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由境生,境促情发_以情触情,以境生情,以评激情,以行促情

  摘 要: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本文提出,通过营造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适当评价及课外拓展延伸等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使学生的品德认知得到巩固,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情感 激发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就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触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给教师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我与你”的关系,即摒弃传统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我与他”的师生关系,走向主体与主体对话,形成“我与你”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摒弃“控制者”、“权威者”的角色意识,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具体到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只有教师以情触情,才能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这有赖于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有赖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课堂讨论的参与者、学生质疑的诱导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分子;要以民主的作风、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以激励的语言、热情的点拨、有效的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要及时、适当地给予肯定、鼓励;对学生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挑战自我的行为,要给予支持和表扬。这样,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物理时空和思维时空,就会使师生双方的信息和情感得到充分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机。
  其次,教师要秉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及时地关注每个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的变化,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师亲切的语言、真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和信任,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其自身潜能,使能力、品格存在差异的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存在,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
  这种以“爱”为根基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设乐学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运用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成为他们的潜意识的知识。通过对这种知识的激起和学习情感的唤醒,使之自觉进入学习活动,其效果是突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紧紧抓住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利用学生真实的、日常的生活经历,或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创设适应教学需要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例如,有位教师在开始讲授八年级下册《难报三春晖》这一框题时,先播放了一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公益广告《妈妈,我帮你洗脚》。当学生听到画面中小男孩的稚嫩的话语“妈妈,我帮你洗脚”时,都不由地深深地被小男孩的孝心所感动。这样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抓住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乐于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以评激情
  有效的学习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且这种形成性评价还应该是激励性评价,借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要以丰富的情感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师生情感交融、心灵交互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准确了解、把握,及时地在最恰当的时机进行评价和鼓励。如,对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次进步的努力,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对学生不大准确的表述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也在鼓励、肯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及时引导和评价可以逐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感悟到自身的价值。当然,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情感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发挥评价教学功能,使评价有效地融合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和认知的发展。
  四、引导积极的行为实践,以行促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情感体验上,而是要借助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在学生已有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精心选择情感升华点,在课后拓展延伸中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从感性发展到理性这一高级阶段,达到情理交融。
  行为实践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情感发展的动力。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的情感得以升华,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觉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把课内体验到的情感在课外延伸和深化,并进行积极的情感实践,不断升华情感,提高思想觉悟,将道德规范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从而指导实际行动。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到实际中去。这样通过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让书本知识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完《难报三春晖》这一框题内容后,要求学生回家“当一天妈妈”。在第二节谈感受的时候,学生们都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奉献精神、无私的爱……这样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父母的辛苦,都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又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调查你所生活的社区是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学生不仅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的梳理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1.
  [3]卢曾贤.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4,(5).

推荐访问:以情 激情 境生情 行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