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盈问题意识:让问题充盈课堂

  自新课改以来,无论从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形式来看,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才能自觉发现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而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生活的情景,给学生搭建数学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发掘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数学问题、主动建构自我的数学知识体系。
  一、给学生一个生活的数学情境,搭建数学问题的平台
  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经验紧密联系时,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才会感兴趣,学习效率才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喜爱,枯燥的数学知识学生只会感到乏味,生动的生活现象学生才乐于接受。作为教师,我们要将数学知识隐藏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这一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案例1】在《找规律——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的设计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近年来,每天早晨,在淮安市的一些小区和主要路口,都会出现一种餐车,车上摆放的各种早点都是由苏食公司统一配置的食品,既美味可口又干净卫生,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放心早餐)放心早餐不仅解决了许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也为广大市民的就餐带来了便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食品(课件出示食品表格)……
  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放心早餐这一现象自然引入寻找物体搭配的规律,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一素材的提供给了学生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可以说,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双从生活的现象中去发掘数学问题的“慧眼”;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探究数学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二、给学生一个动态的实践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价值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提到,只有教师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案例2】在《统计——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前,我首先组织班上的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规定他们每人套15个圈,然后将他们套圈的情况进行统计,形成下表: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次比赛中,究竟是男生获胜,还是女生获胜?
  这样的活动设计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明晰:比较男女生获胜的因素除了看他们套圈的总数,更主要的是要看他们平均每人套的个数,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计算平均数,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领会到平均数这一统计的量在解决问题中的实用性。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经历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多角度、多渠道培养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量。变学生被动的数学学习为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尝试去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给学生课外进一步探究数学的机会,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
  实践、探究、交流等应当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自主发现进而自主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数学,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案例3】在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我布置了一道课后题:市区有很多建筑物都是对称的,请你利用星期天走上街头仔细观察这些建筑物,把你认为设计精美奇妙的建筑物记录下来,与同学相互交流,说说这些建筑物美在哪儿?
  在学完《找规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小明住在富豪花园的4楼,他从1楼到2楼要用20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楼下回到家里要多长时间?你家住几楼?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
  让学生体会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希望学好数学,让学生在问题中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给学生一个生活的数学情境,搭建数学问题的平台,那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就能体验数学问题的价值,在一次次体验中自我完善,健康发展!
  (责编 金 铃)

推荐访问:充盈 课堂 意识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