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新闻纷争 [一座“钼铜厂”引发的纷争]

  中国的很多环评罗列了项目影响的水土气,还有不会说话的鱼、野生动物、植物,却忽略了会说话的人。人是环境最重要的部分,缺乏互动是什邡事件最深刻的教训。  前不久,一场警民对峙、官民对峙的群体事件,把“钼铜”和“什邡”两个词,迅速地变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什邡要建设钼铜厂,市民担心环保问题不答应,并与政府产生冲突。在社会各界沸沸扬扬评价这一社会事件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原点,看看这个争议项目的本身。
  钼铜厂的真面目
  有很多人甚至媒体,因为“钼铜厂”这一简称的出现而断章取义,认为这是一个生产钼铜合金的厂家,那么它的用处和对环境的害处都基于钼铜合金的特性。实则不然,这个工业项目的完整名称是:四川宏达钼铜有限公司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
  从字面不难看出,该工厂是进行以钼、铜为主的多种金属资源深加工。在其项目书的概况中,就写明了工厂的作用是,生产氧化钼、阴极铜、硫酸、回收金银等贵重金属。所以,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苑会林教授看来,这个项目更多的成分就是一个矿厂。
  据苑会林介绍,钼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钢铁工业,工业氧化钼压块后直接用于炼钢或铸铁,少部分熔炼成钼铁后再用于炼钢;钼片用来制造无线电器材和X射线器材;钼耐高温烧蚀,还可以用于火箭喷口、电灯泡钨丝支架的制造等。而铜的用处更不言而喻。
  所以,“这个项目,是‘5.12’特大地震灾区产业发展振兴的重大支撑性项目,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对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什邡市人民政府如此评价。
  总体来说,这个钼铜厂是比较上游的工业单位,更像一个矿厂。所以,在苑会林看来,钼铜厂对环境的破坏,不能基于钼或者铜甚至钼铜合金对于人体的伤害来分析,而是在开矿的角度,分析其对生态的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那么究竟这个“钼铜厂”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宋国君认为,主要是对植被的破坏和水土的污染。
  工厂的建立肯定要对周围植被产生破坏,该项目造成的每年生物损失量在2197吨。同时,“钼铜厂”会产生胺液净化废水、盐酸预处理废水、地面冲洗废水等多种工业废水,会对地表水的环境产生影响。
  但是,“钼铜厂”环评报告中可是把这些解释得清清楚楚、处理得无懈可击。比如工业废水能够完全回收利用,达到“零排放”;工厂建立之后,会恢复植被,降低破坏程度等。在《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两个法律法规的规定中,“钼铜厂”全部通过,它的建立确实有着合法效力。
  这两部法律法规对于环境和人的保护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呢?宋国君分析认为,“钼铜厂”如果是在合法、正规的前提下,通过了环评,那么它对环境对人的危害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环评的标准是非常细化的,精确到水、空气、土壤的每一个数值。如果符合这些标准,它对环境、人的影响都是可接受的,是合法的。”
  如此看来,是老百姓误会了?宋国君则认为,错依旧在企业或政府,前期的宣传和解释严重不足、工作缺失。“你不能拿一个老百姓不懂的东西去问大家,这事行不行,同意不同意。首先应该让老百姓明白,再去询问。自己如果讲不明白,可以让媒体去讲、让专家去讲。”
  然而,事实的真相或许没这么简单。
  27天就过关的环评
  根据上面的逻辑,“钼铜厂”是一个重点项目,它通过了环评,即使对环境有影响,也是在合法的范围内。那么,这个法合理么?这个标准是不是过于宽松,才遭到了群众的反对?
  杨运华是国家环保部的环评专家之一。他认为,虽然钼铜项目是重污染项目,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污染是可控的。而且,既然该项目已经通过了环保的审批,项目本身不存在问题。特别是,该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比较先进的,并非淘汰的工艺和设备。
  但这样一个金属钼产量居全球第一的重大项目,最终的公众参与的时间总计仅有27天,公众参与的形式仅限于电话咨询和调查问卷。而企业最终公布的也只是环评简本。
  根据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有衡量标准的问题,“应当”又有着商量、非强制的余地。所以,“钼铜厂”27天过关,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公众与环境信息研究中心(环保NGO)主任马军看来,如此大的钼铜冶炼项目,无疑有很大潜在环境影响,对这类项目必须非常谨慎地评估其环境影响。
  “在国际上,这样的一个项目是不可能如此决策的。”马军指出,如此重大的项目,必须让公众从项目规划开始时就参与进来。中国当前的环评,更多的只是一个技术报告,从科技层面进行数据分析。而技术分析,肯定是专业的,老百姓不懂的,相对不透明的。它非常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
  美国夏威夷大学原环境专家董良杰同样认为,中国的很多环评罗列了项目影响的水土气,还有不会说话的鱼、野生动物、植物,恰恰忽略了会说话的人。人是环境最重要的部分,缺乏互动是什邡事件最深的教训。
  “之前总怕公众参与会影响到项目的快速批准,进而影响到GDP的增长速度。但从什邡案例看,公众参与不足,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应以此为契机,改革我们在环境决策方面一直存在的痼疾。”马军说道。
  手记
  关于什邡事件,绝大多数人(包括部分媒体),没有去分析根源上谁对谁错、真假黑白。因为,什邡事件带给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张张令人愤慨的照片,政府解释、专家解读已经没有用了,但这赖我们的人民不够理智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进入一个新的集体的时候,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待见你,原因是出自你自己,还是那大多数人呢?之于“钼铜厂”、什邡政府、什邡人民,就是这个道理。不待见的原因,就是不信任,就是近些年来反复提到的公信力。
  什邡事件更多的就是一个教训。如果“钼铜厂”建成,它可能拉动当地经济、就业,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污染也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因为政府、企业解释不充分、项目各环节不透明、宣传工作又不到家,更重要的是,在发生群体事件中,他们所做出的措施和摆出的态度,最终,让项目被人民轰走了。

推荐访问:铜厂 一座 纷争 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