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扬起了帆像什么【扬起“兴趣”之帆,驶进“高效”语文课堂】

  在江苏省“五严”规定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如何在有限的一堂课里,既减负又增效,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不断发展智力、提升能力呢?我从“兴趣”这一角度,谈谈兴趣之于高效课堂的关系。
  一、以“趣”开头,让学生走进高效课堂
  1.校准教学目标,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有效备课。而有效备课就目标确定而言有两个标志:一是教学目标制定恰当;二是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圣人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同样,我们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让一般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又能切实培养优等生的能力。只有设置合理且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导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于漪老师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所以,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开头显得十分重要。记得一次听我校老师讲授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他设计了这样的一则导语――前日与友人上街,无意中发现一本很精致的小书,一时喜欢就各买了一本,不几天友人告诉我她并不喜欢这本书,我问她原因,她说:“这个人太刁毒。”她说的这个人就是钱钟书,这本书就是《写在人生边上》。谈起了钱钟书的“刁毒”,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文学大师怎么能用“刁毒”二字来形容呢?正是这个疑问,激起了学生探究“刁毒”深刻内涵的兴趣,从而体味钱钟书的深刻与睿智。可见,激趣的开头,为学生走进高效课堂提供了可能。
  二、以“趣”贯穿,让课堂充溢着灵动的气息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激趣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满堂灌”,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只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宽松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创新。兴趣就像种子一样,种在适合生长的土壤里,自然会发芽、开花、结果。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并不是“放羊式”教学,而是老师主导,使课堂教学有序地开展。比如我在讲评作文时,尝试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评、互评,让他们自己当小老师,同学们热情高涨。这样的授课模式,既让学生相当感兴趣,又让他们明白了作文评判的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评和他评,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日后努力的方向。通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2.巧设提问,注入课堂的活水,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是由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简单构成,高效的语文课堂就体现在教师巧妙的提问艺术。智者善于提出最大可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才能如一泓湖水,泛起阵阵涟漪,让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比如我在执教司马迁的《鸿门宴》时,就巧设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在《咏项羽》曾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却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褒贬不一,请问如果没有乌江自刎,项羽能够东山再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而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几篇范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意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充分利用好三尺讲台,开展益智活动,不仅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省三星级验收时,教授曹禺先生的《雷雨》,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而是大胆创新,模拟法院庭审和电视台直播,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我把学生分成四部分:正方、反方、法院审判人员和旁听观众,通过现场直播法庭辩论,其间适时穿插话剧表演与记者采访,审判周朴园是否有罪。这种新鲜的授课形式,使得同学们情绪高昂,课堂上既完成了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增长了文本中没有的见识,过了把法庭审判的瘾,同时也让学生灵动的气息充溢整个语文课堂。
  4.彰显教师个人魅力,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应该闻道在先、学有专攻,应该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记之人。课堂上,或慷慨激昂,或浅唱低吟;或用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美文朗诵,激发学生对朗诵的兴趣;或用诙谐、言简意赅的语言,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的思想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推理的兴趣;或引经据典,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对你的兴趣。只要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拨起学生那根“兴趣”之弦,学生的潜能就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挖掘。有了这把“金钥匙”,课堂效率将会有出人意料的提高。
  三、以“趣”收尾,让“高效”立竿见影
  1.善始也要善终,余趣绕梁。
  一堂课高效语文课的收尾,不是老师简单地重复前面所授的知识,让同学们听起来味同嚼蜡,而是在对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之上,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升华,起到画龙点睛、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课虽终而余趣绕梁,甚至连下课铃敲响都没有注意到。
  2.巧设课外作业,延续学生的兴趣。
  有些语文教师忽略作业的布置,殊不知,设计一些在学生“发展区”之内的作业,让他们踮起脚尖就能摘到“桃子”,既能很好地巩固课内所学,又能延续学生的兴趣。尝到甜头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自信心倍增,表现得更加踊跃,进而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形成作业的良性循环,让“高效”立竿见影。
  总之,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涉及诸多方面,而学生对课堂是否感兴趣,是能否成功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只要我们让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扬起兴趣的风帆,就能让学生真正驶进高效课堂,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推荐访问:高效 扬起 驶进 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