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精读课文之教师指导策略新探] 下列哪个一般不属于精读策略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解读课文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文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更缺乏对课文的创造性解读。教师没有很好地静下心来走进作品,细细咀嚼、品味、涵咏,以探得作品的本真意义,而仅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着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作品,然后再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学生。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厚度、广度。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课文感知性解读、对话性解读、创造性解读和体验性解读的策略。
  关键词:精读课文;解读策略;小学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140-03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解读课文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文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更缺乏对课文——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解读。教师没有很好地静下心来走进作品,细细咀嚼、品味、涵咏,以探得作品的本真意义,而仅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着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作品,然后再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学生。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厚度、广度。何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感知性解读:建立课文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桥梁
  课文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阅读初始体验以及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以建立起课文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桥梁。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师对文本可能有以下理解和体验:①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启悟的故事: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孩子如何正确看待与认识父母的爱;孩子的成长需要来自父母的两种力量,且寻求平衡,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追求全面、和谐、民主的教育,既不能只是一味地“赏识”,也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味“批评”,表扬与批评都要留有余地。②语言形式方面: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准确传神,心理刻画真实而细腻,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文章语言灵动多变,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具体细致的描写,又有概括的叙述,还有富于哲理的抒情与议论。立意谋篇构思巧妙,选材以小见大,引申拓展自然而不露雕琢的痕迹,等等。那么,这些文本的价值、丰富的解读是否都要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呢?当然不行。对此应该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本文人文性的核心价值凸显的是“爱”,表达的是作者对父母不同方式的爱的理性思辨和情感升华。因此,尽管教师有很多深刻、丰富、独特的感悟,但都不能偏离这一主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对文章的片言只语所得的感悟(它可能是独到的、新颖的、有创见的、陌生化的)确立为课文的教学目标,而应该从整体把握文本传达出的主旨与价值意义,同时还要考虑主流、普遍的价值准则。据此,本文的人文性目标可以这样界定:正确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及其这两种“爱”在孩子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体味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至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选择的标准不外乎这样几个维度,文本的体式特点与突出的描写方法,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标准及年段目标等,从教学的角度思考确定教学重难点与训练点。就本文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点很多,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能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及结构特点”。这既有语文知识的教学,更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把课文解读化为实际的教学运用,建立起课文解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进而把课文解读生成为恰当的教学内容。
  二、对话性解读:主体自觉的参与行为
  所谓“自觉的参与行为”,就是说作品解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它必然要求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自觉机制,积极地参与对作品的解释和建构——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和感悟力,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不仅要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作品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地理解和体悟,而且还要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形象,甚至开拓、再构出作者在创造这个作品形象或艺术意境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作品的意义更为丰富而有厚度、深度和力度。解读主体的自觉性参与行为,实质上是解读者作为主体对解读对象的一种全面的精神把握和特殊占有,即解读者在作品中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东西。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以其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着对作品的把握和建构;他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对世界、对人生存在方式的一种观照和透视,是主体生命意义的一种投射和昭示。凡是真正优秀的解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都无不具有这种自觉性参与行为,都无不能够通过表层的作品结构,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以至在作品构出的宇宙世界里忘却自我,从而对作品的意义世界作深层性的开拓、补充和创构,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
  在进行课文解读时,教师首先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研读:
  一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课文。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风卷残云、蜻蜓点水,是读不好课文的。在进行课文解读时,我们要学习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所倡导的思想——“慢慢走,欣赏啊!”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的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慢慢读,欣赏啊!”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学会很随意、闲适地在作者的文字海洋里倘徉、欣赏,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用悠然的心与作者对话,在一次又一次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后,产生来自心灵的独到见解。
  二是作为教师去读课文。带着教学的目标去潜心会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去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深入领会作品思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深入把握作品特征,即对课文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课文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

推荐访问:精读 课文 解读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