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玮:折叠车闯出市场高份额] 折叠车

  今天,韩氏折叠车在自行车行业独领风骚,同行争相效仿。而当年创始人韩德玮为把这种创新产品投入市场却经历了千辛万苦。  韩德玮说他不是被动地竞逐未来,而是在创造未来。他发明的韩氏折叠自行车靠技术先进和质量优异赢得了众多奖牌,扬名于日本、台湾、新加坡、欧洲和美国市场。不仅如此,他还创出了一片新的产业天地,在整个产业全世界5000万美元的年销售额中他的公司占据了其中的1400万美元。
  从石油危机中发现商机
  韩德玮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从13岁至18岁,他都在父母的服装工作车间作兼职,负责插图工作,后赴美留学。在香港上中学时,他就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在南加州大学读书时骑的还是自行车。他回忆说:"因为停车费太贵,我就常把汽车停在附近,然后骑车去学校。可是没法把自行车全塞到汽车行李箱里,总有一个轮子在外面,当时就想为什么没人发明能折叠的自行车呢。"
  1971年,韩德玮获得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又度过了10年时间。他起先是当了大学教授,继而在休斯飞机研究所做研究,研究激光的商业和军事用途。
  不久适逢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无可奈何地等候在一个小时长的汽车加油队列里,韩德玮忽然意识到人们抱怨声后面是一种巨大的需求,而需求就意味着商业机会。他的念头随即落在自己大学时代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上。
  自行车不需要燃料,购置和维护成本又比汽车小得多;作为交通工具是汽车理想的替代品,至少能够成为汽车的有益补充。于是他到自行车专卖店了解了一下情况,发现自行车市场果然在石油危机爆发后有了大幅增长。但是他也注意到,当时的自行车虽然能够胜任短途代步,但是如果工作地点较远,人们就无法使用它。而如果自行车能够改变形状,让人们便于携带,就可以与火车、地铁等结合起来使用。
  折叠自行车早在1878年就已经发明出来了,其后也陆续有一些改进性的专利问世,但是由于技术、材料上的限制,折叠自行车性能上始终不尽如人意,因而无法实现商业推广。这一情形激发了韩德玮的研究兴趣。
  随后几年,韩德玮仔细研究了1878年以来的100多项折叠自行车专利,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在自己的车库里琢磨、试验新的折叠车方案,最后终于在1982年发明出一种兼顾快速折叠、超小尺寸、优秀驾乘性能的折叠车,他用自己的名字把这款车命名为大行。当他对自己的最终产品比较满意的时候,他开始为他的折叠自行车申请许可证并试着将他打造成为知名的品牌。
  在碰壁中开创“韩氏折叠车”
  韩德玮带着折叠车图纸拜访了十多个自行车厂家,希望他们能够购买自己的专利或生产授权,却到处碰壁。厂商都满腹狐疑,因为以前的折叠车设计都因太重和安全过不了关而告失败。此外,韩氏折叠车所需的特殊配件普通自行车厂家无法生产,加上这种产品的单价高而生产批量小,与普通自行车厂家大批量的生产格局不相吻合。
  最终,这位固体物理学博士决定自己干。在完成折叠车基础准备工作、筹款100万美元后,他辞去了美国休斯飞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职位,又从30多位亲朋好友手中借得250万美元,于1982年在美国加州成立了北美大行公司(原名“加尼福利亚大行公司”)。
  韩氏折叠车优于以往的设计,它重量轻(铝制型仅9.1千克),操作简便(16和20英寸型折叠不超过10秒),而它的速度之快,令早期笨重的折叠车望尘莫及。大行折叠车很快开始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产销量节节攀升。
  受台湾廉价熟练劳动力和强大的自行车配件工业的吸引,韩德玮于1983年12月将生产基地迁到台湾。
  1992年大行台湾公司几名核心成员看到做折叠车利润可观,于是合伙出走,用大行的专利技术和销售渠道做起同样的生意。始料未及的打击让大行台湾和荷兰的工厂被迫关门,韩德玮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这几位从大行出走的员工被判侵犯专利权罪。
  专利诉讼的最终获胜让大行的经营重上轨道。马拉松式的诉讼尽管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案子最终戏剧性地获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行的知名度。值得庆幸的是,在大行跌入谷底的这几年里,竟然没有人在折叠自行车身上花费很多心思,也许别人都忙着摘“西瓜”,就漏了这粒“芝麻”。
  1995年,大行在中国深圳建设了通过ISO9001认证的工厂———大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随后深圳厂成为世界最大的折叠车生产地。从2002年开始,大行每年都有30%以上的增长,如今在全球建立了7大生产基地,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独立销售渠道。
  让商机变成“赚翻”的利润
  自行车行业是不是“夕阳产业”,是不是已经“边缘化”?韩德玮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这个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的行当并不是“夕阳产业”,健康、休闲等概念会让这个行业保持足够的活力。“耐克、阿迪达斯都在传统行业,不也赚翻了?自行车也是一个道理,关键是你怎么来做!”韩德玮这样认为。
  大行采取的是企业品牌带动产品品牌的策略,公司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专业的中高档折叠自行车生产商,而且这么多年一直严格地贯彻下来。尽管在自行车行业里拓展产品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而且山地车、电动车、越野车、儿童车等产品也有着可观的利润率,但是大行拒绝这种诱惑,即使拓展产品也只限于折叠车领域内的折叠山地车、折叠电动车等。
  科研人员出身的韩德玮始终对开发和设计情有独钟,这也让大行具备了一种自行车业界少有的技术色彩。大行对60多位设计人员进行考核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每年都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对产品做不低于15%的改进,改进的领域包括驾乘性能、舒适度、车体重量、折叠功能、耐用度等方面。到目前为止,大行已经在小小的折叠车领域注册了160多项专利。
  与多数自行车公司把包括车架在内的大多数零部件外包,自己成为只保留一条组装线的“螺丝刀工厂”的做法不同,大行始终坚持“垂直制造”的原则,自己做车架焊接和处理以及截管、成型、冲压等绝大部分关键工艺。
  制造优质折叠车的关键是配件。韩德玮说:“开发配件成为我们一项核心能力。
  韩德玮认为集中开发企业核心能力的新战略是逐鹿未来的有力武器。“以前,杂务缠身,我每天20小时与厂里100号人摸爬滚打在一起。此外还要考虑在美国的分销中心和在欧洲的组装厂的事务,一刻不停,常常半夜三更还要接电话。”
  为了建立面向未来的视野,韩德玮估计每天至少花20%的时间用来“务虚”,比如思考自行车行业变化格局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趋势等问题。“以前太忙,几乎没有时间用来洞察大局。”
  韩德玮相信,可以通过把行业按照自己优势进行塑造来创造企业未来。“我们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为我们创造了一片产业天地。我们从预见市场对折叠车的需求出发,然后着手攻克有关的难题。”

推荐访问:份额 闯出 折叠车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