信歌》,有的学生表演了《狼来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故事,还有的学生表演了《八荣八耻拍手歌》……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投入创造性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内化了“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正确荣辱观。
  四、实践体验——观千剑而后识器
  实践体验是架起儿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桥梁。俗话说“打铁要趁热”,因此,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采取各种形式进行道德行为实践训练,给予他们自觉实践道德的机会,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化感悟,迅速成长。
  如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时,课的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利用双休日,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做一些事情。”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自组小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扫除,用勤劳的双手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的同学自制了各式各样的告示牌,如 “垃圾不乱倒!”“爱蛙护鸟!” “小草睡着了,请勿打扰!”……有的同学自制了垃圾回收站,把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做成工艺品……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意识到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能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道德认识,真正使知行得到了统一。
  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也不能靠“塑造”,而是要靠体验。体验活动真正架起了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精神,真正在学生心灵最深处实现道德与内心的整合,从而落实好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推荐访问:促动 实效 注重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