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2018年取消大学生村官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国家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选聘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参考意见如下: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注重培训和传帮带相结合;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努力健全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86-02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对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冲,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无疑是一项双赢举措。当前在国家有关大学生面向农村和基层就业的政策引导下,大学生村官计划逐渐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全面展开,这一计划必将在大范围内长期实施。因此,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水土不服”的问题
  多数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首先面临的难题是“水土不服”。他们中一部分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更不适应农村生活;而那些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为了有朝一日跳出农门,两耳不闻窗外事,拼命读书,对村情、农活也不十分了解。从象牙塔突然走向农田村舍,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想和现实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让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农村中开展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二、身份合法性遭受质疑
  大学生村官选拔首先存在着身份合法性的问题,也是目前推行这一计划的所有省市均遇到的难题。按照1998年修订通过的《村民委员会自治法》中的有关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基层群众性自助组织;村民通过选举直接产生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委会成员。但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没有所在村的户口,如果参与和管理所在村的事物则违背了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于不是本村村民,也没有权利参加村委会选举。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就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他们参与和管理农村事务的身份合法性遭遇质疑。
  三、熟人社会的问题
  根据费老的研究,熟人社会就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礼俗社会。中国基层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特具乡土性质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传统社会。农村人际关系绝大多数以自己为中心,越往外关系越淡,这种裙带血缘关系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排斥力量,外来人很难融入其中。再有农村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宗教迷信、民俗习惯、经济利益、家族关系、帮派关系等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形成了特殊的网脉,事务繁琐复杂,利益关系难以协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真正熟悉村情民情,村民们也对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娃缺乏了解和信任,所以,大学生村官到村后取得村民的信任比较困难,他们得加倍努力,做出更多更具体的事情,才能逐步融入村子。
  乡村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抽象的法律与理论,而是地方多年形成的道理,是民俗、村情,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要恰到好处地恩威并用,而这些都需要对民俗村情非常熟悉,并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做好,对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残酷的考验。
  四、“无事可做”的问题
  农村工作具体复杂,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能力和农村的工作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当地村民和“本土”干部也缺乏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认同,他们不十分关心大学生村官能做什么,也不重视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和培养,因此,大学生村官很难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在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写材料。从事一些文字类的工作,必然违背了组织部门选拔“村官”的要义。当大学生村官带着满腔激情投入新农村建设时,想以满腔热血洒向农村的热土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到来并不能给村里带来任何实质的变化,他们找不到自身定位,感觉满身的力气没处使,感到迷茫与无奈,从而逐渐遗忘当初选择任职农村的初衷。
  五、未来发展的问题
  政府为选拔和留任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认为这些政策很虚。在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对会做群众工作、善于协调处理各种矛盾、政治素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任期届满的高校毕业生,可列入乡镇科级后备干部,按程序选为乡镇领导干部。”但这一政策实施起来又是何其难?一方面乡政府人浮于事、机构臃肿,一直以来被视为改革对象,要求削减职位、削减人员。另一方面,在当今就业背景愈来愈困难的前提下,乡政府为数不多的职位正被千千万万的考公务员大军所“瓜分”。那么,在这场博弈中,大学生村官胜任的机会又有几成?
  六、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对策
  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将是我国今后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长期工程。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还不完善,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笔者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应采取如下对策。
  1.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
  大学生村官选聘,首先要本着服务农村的宗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大学毕业生中严格选拔,选拔标准要科学、合理。一是结合基层需求选聘高校毕业生,根据农村所需人才的学历、专业,重点考虑教育、企业管理和农林水医类等急需人才。二是严格考察选聘生的综合素质,增加面试程序,由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参与进行。三是提前安排有入村任职意向的大学生到农村实习,使他们提前熟悉农村情况,并将实习表现作为选聘时的重要参考内容,
  2.注重培训和传帮带相结合
  建立健全经常性培训制度,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并将培训教育情况按学分计入大学生村官工作档案。多数大学生村官直接从校门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更是知之甚少。因此,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一定要提前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提高。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等作为主要培养联系人,要经常与大学生村官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具体培养人要亲自进行帮带培养,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3.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
  出台制度,规范管理。可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健全考核办法,具体监督、规范、考核、评估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定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责任,强化工作纪律,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期选聘、工作业绩、请假销假、考核奖惩等内容也应出台制度,规范管理。
  工作量化,考核管理。实行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他们努力工作,敬业奉献。每年年底由分别县、乡、村具体负责联系人对大学生村官一年的出勤情况、创新工作、学习服务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确定考核等次,并建立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市、县、乡三级则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台账、生活台账和学习台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等情况进行指导,全面的掌握大学生村官信息,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4.努力健全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排忧解难,安心工作。详细了解刚到村的大学生村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大学生村官刚下村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等方面。要使刚下村的大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角色,首先要为他们解决的就是生活方面的问题,千万不能让他们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情绪。
  政策激励,干有劲头。按照个人意愿和组织需要、所学专业与工作实际、户籍地与选聘村“三个结合”原则,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到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出入安全和有市、县工作队驻点村。在村两委班子中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地位,在体制上充分保障他们能够行使权利。同时,各地组织部门和负责联系人应经常深入基层看望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在工作中的想法和意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时解决困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领导的真情关怀。
  5.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的保障机制
  首先,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对他们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递增幅度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200~300元左右。同时,参照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让他们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其他待遇可比照公务员,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其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支持和鼓励他们在基层创新创业。老村干部要常给大学生村官分任务、压担子,田间地头把他们带在身边,让他们与村民多打交道,多了解村里的情况,主动融入角色,进入工作状态,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农村能够施展抱负、增长才干,实现理想。
  逐步提升政治地位。建议各省组织部门出台规范性的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部分政治素养高、工作实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按照其本人的意愿或要求通过选举进入村委班子,并解决好其选举身份,以此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同时,在制定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兑现的可能性,并认真予以落实。比如针对目前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原则,政府应当敞开出口,充分尊重自主选择的权力,兑现大学生村官考试加分的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李文波,韩新宝.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4]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整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

推荐访问:选聘 村官 对策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