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旋律]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下一句

  摘要:在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职高生这一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语文课堂要和谐,重要的是要以立人为中心,高举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旗帜,运用对话教学建构课堂坚实的平台,提倡开放语文。
  关键词:和谐 语文课堂 立人 对话 开放
  
  和谐是世间最佳的境界,在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背景下,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教育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力得以绽放、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高的运动场、主阵地。语文教育,从宏观上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要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旋律,就要使上面四因素平衡、统一,重要的是要以立人为中心,高举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旗帜,运用对话教学建构课堂坚实的平台,提倡开放语文。
  
  一、立人――语文和谐课堂的旗帜
  
  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功能,新课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语文学习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它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建构、人的发展,陶冶人性、洗练灵魂、提升人格、唤醒觉悟。所以语文课堂的和谐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立人”为中心,实施“生命课堂”,实现学生精神的自我成长。
  职高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完整的生命不只包括知识、智力、智慧等认知因素,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因素。而职高生的现状较普通高中生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生活态度、习惯养成差,有些学生经常焦虑、烦躁,出现失落、悲观等心态,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交流困难,感受不到幸福,有时是非观念淡薄。不喜欢学习,精神无所寄托,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往往是某些职高生走向歧途的原因。但他们是我国今后新增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民族的素质。教育的本真是引导人的心灵事业,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语文课程得天独厚,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文化的精华都沉淀在语文课文中。语文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它是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通过语文内容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过程等感化教育学生,而且将自己的生命理想、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自然、社会、人生,感悟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生命在教学中欢歌。如教学《沁园春・长沙》,通过诵读,把握意象,感悟诗人屹立于天地间的伟岸的生命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再联系现实,加强体验,让学生的生命心灵受到陶冶。教学《提醒幸福》、《为你自己高兴》,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拓展探究,师生共同讨论幸福观,让学生树立起“幸福就在平凡中”的生命道理。教学《石缝间的生命》,通过阅读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命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通过品味母子头碰头吃面的几个场景,在领悟一家人面对挫折打击的生活勇气的同时,也深切领悟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家庭和亲人朋友中的位置,自己如何为家庭、亲人负责,从而珍惜生命,重生,乐生。倪文锦主编的基础版教材能让学生获取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食粮的素材很多,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做个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平时和睦相处,为以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使学生达到分辨是非,审视生活中美丑的能力,能自觉地抵御邪恶,发扬正气,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呼唤学生热爱生命,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生命意识,建立做人的基本信念和准则,筑起一道生命的底线,构出一座巍巍的精神长城,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生命“合理合法尽善尽美”。
  
  二、对话――语文和谐课堂的平台
  
  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对话教学的这些内涵告诉我们:对话教学为语文和谐课堂建构了坚实的平台。
  对话教学要求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和谐关系的核心要求。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以致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
  职高学生大多知识底子较薄,但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话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师生双方都以一种充满爱心的积极态度参与双向交流,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教师,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能以生为本,走下讲台,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搭起“平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力,敞开温情的怀抱,包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冲动,欣赏学生的进步,捕捉学生的特长,赏识学生的成功,师生关系就会空前融洽。教师把民主的春风带进课堂,用民主的思想放飞学生主体的灵性。教学《蜀相》时,当我提问:“丞相祠堂的环境有哪些景物?表达出怎样的特点?”一学生说:“苍松翠柏、碧绿的春草、婉转的黄鹂叫声,写出了祠堂的生机、热闹。”我没有马上否定这位学生的错误,而报以微笑和鼓励,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自”“空”,学生理解了借景物的生机反衬诸葛祠凄清、冷落的写法,再让学生想象画面,充分感觉、体会作者的伤感、嗟叹。因为课堂的平等民主,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各抒己见,课堂充满和谐的氛围。
  对话教学要求互动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和谐。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施教,逐一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本之间、生本之间,相互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对话,多向生成。他们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的信息,在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心灵融洽的情感共振的绿洲。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先从现代的劝酒诗“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导入,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兴趣,师生共同欣赏对话李白诗中的劝酒诗句,深刻领略了李白的纵情狂饮形象,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感受领悟李白“借酒消愁”的愤激和自信的思想。在教学《项链》时,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的心理片段和“还项链”的情节,着力于分析玛蒂尔德人物形象在这一连串事件中所显示出来的人性的丑陋或光彩,从而把握作者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于人性的深刻感知。在这对话后,有位学生将目光转向她的丈夫――路瓦栽先生,说是她丈夫使玛蒂尔德找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一石激起万丈浪,于是,师生共同对文本中的路瓦栽先生展开对话,学生从文本中看到,路瓦栽先生愿意娶一个“没有陪嫁财产”的女子;他可以将辛苦积攒的准备买猎枪的钱拿出来,给妻子买礼服;项链丢了他没大发雷霆,而是耐心寻找,并决然提出赔偿;为了赔偿,他拿出父亲遗留的一万八千法朗,到处借钱,并深夜抄稿件还债,路瓦栽说话不多,也似乎有点“惧内”,然而这个配角形象却意味深长:家庭的稳定需要理解和包容,夫妻的幸福来自同甘共苦。这种解读与作者的意图不一致,然而这种解读却揭示了文本深藏的意义,不正体现了经典超越时空、贴近生活的特点吗?在这对话互动生成中,天真的学生动起来,自卑的心灵醒过来,沉闷的课堂活起来,课堂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它不是面面俱到的预设,因时因地因情因景因课堂气氛而动,它充满跳跃,充满悬念,充满发现,随时会有令人激动的亮点,随时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师生时时迸发智慧的火花,产生创造的灵感和冲动,语文课堂成为学生释放浑身能量、求知创新的最佳地方。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三、开放――语文和谐课堂的特性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创造活力的基础性人文学科。“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语文教学必须构建开放型的教学课堂模式。开放,应是全方位的。开放,才能给学生以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开放,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蓝天中自由飞翔;开放,才能带来语文学习的活力;开放,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和谐与活力!
  首先是教学内容和空间的开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是课堂的惟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要解放思想,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如报刊资料、影视媒体、网络信息等,要突破教室有限的空间束缚,向生活延伸,带领学生走向自然、社会和家庭。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利用选修课,充分运用影视材料,让学生观看1987版的电视连续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宝黛钗初会荣庆堂》,从感性上激发了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许多学生尽情展示才华,课后,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及风格。经过这些“课文”之外的阅读后,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训练手段和模式的开放。教师要摒弃职高语文教学的传统课堂模式,克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重课堂训练,轻社会实践”的偏向,教学时,不仅要详讲经典名著,更应突出实用文体,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语文能力,发展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教学《雷雨》时,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爱情”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又拓展到课外,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雷雨》中其他几个有价值的人物形象,如繁漪、周萍、四凤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借助各种手段充分了解所要研究的内容,如阅读剧本、观看录像、收集相关评论、完成对所要研究对象的初步评析,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等。每个学生充分展示并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感悟、创造而喜悦和骄傲。学习写应聘书时,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格式,进行学写操作,而且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应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综合的语文能力。学习《合同》后,在街头打出广告,“揽活”给学生,为当地群众代写合同。这样,不但有效地克服了闭门造车的盲目性,而且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再次,学习评价的开放。实施开放评价是语文和谐课堂的保证。要不唯本,不唯上,不唯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挑战权威,独抒己见,使学生在积极正面的评价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激励自己不断创新,走向成功。评价方法要多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可以是平时的、期终的、单项的、综合的、课内的、课外的。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通过开放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乐千等.论和谐教学模式的构建.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3.
  [2]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社会,2003.3.
  [3]杜威著.王承诸译.民主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一).语文建设,2002.1.
  [5]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二).语文建设,2002.2.
  [6]曹渊.构建和谐课堂的五要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0.

推荐访问:奏响 旋律 和谐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