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习语的差异】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在各自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形成了各自语言的民族色彩。本文从英汉对照的角度分析了两种语言中习语的基本特征,阐述了这两种语言在习语运用中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 英汉习语 对比 基本特征 共性与差异
  
  习语(idiom)是一种固定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语言要素(V.H.Colins)。习语是任何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习语运用得当,能使语言丰富多彩,增加表达力度。广义地说,习语不仅仅指的是固定的短语、谚语,它还包括一些俗语(colloquialism)和俚语(slang)。任何历史悠久的语言都有极其丰富的习惯表达,汉语和英语更是如此。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存在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习语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下面就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英汉习语的异同。
  1.习语的范畴
  习语是在语言的使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具有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凝练和含义丰富等特点。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长期以来,习语并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定义,就其广义范围来说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俗语等。英语里把这类现成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称为idiom或set phrase。但目前汉语成语也翻译成idiom,所以idiom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2.汉英习语差异
  2.1文化背景差异造成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差异
  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但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有其独特的认识和态度,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故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红”(red)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用来代表喜庆、吉祥、革命,如“红红火火”、“又红又专”、“心红志坚”、“红光满面”,而在英语国家则表示“愤怒、气愤、残忍、灾难、烦琐”之意,如:be in the red(负债),catch somebody red-handed(当场抓获),get out of the red(不再亏空)。蓝色(blue)在英语中往往含贬义,如:make the air blue(骂街、说下流话),by all that’s blue(糟糕、见鬼),in the blue mood(情绪低落)。在英国,蓝色还是保守的代表色,而在汉语中,蓝色则令人想起天空、海洋,给人以辽阔、宽广、梦幻之感。“绿色”(green)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新生、希望,如“绿树成荫”、“绿油油”,而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表示“缺乏经验”、“妒嫉”,如:green hand(生手),green-eyed(嫉妒),be green at(对……不熟练)等。
  2.2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濒海,航海业自古以来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故有大量的与航海渔业有关的习语。如: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涓涓流水沉大船);sink or swim(孤注一掷);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in deep water(在水深火热中);tide over(顺利渡过);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pilot.(在平静的海中每一个人都是舵手)。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封闭式的大陆型,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故农谚很多。如:“民以食为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耕不种,终身落空”、“仰面求人,不如扑面求土”、“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瑞雪兆丰年”等,这都是因为双方地球环境差异造成习语上的巨大差异。
  2.3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中西方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习惯容忍、依赖合作。西方人性格外露、好动、直率,富有冒险精神,性格独立,崇尚抗争。同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教、道教、佛教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人们受其教义影响,形成了一套以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处世哲学,这在汉语成语、俗语中有充分的体现,如:“安分守己”、“知足常乐”、“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枪打出头鸟”、“适而可止”等。而西方则喜欢变、新、动、异,他们喜欢说“I’ll try.”,这在他们的习语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如:all if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抓到比没抓到的强一倍)。
  2.4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佛教流行,因而有大量的与之有关的俗语,如:“僧多粥少”;“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西方人多信基督教,且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自希腊神话《圣经》和民间传说,如: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忏悔受难得升天堂);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国);the Gordian knot(难解之结);Pandora’s box(灾难之源);the cat’s paw(被人利用的人);crocodile tears(假慈悲)。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也有大量的民间传说、神话、寓言。不少习语出自于此,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三顾茅庐”、“女娲补天”等。由于宗教信仰差异,造成中西方语言表达内容文化差异的例子随处可见。如: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显要的后代)。“七”这个数词在希伯来人中间被认为是神圣的。根据《圣经》所说,世界就是上帝在七天内创造的,每星期内有七天,还有七种美德,人生分为七个生长时期,主祷文又分为七个部分,七的倍数也认为是神圣的,因而第七个儿子的第七个儿子被认为是极为显要的后代。而在中文“六”、“八”、“九”这三个数字由于偕音的缘故(“六”→“顺”;“八”→“发”;“九”→“久”),成为幸福、幸福、长久不衰的象征。
  综上所述,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根植在文化中。它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要了解文化,必须理解语言。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研究承载了大量民族文化积淀的习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对中西方习语差异的对比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使我们能顺利地学习和使用所学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谢金良.西方文学典故词典[Z].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的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推荐访问:浅析 英汉 差异 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