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全诗_万紫千红总是春

  摘 要:本文以《分式》的教学为例,选择两种不同的引入——类比引入和联系实际引入进行比较,虽然采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预定的目的。在对比讨论中引发师生智慧的碰撞,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提升,优化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积极主动参与的目的。
  关键词:分式教学;求同存异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同一位教师,由于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会有所不同,教学也会因此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但“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是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方法,都是好的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充分彰显自己和学生的个性。
  教无定法却有良策,同一个教师可能因为学生的情况不同而教学设计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数学教学中,同中求异,张扬个性;异中求同,谋寻策略,同异共存,殊途同归。
  一、异中求同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7.1分式”是一节比较典型的概念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中字母取值与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能求分式的值,并能求当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通过例题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由于笔者任教两个班级差距较大,一个班学生接受能力较弱,思维不是很积极,以下称A班;另一个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以下称B班,笔者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1.A班教学用分数进行类比引入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的数学中,两个整数相除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例如3÷4=■。在整式的运算时,两个整式相除也可以表示成类似的形式,如a÷(x-y)=■。
  在整式2,7,a,b,x-y,xy,0,3(n-2)中,请你任选其中的两个,运用整式的除法运算,合成一个代数式(小组合作讨论)。
  这时学生讨论所得的结果很多,有■,■,■,■,■,■,■,■,■,■,……笔者有意将结果按整式、分式分别板书。
  师:将得到的代数式分成两类如何分?为什么这么分?
  因为有板书的引导,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
  生:■,■,■为一类,■,■,■,■,■,■,■,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看分母有没有字母,有字母的为一类,没有字母的为一类。
  师:像■,■,■这一类代数式我们称它们为整式,那么后一类代数式叫什么呢?
  归纳得出分式的概念:(1)分子、分母都是整式;(2)分母中含有字母。具有这样特征的代数式叫做分式。
  2.B班教学通过创设实际情境引入
  出示两张图片,提问:他们是谁?由于比较熟悉,学生马上回答出两位分别是“世界飞人”刘翔和“小巨人”姚明。
  (1)奥运会期间7场球姚明个人共得115分,为中国队进入八强立下汗马功劳,请问他平均每场比赛得几分?(115÷7=■)
  (2)若他7场球个人共得y分,则他平均每场得几分?(y÷7=■)
  (3)若姚明在z场球中共投进2分球a个、3分球b个、罚球共得c分,则他一共得几分?平均每场得几分?2分球得分数占总分的几分之几?(2a+3b+c;(2a+3b+c)÷z=■;2a÷(2a+3b+c)=■)
  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中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冠,被称为“世界飞人”。刘翔决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破世界记录,不妨设他以x秒跑完110米栏,则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10÷x=■)
  合作学习:将在刚才所列的六个代数式■,■,2a+3b+c,■,■,■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生1:有分数线的为一类,如■,■,■,■,■;没有分数线的为一类,如2a+3b+c。
  生2:分子和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为一类,如■,2a+3b+c,■,■,■;不含字母的为一类,如■。
  生3: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为一类,如■,■,■;分母中不含有字母的为一类,如■,■,2a+3b+c。
  师:观察■,■,■,说一说这三个代数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分式的概念。
  新课标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由于自身的逻辑性强、趣味性小的特点,学生听课比较难引起兴趣。为此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引入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两节课虽然采用的方法不同,分别为类比式引入和联系实际式引入,但都达到预定的目的,体现了异中求同的效果。
  二、同中求异
  在对“分式中字母取值与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这两个性质的教学中,两个班级笔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1.A班先给出具体的数,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类讨论
  对于分式■,(1)当a=-1,b=2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2)当a=0,b=2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3)当a=4,b=0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4)当a=0,b=0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问题(1)的设置是为了解决分式的求值问题;问题(2)通过学生在计算时遇到的困惑,调动已有知识解决了何时分式没有意义的问题;问题(3)学生较容易得出答案是0,但在分式值为0的条件上往往会忽视对分母的要求,所以问题(4)就较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
  2.B班则是选择了一种开放式的方法
  对于分式■,选择一个你喜欢的x的值,求分式的值。
  完成这个问题时由于起点较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的值也各种各样,有5,2,0,1,2.5,■,-■等。通过对这些数的探究发现:当分母为0时,分式没有意义;当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虽然都是两者都采用讨论的方法,效果却大相径庭。A班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学生是被动地学,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度,个性发展受到束缚,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B班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非常踊跃。笔者得到启示,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恰当的、积极的评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课本的限制,在相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同中求异。
  三、同异共存,殊途同归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所用时间不多,但是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梳理,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数学建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中去,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收到画龙点睛、唤起思维、激发求知欲、发挥想象、启迪灵感等教学效果。
  1.A班采取了传统的方法进行梳理知识
  (1)什么是分式?它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2)代数式、整式、分式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3)什么时候,分式没有意义?
  (4)什么时候,分式的值为零?
  2.另一位老师是采用分小组进行知识抢答和必答形式完成课堂总结
  必答题: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一个分式的分子为0时,分式的值为0。
  (2)分式■可以写成3x-y÷x+3。
  (3)A、B为两个整式,代数式■叫做分式。
  (4)当x=5时,分式■的值为0。
  抢答题:抢先回答正确者有奖励。
  (1)当x=2时,分式■没有意义,则b= 。
  (2)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的值为0?
  (3)对于分式■,a取什么实数时,分式有意义?
  小结的方法有很多,这两个教学片段都是采用问题小结法。前一个片段笔者通过问题,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今天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有哪些相互关系?以此来达到整理知识的目的。其特点是所设置的问题针对性强,锤锤定音,能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并节省时间,简洁明快。后一个片段笔者借游戏的手段,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高潮。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老瓶装新酒,既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提升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同一环节——小结中,笔者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问题,达到相同的目的,做到同中有异,异中也有同。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同中敢于冲破常规性,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独立自主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相同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借助学到的知识,使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做到殊途同归。让学生在同异共存中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推荐访问: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