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的导语与结语设计 语文课精彩导语

  摘 要: 导语和结束语在一堂课中至关重要,作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导语与结语设计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语 结束语      古人论文讲“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好的文章开篇应让人一见而惊,不肯弃去;结尾当响亮而有余音,使人回味流连。一堂好课也是如此,起始环节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收时还要使人无穷回味,甚至激起对下一堂课的无限期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导语与结语的设计,也确实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一、良好开端,成功一半
  导语的作用主要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中。除传统的温故知新和明确目标等方法之外,我还经常针对不同文章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导语。
  1.幽默故事,激发兴趣。
  幽默、故事人人爱听,这种开头方式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在进行写作训练“叙事要有点波澜”的教学时,针对写作方法的讲授比较枯燥的特点,寓教于乐,开头引入了纪晓岚给朋友母亲作诗祝寿的故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纪晓岚营造波澜的技巧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同时对制造波澜的方法也产生了兴趣,一改往日一谈写作就头疼的毛病,热情高涨。
  2.诗情画意,造境煽情。
  在教学优美的散文、动人的诗歌、感人的故事时,营造氛围、带入情境是享受美文、把握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把学生的情感“煽”起来,对于调动学习热情、加强对作品的理解意义重大。《雨巷》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迷蒙的细雨,阴沉的天色,最容易让人伤感。‘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雨,淋得人的心情也湿漉漉的。在一条幽深、残破的江南雨巷里,彷徨着一位寂寥的诗人,又行着一位幽怨的姑娘,他们在雨中飘然相逢,又淡然相散。这景,这情,吸引着多少读者忧思、遐想……”这样的开场让学生感叹不已:“唉呀,太凄美了。”因此后边的品读、朗诵都非常投入。
  3.设置悬念,吊足胃口。
  有些课文的导入可以从提问入手,用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如《荆轲刺秦王》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天,诗人骆宾王送别朋友来到易水边,满腹伤感别情中眼望滚滚江水,忽然想起了千年以前在这里曾有过一次壮别,于是写下了一首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位壮士是谁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荆轲。”“他‘别燕丹’又去干什么?”大家又齐声说:“刺秦王!”我顺势板书课题,又问:“看了本文标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们便开始提出自己的疑问:“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刺杀成功了没有?”“荆轲结果怎么样?”一个个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后面听课、分析文章都非常认真。
  4.评论入手,引人入胜。
  史上对经典作品、著名作家和重要事件一般都会留下很多评论,由这些评论入手,也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我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就引入了相关评论: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因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千多年来,这首诗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位诗人叫张若虚,这首横绝古今的诗就是《春江花月夜》。学生听了这样的导语惊叹不已,带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开始了学习,进入了佳境。
  5.背景介绍,一石二鸟。
  背景介绍是一堂课的必要环节,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用相关背景引入,简洁自然,一石二鸟。我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精忠报国的英雄诗人――辛弃疾,辛弃疾出生在宋南渡之后的北方沦陷区,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投奔南宋,满腔报国的慷慨壮志。然而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这一天,已是三十五岁的诗人来到赏心亭,眼望美好江山,想到自己南来已有十二年之久,而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重回故土的希望十分渺茫,他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妙语收场,语短情长
  很多老师不太注重结束语的设计,往往在课堂小结之后,以一句“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草草收场,殊不知,结束语在课与课的衔接、兴趣的调动与情感教育上,意义是重大的。
  1.评论感叹,余韵悠长。
  在《苏武牧羊》一课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人生不过百年,十九载何其宝贵,况壮岁出,�首归!一生大好时光都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煎熬中过去了,能为信念执着如此,历尽磨难终不辱使命,着实令人钦佩!悲哉,苏武!壮哉,苏武!”这样的收尾,余韵悠长,使学生久久地沉浸在对苏武精神的思考之中,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人生的启示。
  2.抛出问题,引人深思。
  很多课程结束时,教师都会设计讨论问题,拓展延伸。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包身工》一课,我是这样结束的:“在那样黑暗的年代,这样一群花样年华的女孩子却过着这样的生活――吃的比猪脏,住的比狗差,干的比牛多。如果是你,会怎样呢?”这样促使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从而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如果一篇文章的分析尚未结束,还可以抛出下一课的讨论问题,以激起他们对下一堂课的期待。如《祝福》一课:“祥林嫂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鲁四老爷?婆婆?柳妈?还是命运?下节课我们接着探讨。”
  一堂课的导语和结语是必须出彩的,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只要结合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定会使课堂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

推荐访问:导语 结语 语文课 设计