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桃香江【港督群像,烙印香江】

  《香港二十八总督》  张连兴 著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年6月  通过对香港二十八任总督的描写,使香港的政经文教、政制律例、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都在书中得到生动呈现。该书形式上是人物列传,连缀起来看,又像是一部通俗的香港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香港当记者时,有时会遇到香港总督出行的车队,有开道的,很威风。港督的坐驾没有车牌,以英国皇家徽章代替。港督是高高在上的,有位港督的回忆录写道:“在这个英国直辖殖民地,总督的地位仅次于上帝。他每到一处地方,人人都要起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从他的意见——永远都只能说‘是,爵士’,‘是,阁下’。”
  我驻港时,港督是卫奕信。卫督不张扬,还算有绅士风度,还比较亲民,不止一次有人看见他在街头小摊前喝一种凉茶,督爷日理万机,也要清清火嘛。
  港督深居简出,普罗大众难以一见,但港人几乎每天都要跟他们的名字打交道。今天港督已成历史名词,但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仍如影随形。香港的街道、学校、医院、机构等,以英国人名字命名的,不下一千个。人们熟悉的例如罗便臣道、坚尼地城、轩尼诗道、德辅道、弥敦道、司徒拔道??还有葛量洪医院、柏立基学院、金文泰中学??这些都是港督的名字。其实在林林总总的命名中,有的人对香港确有贡献和建树,如麦理浩治港十年多,期间成立廉政公署,推行“十年建屋”和“居者有其屋”计划,为香港经济腾飞打下一定基础。
  正如对殖民色彩的名称无法一言以蔽之地评价,对历任港督的功过是非也难以一概而论。
  阅读张连兴的《香港二十八总督》,“督爷”的一张张面孔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在香港,或许有人仍在感念某一位总督,或赞赏其所做的某一件事情,也一定有人回顾起殖民统治者的贪婪残酷而愤愤然。港督这个历史群体,不是一两句话能形容的。他们在任的时间长短不一,出身经历、个性作风、学识魄力、民望功过等都有所不同,其在任的时代背景和施政环境差异更大。不过也有共性,港督是代表英国女王统治香港的,一百五十多年,一任又一任,港督在维护殖民统治、为英国谋取政经利益上是相同的。英国通过刺刀、洋枪与大炮的野蛮征服,占领了香港,多位港督是直接参与者。
  早期一些港督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侵占中国领土,如璞鼎查逼迫清廷签订条约,割占香港岛;戴维斯派军队入广州城;宝灵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逼清政府签了《天津条约》;夏乔士?罗便臣强租南九龙;威廉?罗便臣强行取得新界租借权九十九年。同时我们也看到,有的港督也根据形势变化采取怀柔政策,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有的则着力于发展经济、提高管治效率、兴建基础设施,许多香港当年的新鲜事物、经建项目,就有港督决策的影子。例如麦当奴资助创办东华医院,轩尼诗设立保良局、修建山顶缆车,弥敦用工兵开辟九龙主干道,金文泰兴建启德机场,戴麟趾开建红磡海底隧道??当然,殖民主义本身没有带来繁荣,香港的繁荣,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同胞辛勤创造出来的。
  历史的烟云消去,故事却留了下来。港督涉及的故事一箩筐,但散见于各种文献、报道中,专门的书籍很少。其实对于香港历史,许多读者今天仍有兴趣去了解探究。
  回看历史,褒贬其次,《香港二十八总督》客观的叙述,平实中自然地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索。作者无意对二十八位港督进行定论式的评价,既不是为他们的远去唱一曲挽歌,也不是算一笔历史老账,而是注重叙述重要人物和事件,串连起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透过这些史迹、旧事、遗韵,读者可以看到香港一百五十多年间的沧桑巨变和兴衰沉浮,也可见香港从一个荒岛渔村发展成东方现代化大都市的历史进程。

推荐访问:香江 港督 群像 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